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意大利黑衫軍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魚鷹社Warrior系列第144號:意大利黑衫軍(1935-45)-Italian Blackshirt 1935-45,P Crociani 和P P BattistelliEd Gilbert著,繪圖G Rava。

A:下士,第5“2月18日”黑衫軍師,1935年
這是與埃塞俄比亞的戰(zhàn)爭中的一名意屬東非黑衫軍部隊的下士(圖A),他隸屬于來自維切里的第128“蘭達喬”軍團,該部隊使用雪絨花作為非正式的部隊徽章(圖4)。該軍團是第5“2月18日”黑衫軍師的一部分(圖3為該師的臂章)。第5師的軍官們擁有一種刻有墨索里尼格言“用鐵和心面對目標”的匕首(圖5)。黑衫軍們穿的是M1935式制服,它擁有特殊的袖口設(shè)計和領(lǐng)章(圖2,這是和平時期的一個版本)。軍用遮陽帽上的帽徽(圖1)是和平時期版本的一個變體,黑衫軍部隊最早使用了它們。這名士兵裝備了一支Carcano91型步槍,它使用的6.5毫米口徑子彈裝在固定在腰帶上的彈藥包(圖8)里。配有刀架和刀鞘的刺刀也掛在腰帶上,腰帶上還可以掛黑衫軍部隊標志性的“pugnale”匕首。士兵的裝備還包括一只絕不能少的水壺(圖10)、一只背包(圖6)以及餐具(圖7)和新的1935年版防毒面具(圖11),防毒面具裝在新式的防毒面具包(圖12)里,這種包后來成為一種得到廣泛使用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在1935年,黑衫軍的整體外觀和裝備似乎比5年之后二戰(zhàn)期間的情況要好得多。

B:第1“3月23日”黑衫軍師,利比亞,1940年春
1939年年底部署在利比亞的4個黑衫軍師(1940年5月減為3個)是1935年因為與埃塞俄比亞作戰(zhàn)而成立的黑衫軍部隊的遺存。直到1940年夏天,歐洲大陸使用的灰綠色制服(通常還包括新的襯衫,它們?nèi)〈氖遣贿m合當?shù)丨h(huán)境的原來的黑襯衫)仍被普遍使用,尤其在利比亞的某些地區(qū)更是如此,因為冬天穿這種制服更為舒適。熱帶制服的版型與1940年歐洲大陸戰(zhàn)時版本的制服的版型相同,但面料變成了輕便的黃綠色棉布。“撒哈拉式熱帶制服”也廣受歡迎,但仍然主要由軍官使用;這種制服的1940年以前版和1940年版同時在使用,兩只之間只有微小的差別。本圖中,位于最右邊和最左邊的穿“撒哈拉式熱帶制服”的少尉和一名“一級班長”(相當于軍士長)正一起觀看一隊執(zhí)行任務歸來的黑衫軍們制作他們的臨時晚餐。黑衫軍部隊和其他意大利軍隊一樣都不會為普通士兵安排單獨的食堂,那些食堂只對軍官和士官們開放。在1940年的利比亞,木芯遮陽帽是最常見的帽具(鋼盔很少被使用),而黑衫軍在非執(zhí)勤狀態(tài)時更喜歡戴他們的黑氈帽。

C:加爾維亞蒂集群,希臘/阿爾巴尼亞邊境,1940年年末-1941年年初
1940年10月意大利人對希臘的糟糕進攻是對黑衫軍的一次關(guān)鍵性考驗,它的挑戰(zhàn)性甚至超過了北非戰(zhàn)役的第一階段。與友軍們一樣,黑衫軍的各個軍團和營也都是匆忙投入戰(zhàn)斗的,他們?nèi)狈τ柧氁约斑m當?shù)姆b和裝備,通常也缺少補給。不過在這次戰(zhàn)役中第一次嘗試了將各支黑衫軍部隊組合成規(guī)模更大的部隊單位,這也為未來他們在東線部署埋下了伏筆。第一支這樣的部隊,也就是加爾維亞蒂集群(Raggruppamento Galbiati)在1940年12月成立,和其他部隊一樣,這支部隊也是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的,它下轄第8、第16和第29營。1941年3月至4月間,又有兩支這樣的黑衫軍部隊被組織起來加入對南斯拉夫的進攻,它們分別是下轄第80和第109軍團以及第93營的比斯卡希安蒂集群和下轄第28、第108、第115、第136和第152軍團的迪亞曼蒂集群。1941年2、3月間的Maritzai戰(zhàn)役中,加爾維亞蒂集群脫穎而出,1941年10月1日,它的幾個營與第15萊昂內(nèi)薩軍團所屬的幾個營成為第一批精銳的“M”營。與希臘的作戰(zhàn)中,意大利人深受缺乏合適冬裝之苦。本圖展示了一支官兵混合前進的黑衫軍部隊的情況,這其中包括了圖右側(cè)的一支貝雷塔37型重機槍的機槍小隊;所有人穿的都是完全不適應環(huán)境的M1934式大衣。圖中間的軍官拿著一枚OTO 35型手雷,它的有效殺傷半徑只有10碼(約9米)。

D:少校,“M”營,1942年
194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M”(代表墨索里尼)營是黑衫軍的精銳,這樣的營只建立了22支。圖中這名少校(圖A)佩戴戰(zhàn)時版領(lǐng)章(特征是比和平時期的版本短),這種“M”營的領(lǐng)章上展示紅色的字母“M”(樣式取自墨索里尼的簽名)和與之交叉的羅馬權(quán)杖圖案(圖3),黑色船形帽上佩戴著黑衫軍的軍官版帽徽(圖1),它的使用時間僅限于1941年至1942年間。這名軍官同時也是Squadrista(字面意思是行動小隊,意大利法西斯下屬的一支民兵組織,譯者注)的成員,這支部隊是黑衫軍的組成部分,它們在墨索里尼掌權(quán)的1922年10月成立,如圖所示代表這一組織的民用徽章(圖2)佩戴在少校的胸前,紅色的條紋章佩戴在袖口;其他的黑衫軍部隊成員會佩戴一枚紅色羅馬權(quán)杖圖案的領(lǐng)章(圖4)。本圖所示的其他物品包括一支刻字的匕首(圖5)、敢死隊(Arditi)臂章(圖6)、地圖包(圖7)、貝雷塔34型手槍(圖8)及其手槍套(圖9)。這名軍官在服役期間獲得的幾枚勛章的略章(圖10)從右上方到左下方依次為銀質(zhì)獎章、戰(zhàn)爭十字獎章、圣毛里奇奧和拉扎洛獎章、意大利王冠獎章、代表兩年服役期的一戰(zhàn)服役獎章、1935年-1936年意大利東非戰(zhàn)爭獎章、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服役獎章和代表在黑衫軍長期服役的十字章以及代表在二戰(zhàn)期間兩年服役的服役章。其他的徽章(圖11)從上到下依次為黑衫軍登陸營的胸徽、第82“貝尼托·墨索里尼”黑衫軍營的胸徽,第92和第93軍團的胸徽、第113“德勒爾布”軍團的胸徽以及對希臘戰(zhàn)爭中組成的加爾維亞蒂黑衫軍集群所使用的胸徽。

E:“M”登陸營,接受馬耳他突擊作戰(zhàn)的訓練,1942年春
四支“M”登陸營在1940年組建,并在之后被編入“‘M’登陸集團”,目的是參與計劃中對馬耳他的進攻,也就是C-3號行動(或德國人所知的“大力神行動”),當然這一行動從未實施過。1942年春天,意大利人為這次計劃中的行動進行了密集訓練,訓練內(nèi)容包括了在艱困的地形,比如巖石懸崖的底部登陸。他們需要克服的一個重要障礙是合適的登陸艇的缺乏,登陸部隊要被迫使用漁船和駁船??偟膩碚f,登陸營的武器裝備要高于平均水平,同時配備數(shù)量更多重機槍(圖中隊列第3個人扛著一挺8毫米口徑的貝雷塔37型重機槍)和9毫米口徑的貝雷塔30型自動步槍(圖中隊列第4人肩頭扛的那種武器)。這支部隊也是第一批裝備新的9毫米口徑貝雷塔38型“自動步槍”(這實際上是一種沖鋒槍)和獨特的“日本武士”式彈藥攜行背心的部隊。圖中隊列中的第一個人使用了這種攜行背心,它可以裝多達12支沖鋒槍的彈匣(5個在前面,7個在背面),前面的袋子里還可以裝6枚手雷。日后,親德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年-1945年)的武裝力量將更多地使用這類武器裝備,盡管它們的數(shù)量相當有限。

F:萊奧內(nèi)薩“M”營集團,東線,1942年夏
22支“M”營中有11支被部署在了東線,其余6支在南斯拉夫,4支組建為登陸營,1支部署在突尼斯。這種分配清楚地表明對蘇戰(zhàn)爭對墨索里尼的重要性。最先與“意大利遠征俄羅斯軍團”一起派往東方的是第63軍團(下轄第63營和第79營,后來更名為“塔利亞門托‘M’營集團”),時間是1941年6月。之后該軍團與蒙特貝洛“M”營集團(下轄第6、第12和第30營)合并成立了新的“1月3日”黑衫軍集群,他們與第23“馬爾佐”黑衫軍集群(包括由第14、第15和第38營組成的萊昂內(nèi)薩“M”營集群和由第5、第34和第41營組成的斯克里維亞河谷營集群)一起在1942年夏天被再次派往東線。他們的訓練、武器和裝備都得到了改進,這也讓他們成為唯一一支有一定摩托化程度的黑衫軍部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群萊奧內(nèi)薩“M”營集團的黑衫軍們正在檢查繳獲的蘇軍武器,其中包括了14.5毫米口徑的M1941式PTRD型反坦克步槍和常見的7.62毫米口徑M1941式PPSh沖鋒槍。另外一名軍醫(yī)官正在照顧一名手臂受傷的同志。軍醫(yī)的領(lǐng)章和軍銜徽章都采用紅色底襯(1943年7月,新配發(fā)的領(lǐng)章采用的是矩形的紅色底襯),同時擁有特殊款式的帽徽。由于醫(yī)療服務單位的缺乏,黑衫軍部隊和意大利陸軍一樣都只能在前線處置輕傷,重傷則必須送到師或軍團一級的軍醫(yī)部門去接受治療。

G:第1“M”裝甲師,羅馬,1943年夏
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的失敗讓希特勒開始擔心墨索里尼的統(tǒng)治可能受到意大利內(nèi)部反對勢力的威脅。他決定向意大利軍隊提供坦克、自行火炮和88毫米口徑高射炮,這些武器都是通過希姆萊交運到意大利人手里的,從而成為組建第1黑衫軍裝甲師的資本。該師于1943年6月25日在丘西(Chiusi)成立,組成人員來自曾經(jīng)部署在東線的殘余部隊。意大利人為這支裝甲師設(shè)計了一種特殊的徽章,圖中它出現(xiàn)在采用75毫米口徑短身管主炮的三號M型坦克的炮塔側(cè)擋板上,當然,徽章繪制在這一位置主要是為了遮住原來德軍的鐵十字徽章。本圖畫面中央,一名下士(右)和一名上尉(中)在一起開玩笑,而其他同為車輛乘員的黑衫軍正在一旁圍觀。這些坦克乘員身穿1941年首次推出的坦克乘員工作服的一個變體,頭戴他們特色的土耳其式氈帽。上尉穿“撒哈拉式開領(lǐng)上衣”以及非制式的熱帶褲子?,F(xiàn)實中第1“M”裝甲師并未扮演其墨索里尼保鏢的預定角色——在1943年7月25日反對墨索里尼的政變中該部隊并未做出反應。

H:黑衫軍,“9月9日”營,意大利北部,1944年夏天
和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許多其他部隊一樣,“9月9日M營”也由不同的部隊組合而成。意大利在1943年9月8日投降后,包括由Alberto Zardo上尉領(lǐng)導的第50“M”營第3連以及第42“M”營的士兵在內(nèi)的約300人在法國土倫加入德軍,其余的意大利人被解除武裝,并被作為戰(zhàn)俘送往德國。幾個月后,這300人組成的部隊歸入了德國第2“勃蘭登堡”團,并且被正式命名為“9月9日”營以紀念他們在投降日次日做出的反對投降的決定。1943年10月初,這支部隊回到意大利,并在亞得里亞海沿岸與游擊隊進行作戰(zhàn),直到1944年夏天他們被轉(zhuǎn)派到西阿爾卑斯山區(qū)。1944年11月,在德國的“勃蘭登堡”師建立之后,這支部隊又被派往普魯士東部。最終,大約200名幸存者在1945年2月被送回意大利并部署在威尼斯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在1945年5月投降后被游擊隊處決。本圖描繪了1944年夏天一名黑衫軍(圖A)在意大利北部的一處路障上巡邏。他的服裝和武器是德意混合體。他戴一頂?shù)聡皯?zhàn)帽,身穿一件意大利上衣和當?shù)刂圃斓囊獯罄圆恃潱弦碌牡诙偷谌w紐扣之間別著“9月9日”營標志性的綬帶式徽章(圖4)。這名黑衫軍裝備了一支貝雷塔38型沖鋒槍(配有意大利制造的新式彈匣包)、一枚德國24型手雷以及他保留使用的黑衫軍的匕首。和這支部隊的其他成員一樣,他保留了自己的“M”徽章,而不是使用新成立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國民衛(wèi)隊為它的其他“M”營新設(shè)計的徽章(圖3)。請注意,“萊昂內(nèi)薩”營(圖1為其徽章)被重新組建為一支裝甲營。1944年8月,在布雷西亞成立了共和國國民衛(wèi)隊第1“埃特納”師,這支獨立的國民衛(wèi)隊部隊在其徽章上展示了“在烈火中鍛煉”的座右銘(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