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熒屏 | “抓鬮”與“髽鬏”
◎燕山
4月29日北京衛(wèi)視《養(yǎng)生堂》欄目中,演員方青卓表演了她七歲時就會的快板:“小姑娘會梳頭,一梳梳到麥子熟。茄子爬上架,黃瓜打滴溜。你要梳小辮兒,我給你梳小辮兒。你要梳zhuājiū,我給你梳zhuājiū。你要什么都不要,我給你剃個光光頭?!弊帜话选皕huājiū”打成“抓鬮”,錯了。
抓鬮,確實讀作zhuājiū,指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每人取一個,以決定誰該得什么東西或誰該做什么事。也說拈鬮兒。方青卓表演的這段快板,列舉的都是小姑娘的發(fā)型,和“抓鬮”沒有什么關系。這里應該用“髽鬏”。
“髽(zhu?。北局腹糯鷭D女喪髻,即以麻線束發(fā)。后可指梳在頭兩旁的發(fā)髻?!镑荩╦iū)”義為頭發(fā)盤成的結。髽鬏,即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后的發(fā)髻。古時男女皆有。也可作抓鬏、髽髻、抓髻。字幕誤“髽鬏”為“抓鬮”,當是音同致誤。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6期《追蹤熒屏》欄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