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手”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嗎?

俚語,是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
比如吃醋,講的就是唐太宗為大臣房玄齡納妾,妻子死活不同意,唐太宗氣不過準備了一杯毒酒對房玄齡妻子說:如果你能喝下去我就不給房納妾。妻子一飲而盡,結果發(fā)現(xiàn)不是毒酒而是醋。后來人們用吃醋代表男女之間的妒忌。你還聽說過哪些俚語呢,咱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01,解手——上廁所

我提一個——解手,在民間有上衛(wèi)生間的意思。上衛(wèi)生間為什么叫解手?

據(jù)說是因為這個詞來自于古代的強制移民過程,為了防止移民逃跑以及方便管理。移民都被綁著手,需要上衛(wèi)生間的時候就對官兵說要“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時間久了簡化之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因此流傳。

02,解手說法的幾個版本

這種說法的版本有好幾個,最典型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故事
洪洞移民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發(fā)生的事情。元朝末年,由于十幾年的戰(zhàn)亂,加上自然災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區(qū)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百姓,死亡相繼,十室九空。然而兵亂及各種災疫卻很少波及山西。同鄰省相比,山西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明朝開國后,為了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采取移民懇田的政策,將地狹人稠的山西農(nóng)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其他還有清初張獻忠的事情
據(jù)說顧頡剛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陪都重慶時,與友人閑聊時談及“解手”時是這樣解釋的:俗謂溲溺為“解手”,初不明其義。及入四川,與人談,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張獻忠屠戮者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盡化草萊。故清初政府強迫移民,先以湖廣之民填四川,繼以江西之民填湖廣。當移民之際,悉系其手,牽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壯丁然。被移者內(nèi)急,輒請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稱,流傳外方,莫詰其義。猶學童應試,就廁時必須領出恭牌,亦遂稱就廁為“出恭”也。

03,解手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關于解手一詞,出現(xiàn)應該在明清之前,在古漢語庫查詢發(fā)現(xiàn),在南宋話本中就出現(xiàn)解手一詞了,可見該詞已經(jīng)流傳。
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下文那同年偶翻桌上的書帖,看見了這封家書寫得好笑,故意朗誦起來。魏生措手不及,通紅了臉,說道∶“這是沒理的事。因是小弟戲謔了他,他便取笑寫來的。
因此解手代表小便應該在宋元時期已經(jīng)成為一種事實,可能隨著移民擴大化了,陳世松等持有此看法。

04,其他關于解手的說法

除了移民說之外,解手一詞還有音訛說、雙音說等說法。
音訛說是指“解手”的“手”本為“溲”,“解手”實際上就是“解溲”,因音近訛變?yōu)椤敖馐帧?。駱偉里等持有此看法。?三個臭裨將——三個臭皮匠)
ps:然而事實上解溲出現(xiàn)的時間要晚于解手,先后順序不太對。
雙音說認為“解手”由排便義的“解”雙音化發(fā)展而來,持這種看法的是楊琳。他認為解本身就有排解的意思,引申為大小便。而加上一個手,是漢語雙音化的要求。(滾,滾蛋)。
ps:這個就不好解讀了,因為解這個單字本身出現(xiàn)的很早,為什么是解手不是解褲帶,有人說跟“凈手”有關,可是凈手也不是很早哎,這就陷入了循環(huán)論證的過程了……
不過,從詞源上,我更傾向于第一種說法,只不過并非明清時才出現(xiàn),而是很早的時候的事情。
《宋書·王宏傳》:乃當送至新林,見縛束,猶未得解手。
然后把一個雅詞來代表一些不太方便說出的吃,很常見。

想起了可憐的晉景公
《左傳》:“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不過解手這個詞,在唐朝時候出現(xiàn),但不是大小便的意思,而是分手的意思。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兩都相望,于別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p>
已經(jīng)無法直視這個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