連小學(xué)生都嫌幼稚的游戲,如何吸引了80萬成年人通宵練手速?
文丨阿蒙

前兩天我在摸魚時在B站刷到了一個視頻,標(biāo)題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古文《無它,唯手熟爾》,封面看起來像是一個僅存在于童年記憶或是43XX等小游戲網(wǎng)站里的模擬美食店游戲。
點進(jìn)去還沒來得及看清UP主的操作,反倒是被一片喊“臥槽”的彈幕糊了一臉。

雖然超過60W的點擊量以及一堆關(guān)于“真·早餐店老板同款手速”的評論都間接告訴我這是一個高手競速視頻,但就看這略顯幼稚的UI以及簡單的做菜玩法,實在不太能說服我這是啥高難度的“硬核”游戲。

像我這種十年老杠精,遇到無法讓自己信服的、播放量還特別高的視頻就特別不服氣,總有一種莫名“我上我也行”的自信,所以我立馬去TapTap找到了這個名為《樓下的早餐店》的游戲。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看起來普普通通沒啥亮點的小游戲,居然是劇情、經(jīng)營雙榜前五,玩家評價9.1分的黑馬。

雖然在游戲社區(qū)這類輕手游一貫沒什么存在感,但在類似于微博、豆瓣、B站的公眾平臺里隨便一搜,《樓下的早餐店》儼然已成為那里近期熱度最高、好評最多的手游之一。
畢竟誰家樓下不曾有過這樣一家香飄四溢、老板娘親切嫻熟、讓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漂泊打工人總是會在便利店冷包子里回憶起的早餐店呢?

在中國,各地區(qū)早餐飲食文化的差異有時候比各地方言的差異還要大。光靠聽口音,你很難辨別新同事到底是北京人還是河南人,但當(dāng)他從抽屜里掏出一碗胡辣湯時,他的身世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過在《樓下的早餐店》里,你完全不用擔(dān)心是否能“吃”到熟悉的早餐,它為了喚醒大家的早餐記憶,幾乎把所有能勉強(qiáng)歸屬到早餐品類里的東西都做了進(jìn)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云南人,我離開家之前對早餐的取向從來都是堅定且唯一的——米線。外地的米線通常加上“過橋”兩個字就再沒了別的選擇,而記憶里媽媽炒的香菇雜醬澆頭、上學(xué)路上的肥腸燉肉,還有老家特色的竹筍雞雜卻再沒了蹤影。
好在游戲里,它也給了我們那么多的選擇,甚至多得讓人有點手忙腳亂。一邊煮粉面、一邊煎油條、一邊還要費心每個人的需求,早餐店老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

后來上了大學(xué)來到了北方,再也沒時間坐下來安心享受一碗熱乎乎湯水的余韻,這時候室友幫忙跑去食堂買的北方實心包子成了我飽腹的唯一選擇。
走得遠(yuǎn)了才知道,原來就面皮包肉這件小事中國人也能玩出那么多花樣。北方的包子個頭大,吃完一個就可以撐到12點都不餓;南方的包子一籠可以放下七八個;新疆的烤包子香酥脆,帶著厚重的邊疆風(fēng)味。
生活中你絕對不會看到這些不同樣貌的包子出現(xiàn)在同一家店里,游戲中也如此。包子們總是作為早餐店的附屬,在屏幕右邊小角落的云霧里端坐著,但沒人會覺得它們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游戲里你只需要點一下上鍋,再點一下上菜,帶有濃烈地域色彩的包子們就制作完成了。不管是對于慌急火忙的上班族,還是手忙腳亂的早餐店老板來說,包子是最簡單易得的美味。
除了這些常規(guī)早餐之外,糖畫、冰糖葫蘆、肉夾饃、烤冷面等等各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也都在游戲的各個關(guān)卡中依次登場。

今年春節(jié)期間,《樓下的早餐店》還特別出了個限定的年夜飯關(guān)卡,硬是讓一家小吃攤做年夜飯,雖然難度拉滿了但對因為各種原因困在遠(yuǎn)方不能回家的人來說,年味兒也拉滿了。

這些看似繁復(fù)且雜亂的美食堆砌,雖然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這也算早餐?”但很多人卻認(rèn)為這才是它最具真實感和親切感的地方。
沒有誰家樓下的早餐店永遠(yuǎn)是干凈光潔的,在最擁擠狹窄的角落賣最豐富、廉價的美食,這才是早餐店的生存之道。早餐店老板們賴以為生的從來不是食材的質(zhì)量,而是手速和記憶力。

《樓下的早餐店》似乎也是這樣,替它賺好評的從來不是我們通常用來夸獎的游戲性或是什么美術(shù)、音樂,而是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特色小吃,正是它們喚醒了我們與樓下早餐店相伴的種種回憶。
在中國特色小吃的基礎(chǔ)上,它又澆上了一些穿插于日常關(guān)卡中的輕劇情予以調(diào)味,讓難度過大導(dǎo)致被誤解為“競技”的游戲,增添了不少煙火氣。

最初我很驚訝它能打上“劇情”游戲的標(biāo)簽,因為在我看來在這類輕松休閑向的經(jīng)營類手游,劇情不過是為了留住玩家繼續(xù)殺時間的工具,而非賣點。
但在玩了游戲的前幾章,也認(rèn)識了不少NPC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原來細(xì)膩的人物設(shè)定才是幫它脫穎而出的另一關(guān)鍵。
游戲的主角也就是玩家本人,本是一個在996壓迫下天天加班的勞苦打工人,“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在內(nèi)卷的行業(yè)里被折磨著,只是“我”比我們都要勇敢,跨出了裸辭這一步。

但房租和生活壓力卻不會憑空消失,所以“我”走上了早餐店老板的道路,沒想到開業(yè)第一天就遇到了前一天被自己剛剛“開除”的老板。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并沒有苛責(zé)“我”的離職,反倒很清楚自己畫的大餅不夠香,也很贊賞主角從零開始的勇氣。

在這個小小的攤位上,“我”認(rèn)識了被主人拋棄的狗子、用美貌作為盔甲卻內(nèi)心柔軟的女強(qiáng)人、獨自照顧失智奶奶的同齡女孩以及用照片記錄美好的攝影師小哥。

“小哥”其實是藏在游戲里的《盜墓筆記》吳邪彩蛋
在與NPC交往的過程中,“我”好像真的變成了大家生活中會遇到的那些個早餐店老板。

人們從未看到過他們在凌晨3點備餐的身影,只會在擁擠的早高峰對上老板充滿疲憊的笑臉。他們總是操著一口不知道歸處的地方口音,用超乎常人的手速和精確度旋轉(zhuǎn)著一張張面皮。
如果你去得多了,他們會記住你的習(xí)慣,豆花要吃甜的還是咸的,烤冷面要不要加辣椒,手抓餅要放幾個蛋;你也會記住他們的故事,家里孩子在哪上學(xué),為啥走上了賣早餐的道路,老家還有沒有人在等他。

這并不代表你們的人生就有了交集,對彼此來說你們依舊只是那個會在早高峰出現(xiàn)的NPC,講述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直到有一天,他會選擇回家照顧老人,或者你終于厭倦了現(xiàn)在的生活離開這里。
但和新朋友說起煎餅果子,你一定會滿臉驕傲地說,“最好吃的肯定是我家樓下的那家!”
《樓下的早餐店》也是這種游戲,你不會特意記住它,但在很久之后別人說起殺掉你最多時間的經(jīng)營類手游,你就會想起里面有血有肉的NPC們以及那只還在等主人的狗子。

“對小學(xué)生或許有點幼稚,對二十多的成年人剛好”是我看到對《樓下的早餐店》最恰當(dāng)?shù)脑u價。
事實上,即使這個游戲還處于測試期,但它已經(jīng)暴露出了太多的問題。
游戲的操作過于簡單,簡單到甚至不需要拖動食物,只需要點擊就能催促AI進(jìn)行下一步操縱。但難度卻并不算低,甚至很多人需要靠朋友伸出第三只手才能過關(guān)。

明明講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美食的故事,但NPC臉型和UI都與早年間的歐美卡通畫風(fēng)太過類似,你甚至很難將它們區(qū)分開來。
游戲目前雖然沒有任何的氪金通道,但每天的體力值卻只有5點,強(qiáng)迫玩家觀看廣告進(jìn)行下一步的關(guān)卡探索。
這些都是它致命的缺點,很多玩家正是在知曉這些的前提下,卻還邊罵邊在TapTap為它打下了高分。

只因為瑕不掩瑜,而大多數(shù)成年人在這個焦慮的社會都太需要一個來自于樓下早餐店的安慰。
小時候玩做飯小游戲,是幻想未來能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廚師,長大了后玩美食店模擬經(jīng)營游戲,是因為知曉:早上起床能在樓下買到喜歡的美味,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