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與“酷日本”:日本對中國輸出動漫的目的


原文:《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China and the Building of Its National Image 》(《日本對華文化外交及其國家形象的構建 》):

核心觀點:
文化外交主要指“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
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zhàn)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 。文化的相互作用是外交的根本。日本長期以來都將中國視為其開
展文化外交的關鍵對象國。

1951 年7 月,日本在美軍占領結束前夕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標志著戰(zhàn)后日本文化外交邁出了第一步 。
1951 年12 月,日本實施的《外務省設置法》,戰(zhàn)前負責情報收集的情報部升格
為“情報文化局”,戰(zhàn)后日本對外宣傳、文化交流體制確立 。
1979 年,大平正 芳就任首相,在首次施政演說中表示日本“從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時代進入重視 文化的時代”。
20 世紀90 年代,為了反駁“美國衰落論”,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軟實力”概念。他指出,美國政府不僅要重視軍事、 經(jīng)濟等“硬實力”,也要重視“軟實力”。?

進入21 世紀,以動漫、音樂等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日本文化外交中的地 位迅速提升,日本試圖以流行文化為載體大力推廣“酷日本”的國家形象。?
“酷日本”一詞最早是仿效英國布萊爾首相提出的“酷英國”而產(chǎn)生的,但它在日本成為流行詞要歸功于道格拉斯·麥克格雷。2002 年,道格拉斯在
《外交政策》上發(fā)表《日本國民酷總值》一文,高度評價了以機器貓哆啦A
夢、凱蒂貓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認為“日本日益增長的文化存在感已
經(jīng)創(chuàng)造出國家酷值的巨大引擎”,并指出“盡管日本坐擁巨大的軟實力儲備,
卻很少有途徑去利用它”。該文被翻譯成日語后,在日本引起了強烈反響,
并受到日本決策者的關注。
2006 年前后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民人數(shù)突破1 億人,此后一直保持高速
增長,這進一步加快了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速度,同時也標志著日本
對華流行文化輸出進入一個新階段。日本動漫、漫畫中的語言甚至對中國年
輕人的網(wǎng)絡和口頭用語產(chǎn)生了影響,“給力”“控”“達人”“蘿莉”“萌”等
歷年流行語都是由日本傳入并深受中國年輕人喜愛。?
2009 年版的《外交藍皮書》
則進一步強調“動漫等流行文化是文化外交的主要工具” 。
現(xiàn)在,以動漫等為代表的文化產(chǎn)品開始成為日本重要的文化輸出品,日
本開始實行借助動漫等文化產(chǎn)品的新型文化外交戰(zhàn)略,來增進其他國家國民
對日本的親近感。
2018年,中國人對日本的整體印象持“非常好”和“比較好”態(tài)度的比例合計為 42. 2%,較2017 年的31. 4%上升10. 8 個百分點。但是,2018年也有79. 4%的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威脅,較2017 年的67. 6%上升11. 8 個 百分點。?

總而言之:
日本開展對華文化外交的基礎及目的并不單純,即其是在對自身戰(zhàn)爭歷史反省和清算很不徹底的情況下,本著淡化侵略者負面形象、攫取外交籌碼的心態(tài)開展對華文化外交的,
使其對華文化外交基礎脆弱,難以抵消政治、軍事侵略的過往歷史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