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校注本(兆古德雪)
大學(xué) 原著:曾子(孔子弟子) 校注:兆古德雪 前言 《禮記》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guān)各種禮儀制度、倫理道德、學(xué)術(shù)思想的論著選集,其中名篇有《大學(xué)》《中庸》《 禮運·大同》等。 西漢前期《禮記》共131篇;戴德選編其中85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49篇,稱為《小戴禮記》,成為流行本,稱《禮記》。《禮記》《周禮》《 儀禮》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大學(xué)》是《禮記》中的一篇;《大學(xué)》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 漢朝末年,鄭玄對《大學(xué)》作注,《大學(xué)》地位上升為經(jīng)。 唐代韓愈把《大學(xué)》看作與《孟子》同等重要的“經(jīng)書”;宋代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注》。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注》試士子,從此《大學(xué)》成為蕓蕓士子必讀經(jīng)典。 《大學(xué)》是對“小學(xué)”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xùn)詁,明句讀”的“小學(xué)”,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xué)”。小學(xué)即:“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按髮W(xué)”是大人之學(xué),古人十五歲入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和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禮治人”的學(xué)問,實則是學(xué)習(xí)如何參與國家政治。 學(xué)者、創(chuàng)作人兆古德雪,把中華文化遠(yuǎn)古經(jīng)典《周易》《尚書》《詩經(jīng)》譯為現(xiàn)代文;并且校注《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jīng)》《中庸》。 兆古德雪以《禮記》原文為標(biāo)準(zhǔn),把《大學(xué)》斷句分段為21章,加以校注,以幫助當(dāng)代及后世讀者更準(zhǔn)確理解《大學(xué)》。 以下是《大學(xué)》正文,括號內(nèi)的文字是兆古德雪的注解。 第一章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第二章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第三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兆古德雪注: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在格物”?就是人類通過各種觀察、接觸、實驗、實踐,去認(rèn)識物質(zhì)世界,獲得關(guān)于一切事物規(guī)律的知識。 “格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乃至演變而來的“格物致知”這個成語),這些話的原意,就是要通過實際觀察、記錄、接觸、實驗、實踐,去認(rèn)識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而絕不是某些從讀書到讀書的書呆子的玄學(xué)臆斷,竟然把“格物”說成是“格心”,一頭扎進(jìn)了“唯心”的虛幻王國。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边@段話已經(jīng)說得非常明白:“要真誠生活,必須先要獲得對世界的真實認(rèn)識和知識。真實的認(rèn)識和知識從哪里來?唯有來自實際去研究物質(zhì)世界的方方面面。”“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今天的實證科學(xué)的精神。 與“格物致知”的科學(xué)精神相伴的事實是:中國人的祖先們在距今幾千年前就在實踐中“格物”發(fā)明了各類農(nóng)具、中醫(yī)針灸、銅鐵鑄造工藝、歷法、建筑工法、城市規(guī)劃、水利設(shè)施、各類農(nóng)作物種子馴化和優(yōu)選,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的發(fā)明,這不是科學(xué)精神又是什么? 因此“格物致知”就是當(dāng)代的實證科學(xué)精神。這也是中國人古已有之的偉大傳統(tǒng)。)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四章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dì]天之明命(注:顧諟[dì]天之明命:真誠重視上天明確的旨意。)。帝典曰:克明峻德(注:峻:高大、高超。)。皆自明也。 第五章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犊嫡a》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第六章 詩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注:他把國土擴(kuò)展了千里,哪有人住就擴(kuò)展到那。)。詩云:緡[mín]蠻黃鳥,止于丘隅(注:毛茸茸又可愛的黃鳥,選擇落腳山洼僻靜處。)。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注:言容和美的周文王,能做到內(nèi)心光明言行敬慎。)。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第七章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yī]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注:看那淇水河彎曲的兩岸,翠綠的竹子茂盛而柔美。那位富有文采的好男子,敢于解剖自己聽取批評,不斷改正錯誤完善言行。莊重嚴(yán)謹(jǐn)啊英勇威武啊,光彩顯盛啊光明磊落啊,那位富有文采的好男子,永遠(yuǎn)不可能被人們所忘記啊。)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Xún]栗(注:誠實堅實。)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注:啊,不要忘記先王的德政。)。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八章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第九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第十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第十一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注:排除、偏見。)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注:游玩。)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第十二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注:對待民眾就像保護(hù)養(yǎng)育自己的小孩一樣。)。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yuǎn)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jī)如此,此謂一言僨[fèn](注:敗壞、搞壞。)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君主命令民眾如何如何,而自己所作所為卻正相反。),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注:自己做著違背道理的行為并且遮遮掩掩,卻又勸告別人照著道理去做。),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注:桃花含苞綻放,桃樹葉子茂盛。),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注:他的舉止沒有差錯,是鄰近四國的榜樣)。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第十三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注:背離、背叛。)。 第十四章 是以君子有挈[qiè]矩(注: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之道也。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 第十五章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注:安樂的賢良君子,正是民眾的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注:高高聳立的那南山,只見石巖巍峨高聳,權(quán)勢顯赫太師尹氏,民眾都仰望你言行。)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lù](注:侮辱。)矣。 第十六章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注:當(dāng)年殷商沒有廢棄良師時,能配合上帝施仁政;以殷商滅亡為鏡子,享長久福命不容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注:與民爭利,本該施與的卻加以掠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第十七章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注:要想著上天給你的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行善得福,作惡得禍。)。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第十八章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注:假如有一個官員,實實在在的,沒有什么特長和技能,他心胸寬大、從容自在,他真是有容人之心。他看到別人有一技之長,就像自己有一技之長一樣想要發(fā)揮出來。他看到別人有才學(xué)、有德行、有智慧,他就打心眼里喜歡這個人的才學(xué)、德行、智慧,而不僅僅是自己嘴巴里贊揚幾句。這個人能夠這樣地容納重視他人,就可以保護(hù)我的子孫們和廣大百姓們,也是有利于他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啊。) 人之有技, 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注:假如一個官員,看到別人有一技之長,就嫉妒、厭惡、詆毀別人。他看到別人有才學(xué)、有德行、有智慧,就阻撓、故意做對,讓別人的才學(xué)、德行、智慧發(fā)揮不出來,達(dá)不成結(jié)果,不讓君王知道。這個人這樣地不能容納他人,就不能保護(hù)我的子孫們和廣大百姓們。我也要說:這樣的人和這樣的做法,非常危險?。。?唯仁人放流之,迸[bèng]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注:只有仁德之君才能放逐、流放那嫉賢妒能者,使之分散在邊疆蠻族之地,不與這些人共處在國家中央地區(qū)。)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注:舉薦賢人而不能置于自己前面,這是想要指派賢人而不是真正敬重賢人。);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 第十九章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 第二十章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注:發(fā)展自身的德行、擴(kuò)張自身的功業(yè)。)。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第二十一章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xiàn)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注:執(zhí)掌。)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zāi]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