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

2021-12-02 08:04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

《考古學報》 2001年04期 劉慶柱 李毓芳

一、引 言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陽,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陽城一直作為秦之都城。秦咸陽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國的發(fā)展,都城規(guī)模的擴大,首都咸陽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獻記載的“南宮”、“興樂宮”、“甘泉宮”、“章臺”、“信宮”、“諸廟”、“上林苑”等,從渭河北岸移向渭河南岸。近年來在與秦咸陽城南北相對的渭河南岸,漢長安城遺址西北部,多次出土大量古代封泥,其中相當數(shù)量的古代封泥已流散入社會。這些封泥現(xiàn)在主要收藏在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和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相家巷流散古代封泥已編著成《秦封泥集》£版皿,西安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相家巷流散古代封泥也進行了報道和介紹⑵。

古代封泥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是近世中國金石學的大事,當考古學傳入中國后,它們又成為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內(nèi)容。19世紀后半葉及20世紀初,封泥集成譜錄刊行,其中主要有劉弱《鐵云藏封泥》、吳式芬、陳介祺《封泥考略》、陳介祺《置齋所藏封泥拓本》、羅振玉《齊魯封泥集存》、陳寶琛《滋秋館藏古封泥》、周明泰《續(xù)封泥考略》。20世紀30年代有《封泥存真》、《臨淄封泥文字》和《封泥匯編》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古代封泥大多見于考古簡報、報告。雖然其數(shù)量不少、科學性強,但不足之處是封泥發(fā)現(xiàn)過于分散,封泥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最近的封泥著作以孫慰祖的《古封泥集成》和周曉陸、路東之的《秦封泥集》最為重要,但是他們輯錄、研究的封泥多為傳世或流散征集品。

2000年夏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考古隊在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六村堡鄉(xiāng)相家巷的農(nóng)田中發(fā)掘一處秦遺址,出土325枚秦封泥,涉及100多種。本文就其中116枚文字清晰可辨、保存基本完整者進行初步考釋,封泥文字拓本及照片見本期發(fā)表的田野報告。

二、考 釋

1.“右口相口”(T2③:129)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右丞相印”和“左丞相印”,此封泥“右口相口”當為“右丞相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p>

《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至秦二世二年,秦丞相均置左、右⑶。左、右丞相并立,但以右丞相為上。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文獻及出土文物考證,其間秦有右丞相12人:樗里疾、甘茂、魏冉、薛文、樓緩、壽燭、杜倉、范睢、蔡澤、呂不韋、隗狀、馮去疾;左丞相9人:甘茂、屈蓋、向壽、金受、羋戎、徐詵、昌平君、王絹、李斯⑴。由此可見,結(jié)合新出土封泥資料,進一步證明了文獻記載秦之丞相有左右之說是可信的。

《秦封泥集》中收錄1枚相家巷出土流散的封泥,作者釋為“丞相之印”,但?'之”字殘甚,難以判定。況且相家巷遺址出土的屬于“丞相”之印,已有十幾件,除左、右丞相之外,未見1枚文字清晰的“丞相之印”出土。當然我們不排除秦有“丞相之印”,如秦二世末年即廢左、右丞相,僅設(shè)“丞相”。

2.“祝印”(T2③:79)

“?!睘楣倜?,負責宗廟祭祀禱告之贊詞。殷代始置,甲骨文中有關(guān)于“?!钡挠涊d,西周初期金文也見“大祝”⑸,《周禮?春官》有“大祝,“小祝”?!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薄皩俟儆刑珮?、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薄妒酚?封禪書》:“漢興,高祖悉召故秦祝官,復置太祝,如其故禮儀?!眰魇烙小褒R太祝印”漢代印章⑹。秦太祝有“祝官”若干,“祝印”當為“祝官”之印。相家巷遺址出土秦封泥還有半通“口祝”(T3③:39)封泥,疑印文應(yīng)為“大?!薄?/p>

3.“口醫(yī)口印"(TG1:52)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中有“泰醫(yī)丞印”和“大醫(yī)丞印”封泥,此“口醫(yī)口印”封泥印文當為“泰醫(yī)丞印”或“大醫(yī)丞印”。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庇州d:“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jié)、太醫(yī)、太官、湯官、導官?!庇械膶W者認為,“太常之太醫(yī),主治百官之病,少:府之太醫(yī),則主治宮廷之病”⑺。沈欽韓《漢書疏證》云:“太醫(yī)令丞,太常已有之,疑此官先屬太;常,后屬少府,班失刊正?!蔽覀兺膺@個看法。秦代或先秦時期的巫官職掌預言吉兇、禳禱以除疾病,醫(yī)官與巫官均有除疾病之任務(wù),“巫”、“醫(yī)”相通者甚多,故秦之“太醫(yī)”與“太卜”、“太?!钡韧瑸椤胺畛!睂俟偈怯幸欢ǖ览淼摹?/p>

4.“都水丞印”(T2③:75)

《漢書?百官公卿表》:奉常又有屬官“均官、都水兩長丞”。都水又見于少府和治粟內(nèi)史屬官之列。根據(jù)《后漢書?百官志》載:“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都水系水官,奉常之都水應(yīng)負責帝王陵園、陵邑之水利事務(wù)。少府因“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善”,其屬官都水更著重于收取與“水”相關(guān)的“池澤之稅”。至于治粟內(nèi)史(漢景帝更名大司農(nóng))屬官之都水應(yīng)為設(shè)在郡國之都水,“主平水、收漁稅”是其責。相家巷遺址出土的“都水丞印”秦封泥,隸屬之官署,待進一步研究。

5.“郎中丞印”(T2③:81)

《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崩芍兄僭O(shè)置已久,據(jù)《韓非子?外儲說》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有“郎中”之官?!度A陽國志》記載,秦昭襄王時有“郎中令”之官。秦代有“三郎”,即“郎中”、“中郎”和“外郎”,“郎中令”為“三郎”之首官,“郎中丞”為其副貳。

6.“謁口之口”(T2③:137)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謁者之印”,此封泥“謁口之口”當為“謁者之印”。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郎中令的“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謁者為帝王侍從官員,掌賓禮司儀,接待引見賓客,宿衛(wèi)宮廷,亦有奉命出使之責。

7.“公車司馬丞”(T3③:1)

公車司馬,官名。戰(zhàn)國秦置。掌宮中警衛(wèi)?!端⒌厍啬怪窈?秦律雜抄》:“公車司馬獵律?!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衛(wèi)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wèi)士、旅賁三令丞?!惫囁抉R亦省稱為“公車”?!逗鬂h書?和帝紀》注引《前書音義》:“公車,署名也?!薄度o黃圖》云:“漢未央、長樂、甘泉宮四面皆有公車?!薄肮嚒?、“公車司馬”即“公車司馬門”,《漢書?王莽傳(中)》云:王莽“改公車司馬為王路四門”?!妒酚?項羽本紀》載:“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薄都狻?“此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nèi),兵衛(wèi)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傃灾?,外門為司馬門也

8.“中車府丞"(TGI:49)

戰(zhàn)國秦置?!稘h書?百官公卿表》:“太仆,秦官,掌輿馬,有兩丞。”“車府”為其屬官之一。又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輿馬”。中車府當為中太仆屬官,《史記?蒙恬列傳》載:趙高曾擔任“中車府令”?!爸熊嚫睘椤爸熊嚫睢备辟E,“中車府”主后宮“乘輿諸事”。相家巷遺址還出土了“中車□口”(T3③:134)封泥,其印文可能亦為“中車府丞”。

9.“騎馬丞印”(TG1:3)

秦置,主皇帝乘馬?!稘h書-百官公卿表》:太仆屬菅有“軍府、路羚、騎馬、駿馬四谷丞”?!稘h書?嚴安傳》載:嚴安曾為“騎馬令”,顏師古注:騎馬令,“主天子之騎馬”?!度o黃圖》云:“路軫廄在未央宮中,掌宮中輿馬,亦曰未央廄?!薄膀T馬”、“駿馬”亦應(yīng)為廄名,《漢舊儀》載有“騎馬廄”?!斗饽嗫悸浴蜂浻小膀T馬丞印”封泥。

10.“都廄"(TGI:58,59)

《三輔黃圖》載:“都廄,天子車馬所在?!薄稘h書?惠帝紀》:惠帝三年“秋七月,都廄災”。

11.“宮廄丞印”(T2③:78)

《睡虎地秦墓竹簡?廄苑律》:“其大廄、中廄、宮廄馬牛毆(也),以其筋革角及其賈(價)錢效,其人詣其官?!薄皩m廄”為負責王宮或皇宮馬匹牛畜的管理機構(gòu)?!皩m廄”早在春秋時代已出現(xiàn),《左傳?襄公十五年》:“養(yǎng)由基為宮廄尹?!薄皩m廄”有令,曾侯乙墓出土竹簡有“宮廄令”,“宮廄丞,,為“宮廄令”副貳。秦始皇陵東側(cè)上焦村馬廄坑76DG36號坑岀陶罐肩部有“宮廄”刻文図。

12.“小廄丞印"(TG1:57)

秦始皇陵東側(cè)上焦村馬廄坑76DG29號坑岀土的陶盆和陶罐之上均有“小廄”刻文。發(fā)掘者釋其為“三廄”⑴,劉云輝先生撰文釋之為“小廄本文從后說。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中有“泰廄丞印”封泥,“泰廄”即“太廄”、“大廄”。76DG64號坑出土的銅洗口緣背面亦有“大廄四斗三升”銘文口七

根據(jù)先秦官制以“大”、“小”名官者,一般小者為大者之屬官,如《周禮?春官》之“小史”與,,大史”,“小胥”與“大胥”,“小?!迸c“大?!?,均系前者為后者之屬官。又《周禮?秋官》之“小司寇”與“大司寇”,“小行人”與“大行人”,均系前者為后者之佐。《周禮?地官》之“小司徒”為“大司徒”屬官。秦之“小廄”很可能為“大廄”(即“泰廄”)所屬之官署。如若.“小廄”為王宮或皇宮掌馬之官署,其與大廄之分工待考。

13.“章廄”(TG1:41)

秦都咸陽渭河以南有“章臺”,這是一處朝政建筑。因此《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說楚威王曰,今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鼻赝踉谡屡_舉行過不少政務(wù)活動,見于記載的有楚王朝秦王于章臺,秦王坐章臺見藺相如等口氣章臺之重要由此可見。章臺作為秦王、秦始皇“渭南”朝政宮室,置“廄”管理其車馬是必須的。漢承秦制,西漢未央宮、長樂宮分別設(shè)有“未央廄”、“長樂廄”〔⑶,不但宮城或?qū)m室置“廄”,一些樓觀也設(shè)“廄”,如都城長安附近的霸昌觀中就有“霸昌廄”5』。從漢代宮觀之廄的名稱來看,均為宮觀之名與廄連稱,如“未央廄”、“長樂廄”、“霸昌廄”等。疑“章廄”為章臺之廄省稱。

14.“章廄丞印”(T2③:57)

“章廄丞印”為“章廄”屬官之印,《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輯有“章廄將馬”秦印。

15.“廄丞之印”(T2③:123)

《漢書?百官公卿表》:“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闋)盾、衛(wèi)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薄端⒌厍啬怪窈?秦律雜抄》載:“馬勞課殿,貿(mào)廄嗇夫一甲?!睅龁莘驊?yīng)為“廄丞”之屬官。廄丞為太子家或皇后(王后)中宮之官屬,掌其廄中馬之管理。

16.“左廄”(T2③:13)

《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輯有“左廄將馬”秦印。秦始皇陵東側(cè)上焦村76DG30號坑出土陶盆腹部有“左廄容八斗”陶文齊〕?!白髱睉?yīng)為“廄”之所屬官署。

17.“右?guī)┯ 保═3③:3)

《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輯有“右?guī)龑ⅠR”秦印。秦廄之下似設(shè)有“左廄”和“右?guī)保笫酪嘌卮酥?,如西魏、北周至隋初,皇宮之廄下屬左廄和右?guī)⒎衷O(shè)上士、中士、閑長下士諸屬官?!坝?guī)┯ 碑敒榍刂規(guī)辟E。

18.“中廄”(T3③:43)

《漢書?戾太子傳》:“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fā)中廄車載射士?!鳖亷煿抛ⅲ骸爸袔?,皇后車馬所在也?!鼻厥蓟柿陽|側(cè)上焦村馬廄坑76DG2號坑出土陶罐腹部有“中廄”刻文口句。《睡虎地秦墓竹簡?廄苑律》載:“其大廄、中廄、宮殿馬牛毆(也),其筋革角及其賈(價)錢效?!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以大廄為太仆屬官,掌國王或皇帝輿馬。中廄或為中太仆屬官,掌王后或皇后車馬。

中廄有令、丞、將馬、馬府等官。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中廄丞印”、“中廄將馬”、“中廄馬府”封泥等。

19.“騎尉”(TG1:56)

《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有車、戶、騎三將。”騎將即郎中騎將、騎郎將之簡稱,騎將主騎郎。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膀T尉”或為“騎將”之屬官。

20.“騎邦尉印”(T2③:43)

秦漢之際,“騎都尉”領(lǐng)騎兵,不統(tǒng)兵時為侍衛(wèi)武官,疑秦之“騎邦尉”同“騎都尉”。

21.11宮司空印”(T2③:6)

“司空”相傳商代已置,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為“三公”之一,《周禮》中其列“六卿”。司空掌宮邑營建、道路修筑、平整水土等土木工程。戰(zhàn)國時代王室、諸侯國及邑、縣每置。司空有主民事工程,也有掌軍事工程者。故有“縣司空”、“軍司空”5〕?!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水衡都尉、宗正等屬官分別有“左、右司空”、“水司空”、“都司空氣疑秦“宮司空”主王室或皇室宮室和陵寢相關(guān)的土木工程及罪人。秦漢都城、帝王陵寢遺址出土陶器、磚上多見“宮”字為首的陶文。但我們注意到,秦以“宮”字為首的陶文多見于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陶俑和秦始皇陵園建筑遺址的磚瓦之上。有人認為此“宮”為“宮水”之省文口旳。秦咸陽城遺址極少發(fā)現(xiàn)“宮”字類陶文,其宮室建筑的磚瓦陶文多為“左、右司空”類陶文這種情況在秦始皇陵園建筑遺址的磚瓦陶文中也大量存在。西漢初期都城及陵寢建筑遺址中均岀工“宮”和"大”字為苜的陶文,但“左右司空類陶文較少”京?!按蟆睘椤按蠼场笔》Q,“宮”則為“宮司空”省文,漢代封泥、印章均有“宮司空'',如“齊宮司空”、“宮司空丞”封泥口口,“楚宮司丞”、“宮司空”、“宮司空丞之印”印章等122]

22.“宮司空丞”(T2③:8)

“宮司空丞”為“宮司空”屬官,系“宮司空令”副貳。

23.“泰倉”(TG1:53)

“泰倉”又作“太倉”、“大倉”?!端⒌厍啬怪窈?廄苑律》載:“大倉課都官及受服者?!蓖瑫秱}律》又載:“縣上食者籍及它費大倉,與計偕。”《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八年,“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薄稘h書?高帝紀》關(guān)于同一事情記載,高祖八年二月蕭何立“大倉”。泰倉為國家糧倉,置于都城或其附近。

24.“大倉丞印”(T2③:40)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泰倉丞印”,文獻或作“太倉”?!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治粟內(nèi)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nèi)、籍田五令丞。”

25.“大內(nèi)丞印”(T2③:11)

大內(nèi)為朝廷主藏財物之機構(gòu)?!端⒌厍啬怪窈?金布律》:“都官輸大內(nèi),內(nèi)受買(賣)之,盡七月而靖(畢)。都官遠大內(nèi)者輸縣,縣受買(賣)之?!薄按髢?nèi)丞”為大內(nèi)屬官。大內(nèi)同“泰內(nèi)”,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泰內(nèi)丞印”。

26.“少府”(T2③:71)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yǎng),有六丞?!钡厣俑乒す倨餍抵圃煲彩瞧渲匾δ?,在這方面秦與韓、趙之少府有相近之處。

27.“少府工官”(T2③:24)

學者一般認為秦的工官稱為“工室”,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中有“咸陽工室丞”、“雍工室丞”、“棟陽右工室丞”等封泥,中央官署有“少府工室”、“屬邦工室”等封泥。還有個別特殊的工室,如'弩工室印”封泥?!肮す佟敝?,過去一般認為是西漢時代設(shè)在地方,隸屬中央的官署,東漢時代由郡國管轄,如蜀郡、廣漢、泰山奉高、濟南東平陵、南陽宛、潁川陽翟、河南、河內(nèi)、懷縣等郡縣所置工官。“少府工官”封泥說明,“工官”之名的官署并非僅置于地方郡縣,也不只限于漢代,秦已有“工官”之名,而且首先出現(xiàn)于少府屬官之中,而秦時地方則多稱“工室”,只是到了漢代地方郡縣才多稱工官。

28.“少府工室”(T3③:18)

前已述及,秦中央官署、地方郡縣設(shè)有“工室”。《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縣及工室聽官為正衡石贏(累)、斗用(桶)、升,毋過歲壺(壹)?!比霛h,“工室”之名仍被沿用,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出土骨簽3:12460,其文為:

五年右工室工陋更主

丞乙伏談工渭造

第九十三

又,《再續(xù)封泥考略》輯有“左工室印”、“右工室丞”漢代封泥。漢代工室之名多用于設(shè)在中央的工官系統(tǒng),而地方上稱“工室”者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為秦官。少府屬官之中有“考工室”,此或為秦之“工室”,秦時多見“少府工室”,出土遺物多有這方面佐證,除大量秦封泥資料之外,如五年相邦呂不韋戈銘有“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少府工室險,丞再,工九。武庫。少府”□七

29.“少府工丞”(T2③:28,TG1:88)

我們注意到,相家巷流散秦封泥中有“咸陽工室丞”、,'雍工室丞”、“棟陽右工室丞”,是否像過去人們認為“少府工丞”為“少府工室”之丞,還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吧俑す佟狈饽嗟陌l(fā)現(xiàn),或可說明“少府工丞”也有可能為“少府工官”之丞的省文。

30.“大官丞印”(T2③:82)

“大官”同“太官”、“泰官”,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泰官丞印”、“泰官庫印”封泥。古代文獻多作“太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太官七丞?!蓖瑫痘艄鈧鳌份d:“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飛張安世傳》載:“太官獻丞陳湯?!薄冻傻奂o》載:永始元年“太官凌室火”。個別也作“大官”,如《漢書?東方朔傳》載:“大官丞日宴不來/'秦漢遺物多作大官或泰官,如秦銅蠶銘為“櫻大四斤大官四升”「宵,秦簡中亦書“大官而呪山東濟南洛莊漢墓陪葬坑出土“呂大官印”封泥⑵西漢齊王墓器物坑岀土的有銘刻銅器46件、銀器6件,其中20件銅器和1件銀盤之上有“大官”銘文口氣滿城漢墓出土的蟠龍紋壺和乳丁紋壺上的“楚大官”與“大官”銘文匚制;南越王墓出土“泰官”封泥15件如;鄭韓故城遺址出土戰(zhàn)國時代兵器銘文有“大官冢子”機。

從已發(fā)現(xiàn)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出,相家巷遺址出土秦封泥(包括此地出土及流散封泥),以泰官”封泥為絕大多數(shù),“大官”封泥甚少。而在一些集錄的封泥著作中,漢代封泥多為“大官”,“泰官”甚少,如《齊魯封泥集存》有“齊大官丞”,《封泥考略》有“大官長丞”、“大官丞印”等封泥。個別偏遠地區(qū),時代較早的墓葬中出土有為數(shù)不少的“泰官”封泥(如西漢南越王墓),這恰恰反映了秦代制度對其影響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1.“樂府丞印"(TG1:15)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屬官有樂府令丞。秦始皇陵園遺址中曾出土有“樂府”銘文的銅鐘「3刃,可證“樂府”秦已有之,時隸少府,漢承秦制。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樂府”、“樂府丞印”、,'樂府鐘官”等。

“樂府丞”為樂府屬官,系樂府令副貳。

32.“左樂丞印”(T2③:5,T3③:24)

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樂府三丞”之設(shè)屬武帝太初元年以后的事情。但“左樂丞印”封泥的歩糸說冊訐麻三丞;可能泰尋有之,茜世有左樂之印封泥。

33.“外樂”(T2③:162)

“外樂”系秦之官署,為“樂府”或“太樂”之屬官。

34.,'居室丞印"(T2③:56.TG1:27、95、96)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居室為少府屬官,設(shè)令、丞。過去一般認為?'居室”為西漢時代的少府屬官。秦“居室丞印”、“居室寺從”封泥的出土,證明秦官已有“居室”。關(guān)于居室職能,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其主宮中之獄(居室獄)仃七其實負責宮內(nèi)建筑也是“居室”的重要職責之一。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B區(qū)遺址、椒房殿遺址和少府遺址均出土有“居室”或??居”字陶文的板瓦、筒瓦,可作為其掌宮內(nèi)宮殿建筑的佐證逐。

35."左司空印”(TG1:90)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屬官有左右司空,各置令丞。秦始皇陵園、秦咸陽城遺址、阿房宮和林光宮遺址等出土有“左司空”類陶文122件、36種;“右司空”陶文73件、31種。大多見于板瓦或筒瓦之上,其中有29件陶文為“左司空”、7件陶文為“右司空”均與人名相連,其余左、右司空類陶文則為其省稱或官署省稱與人名相連。值得注意的是,左、右司空類陶文僅見于建筑材料板瓦或筒瓦和極個別的磚上,墓內(nèi)陶器、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秦俑之上則沒有這類陶文〔購。西漢時代宮殿及其它皇室建筑使用的磚瓦已多由“大匠”和“宮司空”負責生產(chǎn),左右司空的產(chǎn)品不占主導地位,這從西漢時代都城長安皇室建筑遺址出土的陶文資料可以反映出來。

36.“左司空丞”(T2③:128,T3③:20,TG:89)

“左司空丞”為“左司空”屬官,為“左司空令”副貳。

37.“御府”〈TG1:4)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御府為少府屬官。顏師古注:“御府主天子衣服。”《通典?職官八》:秦御府令丞,“掌供御服”。御府職能的上述解釋,當源于《后漢書?百官志(三)》本注曰:御府“典宮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我們認為秦和西漢時代,御府職掌不限于“主天子衣服”,更重要的職責還應(yīng)是少府中掌宮廷金錢,這可從文獻記載得到佐證?!妒酚?平準書》:“縣官不給,天子乃……出御府禁藏以瞻之?!庇帧稘h書?賈山傳》載:“發(fā)御府金,賜大臣宗族。”作為皇室的“府”,它還掌管著宮廷的刀劍、玉器、采増等或L

38.“御府丞印”(T2③:3、19、37、60,T3③:14J9.TG1:32)

《通典?職官八》:“秦有御府令丞”。?'御府丞”為“御府令”副貳。

39.“永巷丞印”(T2③:118)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永巷令丞”。詹事(中少府)屬官亦有“永巷令丞”。二者職能應(yīng)相近,均為掌后妃宮女及宮中獄事。但對象不同,前者為帝室,后者為后宮。永巷管理宮獄是其職能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掌宮人簿帳、公桑養(yǎng)蠶及女工等事”「購,是永巷更為經(jīng)常性的工作。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屬官有“宦者令丞”,其掌宮中宦者。

41.“中謁者”(T2③:90)

“中謁者”為“中宮謁者”省稱,《封泥考略》有“中宮謁者”封泥?!爸袑m”為皇后總稱。以往學術(shù)界認為"中謁者”西漢置仍〕?!爸兄]者”秦封泥的出土,說明此官秦已有之。

42.“郡左邸印”(T2③:4)

《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睅煿旁唬骸爸髦T郡之邸在京師者也?!薄稘h書補注》引錢大昭曰:“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名邸?!薄斗饽嗫悸浴肪硪惠嬩洝翱ほ¢L印”,孫慰祖《西漢官印匯考》輯錄“郡邸丞印”。

43.“郡右邸印”(T2③:10、21、35、65、109、126、127,TGl:9、19、23、34、39、63、71)

郡邸分左右文獻未載。秦在首都統(tǒng)一安排諸郡為首都朝宿者的邸舍,并根據(jù)需要將其分為左右,即“郡左邸”、“郡右邸”。這與西漢時代情況有所不同,后者郡邸各自獨立設(shè)置,如漢長安城中有“代邸”、“魯邸”、“齊邸”、“昌邑邸”等如。這種郡國之邸,漢代應(yīng)稱“郡邸”,所以有漢代“郡邸長印”和“郡邸丞印”的封泥、印章「⑴。漢代郡邸多為諸侯國之邸,所以又名“國邸”。如《漢書?孔光傳》載:“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太后在國邸?!蔽鳚h時還有為外交官員修建的邸第3」,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蠻夷邸”3〕。秦時是否有這種邸,目前還不清楚。

44.“內(nèi)官丞印”(T2③:34,TG1:22,72)

《漢書?百官公卿表》:“初,內(nèi)官屬少府,中屬中爵,后屬宗正?!薄吨袊鴼v史大辭典(上)》“內(nèi)官”條記載:“內(nèi)官,官名,北魏初置”,不確。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出土骨簽有“四年內(nèi)官第百五”(3:01514)和“六年內(nèi)官第一”(3:10693)刻文漢武帝茂陵陪葬墓陪葬坑出土銅熏爐銘文:“內(nèi)者未央尚臥金黃漆竹節(jié)熏盧一具,并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nèi)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內(nèi)官在先秦為帝王近侍之臣,秦之內(nèi)官作為少府屬官也是一脈相承的。

45.“口寢”(T2③:179)

相家巷遺址出土流散秦“上寢”封泥多件,疑此“口寢”亦當為“上寢”。文獻記載秦之寢有多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康公、共公、景公均居雍“高寢”,桓公居雍“大寢”,躁公居“受寢”。出土秦印有“秦上寢左田心句、秦銅壺有“北寢酋府”銘〔歸,陜西鳳翔雍城秦景公墓出土石磬之上有“寢”、“宮寢”之銘。上述諸寢有的為生人所居宮室,也有的為陵上之寢殿,還有的可能屬于寢廟網(wǎng)。

46.“口浴口口”(T2③:179)

相家巷遺址出土、流散秦封泥有“尚浴府印”、“尚浴”等,此“口浴口口”秦封泥印文或為“尚浴府印”。出土秦漢印章、銅器銘文多有“尚浴”,如秦印“南宮尚浴”、漢印“尚浴”匚閭、長信宮燈銘“長信尚浴”S等?!吧性 敝賾?zhàn)國時代已有,《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云:“僖侯浴,湯中有礫,僖侯曰: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

《宋書·百官志》載∶"漢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這與《通典·職官八》所記載的秦之“六尚”基本相同,只是以“尚沐”替換了“尚浴”。從相家巷遺址出土秦封泥來看,“尚浴”更確。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尚佩”、“尚臥”。這或者說明秦時不只限于“六尚”,可能會更多些;或者文獻所載“六尚”內(nèi)容有不確之處。

47.御羞(T2③:38.114,TG1:26)

《漢書?百官公卿表》:“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蔽涞墼Χ辏ㄇ?15年)置水衡都尉后,御羞改屬其轄?!坝摺奔础坝仭保靶摺迸c“饋”通?!坝摺闭频弁跎艖z之原料,實際是設(shè)在中央王室或皇室的“饋府”,《善齋吉金錄》卷中有秦之“中行饋府印”,故稱為“御羞”。西漢時代個別郡置有“羞官”,為中央貢獻珍饋,如《漢書?地理志》載交趾郡有“羞官”,南海郡有“圃羞官”,有可能是沿襲秦制。如淳、師古注《漢書》,均謂“御羞”系地名,不確。也有學者認為漢初之御羞官署“可能是太官、湯官的前身”1歸,但相家巷遺址出土的秦封泥中“御羞”、“御羞丞印”與“泰官丞印”、“大官丞印”同時存在,說明“御羞”與“太官”沒有先后繼承關(guān)系。它們之間的分工是,御羞掌帝王膳饋之原料.太官掌帝王膳餞之烹調(diào),湯官則負責酒水[⑵。

“御羞”置令丞,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御羞丞印”。

48.“中羞”(T2③:52、94、101、135)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中羞府印”、“中羞丞印”?!爸行摺睉?yīng)為“中餞府”省文。“中羞”負責后宮膳食原料,由后宮食官掌膳食?!爸行摺敝昧?、丞或長、丞。

49.“寺工丞璽"(T2③:133)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寺工丞印”、“寺工之印”?!八鹿ぁ睉?zhàn)國秦置,主造兵械等器物。秦銅兵器多見“寺工”刻銘,如秦“二年寺工壺”、“十六年寺工鍛”、“二十一年寺工車書”、“寺工矛”等並],漢代的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出土骨簽3:24677刻文“二千七十口寺工第八十五口”皈〕,傳世有漢代“寺工”半通印協(xié)i和“寺工”銘競寧元年銅雁足燈喚]。蔡邕《獨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古者尊卑共之?!薄扒匾詠硖熳营氁杂》Q璽,群臣莫敢用也?!睋?jù)此推斷,“寺工丞璽”封泥應(yīng)為戰(zhàn)國時代秦國遺物。在封泥時代上“寺工丞印”晚于“寺工丞璽”。

50.“寺從丞印”(T2③:116.TG1:28、70、73)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寺從”、“居室寺從”,“寺從丞”應(yīng)為“寺從”官署之屬官?!八隆蓖ā笆獭薄!吨芏Y?天官?寺人》:“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官之戒令?!彼氯艘卜Q內(nèi)小臣,即“宦者”。《說文解字》“從”從“定”從“從”,“從”為“相聽也”。故《文選?兩都賦序》有“言語侍從之臣”的記載?!八聫摹敝僭诓簧俨块T也有設(shè)置,如“居室寺從”。

51.“寺車府印”(T2③:88)

《漢書?百官公卿表》:太仆屬官有“車府”,車府“主乘輿諸事”?!八隆奔词倘?掌后宮御車等事物。“寺車府”應(yīng)掌王后或皇后宮室車輿之官署,其或為中太仆所轄。

52.“寺車丞印”(T2③:96,169)

"寺車"為"寺車府"省文,"寺車丞"為"寺車府"屬官。

53.“武口丞口”(TG1:54)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武庫丞印”封泥,此“武口丞口”當為“武庫丞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眰鹘y(tǒng)認為武庫為西漢初年所置,秦封泥“武庫丞印”的出土,說明秦時已有武庫。至于武庫“三丞”之說是秦制還是漢制或秦漢通制,還有待研究。從出土的秦兵器銘文可知,武庫之設(shè)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如秦昭襄王十八年上郡戈、秦王政五年呂不韋戈等均有關(guān)于“武庫”刻銘「汩。武庫出現(xiàn)伊始,就有中央武庫與地方武庫,前者器銘為“武庫”,后者器銘多為地名加武庫。如“廣衍銅矛”(時代約為昭襄王十二年),器銘“上武”,其為“上郡武庫”省文;又如昭襄王十八年“上郡戈”,器銘“上郡武庫”。秦王政五年相邦呂布韋戈、少府矛、秦二世元年丞相李斯戈等器銘均為“武庫”,其前未見地名。西漢時代承襲秦制,中央和地方均設(shè)武庫,前者只稱“武庫”,后者多與地名相連,如《漢書?魏相傳》有“洛陽武庫令”,又如《漢金文錄》有“洛陽武庫鐘"、“上常武庫戈”等,出土遺物有“雒陽武庫熏爐”「5幻等。

54.“陽都船印”(T2③:22)

《漢書?百官公卿表》:都船為中尉屬官?!爸形?,秦官,掌徼循京師?!睗h武帝更名中尉為“執(zhí)金吾”,其執(zhí)掌基本相同?!逗鬂h書?百官志》本注曰:“掌宮外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倍即瑧?yīng)為負責京師“非常水火之事”之非?!八笔?。因此《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都船獄令,治水官也?!薄稘h書?薛宣傳》記載薛宣曾為“都船獄吏”。可見都船設(shè)都船獄,都船獄或為水牢。都船屬官或設(shè)陰、陽,此猶秦漢之官設(shè)左、右,陽都船當為都船所屬官署。

55.“陽都船丞”(T2③:17,18)

“陽都船丞”為“都船”官署屬官之印。《漢書?百官公卿表》:“都船、武庫有三丞?!毕嗉蚁镞z址流散秦封泥有“都船丞印”,這次相家巷遺址考古發(fā)掘?qū)缤亮恕瓣柖即焙汀瓣幎即鼻胤饽?證實了都船設(shè)“三丞”之記載。

56.“陰都船丞”(T2③:72.103)

“陰都船丞”亦為“都船”官署屬官之印,當為都船三丞之一。

57."泰匠丞印”(TG1:21.68,78)

“泰匠丞印”或作“大匠丞印”。見諸考古發(fā)現(xiàn)的秦陶文大多為“大匠”,極少見“泰匠”者。這大概也是陶文書刻者與印章使用上的區(qū)別,前者更簡便,后者更正規(guī),頗似我們現(xiàn)在的印鑒文字與日常文字之不同,當然秦封泥中也有文為“大匠”者,但其與前者相比數(shù)量相差甚多。

58.“大匠丞印”(T2③:36)

《漢書?百官公卿表》:“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侯。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遍L期以來人們認為“大匠”出現(xiàn)于西漢時代。但是一系列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大匠”要比漢景帝更名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出現(xiàn)的時代早。目前不僅在漢長安城的西漢初期(早于漢景帝時期)的窯址和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大匠”戳印的磚瓦朔」,而且在秦遺址中也出土了有“大”、“大匠”文字的磚瓦囪]。有的學者解釋:“大匠,戰(zhàn)國置,木工的官長?!雹剩菸覀冋J為,大匠不是木工的官長。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木工長官應(yīng)為“東園主章”,“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師古注引如淳曰:“章謂大材也。舊將作大匠主材吏名章椽。”前已述及,將作大匠之名晚于“大匠”出現(xiàn)時代,因此更不能說后者是前者的“省稱”。與“大匠”相關(guān)的遺物均為磚瓦,這更說明其性質(zhì)與“木工”長官無關(guān),而應(yīng)為掌磚瓦建筑材料之燒造。

秦有“大匠”或“大”字陶文遺物,主要見于秦始皇陵園建筑遺址,在秦阿房宮遺址和陜西淳化的秦林光宮遺址也有少量發(fā)現(xiàn),秦咸陽城遺址尚未發(fā)現(xiàn)這類陶文。西漢時代的“大匠”、“大”字陶文遺物,不但帝陵陵園建筑遺址有所發(fā)現(xiàn),在都城長安的重要宮室建筑遺址發(fā)現(xiàn)更多,延續(xù)時間更長?!按蠼场薄ⅰ按蟆弊痔瘴木l(fā)現(xiàn)在磚瓦之上,這一現(xiàn)象說明,秦漢兩代“大匠”掌磚瓦燒造之功能未變。

59.大內(nèi)丞?。═2③:11)

大內(nèi)為戰(zhàn)國秦置,主管京師物資收藏。《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載:“都官輸大內(nèi)”,“都官遠大內(nèi)者輸縣”。漢承秦制,《史記?孝景本紀》:“以大內(nèi)為二千石,置左右內(nèi)官,屬大內(nèi)?!迸狁l《集解》引韋昭曰:“大內(nèi),京師府藏?!毕嗉蚁镞z址流散秦封泥有“泰內(nèi)丞印”,泰、大互通。

60.“私府丞匚|”(T2③:91)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私府丞印”,疑此“私府丞口”為“私府丞印”。《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私府”為皇后卿之屬官。私府掌后宮中收藏幣帛諸物,裁制補浣衣物?!逗鬂h書?百官表》記載,大長秋屬官有“中宮私府令”,《漢儀》有“中宮藏府令”,《漢官》有“中藏府”,《漢官儀》有“中黃藏府”,“私府”或與“中宮私府”、“中宮藏府”、“中藏府”異名同官?!秲蓾h官印匯考》有“中私府長李封字君游”印,“中私府”當為“中宮私府”之省稱?!稘h金文錄》有“中私府銅鐘”。

61.“私官丞印”(T2③:31.124)

《漢書?張湯傳》:“大官、私官并供其第?!睅煿抛⒁龖?yīng)劭曰:“私官,皇后之官也?!贝蠊偌刺?掌皇宮飲食;私官主后宮飲食,故大官與私官相提。河南三門峽秦漢墓地出土銅鼎有“私官”刻銘島氣《漢舊儀》和《漢官舊儀》卷二載:“太官尚食,用黃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銀釦器?!豹q如“私府”稱“中私府”,“私官”亦謂“中私官”或“中私”。出土銅鐘有“中私官”、“中私”之名者「閭中私,,為“中私官,,省稱,“中”為“中官”之省稱?!对倮m(xù)封泥考略》輯錄“中私官丞,,封泥。此外,南越王墓出土銀盒有“私官”銘文漢武帝茂陵陵區(qū)出土銅鐘有“中私官"銘文等叫《齊魯封泥集存》和《封泥考略》均輯錄“私官丞印”封泥。

私官早于戰(zhàn)國時代已出現(xiàn),陜西咸陽塔兒坡出土戰(zhàn)國銅鼎中有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私官”刻銘園。

62.“中官丞印"(T2③:7、1。2)

中官先秦已設(shè),見于《國語?晉語》。漢代有關(guān)中官記載頗多,如《后漢書》之《鄭眾傳》、《郎顎傳》、《欒巴傳》、《宦者傳》多有記載。漢代“中官”亦稱“中常侍”。中官應(yīng)為宦官官署。有的學者認為中官為王后之食官,這顯然是大大縮減了中官職能技

63.“中府丞印”(T2③:66,98)

《史記?田叔列傳》:“發(fā)中府錢,使相償之?!睆埵毓?jié)《正義》:“王之財物所藏也?!卑粗懈疄楹髮m或諸侯王之官署。漢《清河大后中府鐘》有“清河大后中府”銘頃L

64.“內(nèi)史之印”(T2③:23.77)

戰(zhàn)國秦置內(nèi)史,漢初沿用,系掌治京師之官。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內(nèi)史分置左、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左內(nèi)史為左馮翊,右內(nèi)史為京兆尹,加之右扶風,號稱“三輔”。《史記》載內(nèi)史之官有“內(nèi)史廖”、“內(nèi)史肆”、“內(nèi)史騰”和內(nèi)史蒙恬等。

65.“屬邦之印”(T2③:42、152)

屬邦之官始置于戰(zhàn)國秦,《睡虎地秦墓竹簡》有“屬邦”之載。漢初避高祖劉邦諱,改屬邦為屬國或典屬國。屬邦主要職能是主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的機構(gòu),或曰,,掌蠻夷降者”面]。屬邦有官營手工業(yè)機構(gòu),如“屬邦工室”,并配備了相應(yīng)官吏,如“屬邦工丞”。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屬邦工室”、“屬邦工丞”。

66.“杜南苑丞"(TGI:36)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二世葬“杜南宜春苑”?!岸拍显贰被驗椤岸拍弦舜涸贰笔》Q。西漢時代有“宜春苑”,又有“宜春下苑”之稱,如《文選?羽獵賦序》云:“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shù)百里?!庇秩纭稘h書?貢禹傳》載:漢元帝“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薄耙舜合略贰彼茷椤岸拍弦舜涸贰保ɑ蚍Q“杜南苑”)之一部分,《漢書?元帝紀》顏師古注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唐長安城)東南隅曲池是?!痹诮耜兾魇∥靼彩醒闼^(qū)曲江鄉(xiāng)曲江村一帶,唐代曲江池故址亦在此?!岸拧睘榍刂趴h。秦杜縣在西安市南郊杜城村一帶,其地附近1公里的手帕張堡曾出土著名的秦“杜虎符”和有“杜市”陶文的陶釜3七西安市雁塔區(qū)曲江池一帶在秦杜縣東南,故其地稱“杜南”。漢印有“宜春禁印”口口、“宜春禁丞”[⑵。

67.“禁苑右監(jiān)”(T2③:15)

禁苑為帝王苑圃?!妒酚?平準書》:“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薄段倪x?西京賦》:“上林禁苑,跨谷彌阜?!薄度o黃圖》:“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薄妒酚?秦始皇本紀》:“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睆埡馑f的“上林禁苑”即秦之“上林苑”,其時或稱“禁苑”。禁苑置“監(jiān)”,分設(shè)左、右。

68.“鹿口禁□"(T2③:142)

《漢印文字征》卷一有“宜春禁印”,《善齋吉金錄?璽印錄》載有“宜春禁丞"。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陽陵禁丞”,“禁”為“禁苑”省稱,當為帝王之苑囿。相家巷流散秦封泥中有“麋圈”,"麋”為鹿的一神.“廩圏”當為養(yǎng)鹿之所,鹿是吉祥動物,變是秦人葬常重視的動物,鹿口禁口”,當為秦帝王養(yǎng)殖鹿之禁苑。

69.“桑林丞印”(T3③:5)

桑林一說為古地名,《墨子?明鬼下》:“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漢代人記載,商湯曾到桑林舉行求雨祭祀活動El?!妒酚?張儀列傳》亦載韓國有“鴻臺之宮、桑林之苑?!蔽覀円詾橄嗉疑n出土的秦封泥“桑林丞印”當非關(guān)東之地名,應(yīng)與王后或皇后親蠶活動有關(guān)。《禮記?祭義》:“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所謂“公?!敝幓蚣础吧A帧薄!稌x書?禮志上》載:“(太康六年)于是蠶于西郊,蓋與藉田對其方也。乃使侍中成粲草定其儀。先蠶壇高一丈,方二丈,為四出陛,陛廣五尺,在皇后采桑壇東南帷宮外門之外,而東南去帷宮十丈,在蠶室西南,桑林在其東。”《水經(jīng)注》:“漳水又對趙氏(后趙)臨漳宮。宮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蠶之月,虎(石虎)帥皇后及夫人釆桑于此,今地有遺桑,墉無尺雉矣?!蓖鹾蟆坝H蠶”早已有之,“桑林”、“先蠶壇”、“蠶室”均為蠶事活動之處所,置官管理,“桑林丞印”當為桑林屬官“丞”之封泥。陳直《關(guān)中秦漢陶錄提要》載:“漢城出土'監(jiān)桑'殘瓦,瓦有'桑'字,皆為繭館或蠶室之物。,監(jiān)'者官名,次于令丞之下。”我們認為“監(jiān)?!睉?yīng)釋為?'桑監(jiān)”,“桑監(jiān)”或為“桑林”屬官。漢代“桑林”可能在上林苑中?!稘h官六種》之《漢舊儀》云:“春蠶生而皇后親蠶于苑中,蠶室養(yǎng)蠶千薄以上。”上林苑中還有“繭館”、“蠶室”?!度o黃圖》載:,.繭館,[漢宮闕疏]云:’上林苑有繭館。'”又《漢書?酷吏傳?咸宣傳》載:“闌入上林中蠶室門?!鼻刂吧A帧庇锌赡芤嘣谏狭衷罚⑶疫€有蠶室、繭館一類親蠶機構(gòu)。

70.“南宮郎丞”(TG1:31、40、74,T2③:53、95、110、164,T3③:37)

《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烧剖亻T戶?!蹦蠈m郎應(yīng)為掌南宮宮門的屬官。

《臨淄封泥文字》、《徴秋館藏古封泥》和《續(xù)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均輯有“南宮丞印”封泥。

西安北郊相家巷遺址出土、流散秦封泥中,有“南宮”文字的封泥數(shù)量很多。關(guān)于秦“南宮”的地望,長期以來眾說紛紜。秦“南宮”雖未見于《史記》正文,但注文中有記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王十年,“乃迎太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集解》引徐廣曰:“表云,咸陽南宮也。”又如《史記?呂不韋列傳》同上內(nèi)容,《集解》引徐廣曰:“入南宮。”由此可見,秦甘泉宮即秦南宮,南宮為“咸陽南宮”,這與“迎太后而入咸陽”的記載是一致的。南宮的具體位置不見記載。作為南宮的秦甘泉宮地望,秦漢之后的文獻有所記載。《初學記》引《關(guān)中記》、《太平寰宇記》弓I《三秦記》均載:“桂宮一名甘泉宮?!苯暝跐h長安城桂宮遺址北部考古發(fā)掘的桂宮第四號建筑遺址出土有秦瓦當?shù)冗z物。在該遺址附近考古勘探和試掘發(fā)現(xiàn),西漢建筑遺址的地層堆積之下,還疊壓有秦代或戰(zhàn)國晚期的地層堆積「用。這說明該地在西漢時代以前分布有秦代或戰(zhàn)國晚期的建筑堆積,它們?yōu)榇_定秦甘泉宮遺址位于此地,提供了考古學的支持。秦甘泉宮(即秦南宮)遺址應(yīng)在渭河南岸(即秦之“渭南”),漢長安城遺址西北部。作為南宮的秦甘泉宮,其地位與作為北宮的咸陽宮是相近的。秦始皇建立秦帝國伊始,就在“渭南”的甘泉宮修筑了“甘泉前殿”,即秦王朝的大朝正殿。與此同時,又修筑了連接渭河南北的,'甘泉前殿”與咸陽宮之間的“甬道”。這時的甘泉前殿已經(jīng)取代了章臺的“渭南”朝宮地位。秦代南宮與北宮成為秦咸陽城“渭南”和“渭北”的兩座朝宮。

71.“北宮私丞”(T3③:7)

秦封泥有,'私府丞印”、“私官丞印”,“私丞”為“私府丞”或“私官丞”之省文。宮置“私丞”,秦封泥中還有“長信私丞”。“北宮私丞”當為“北宮私府丞”或“北宮私官丞”省文。《封泥拓本》輯錄“北宮私丞”封泥。

除了“北宮私丞”之外,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中涉及“北宮”文字內(nèi)容的還有“北宮”、“北宮宦丞”、“北宮斡丞”、“北宮工丞”封泥等。

關(guān)于北宮的地望,不見于文獻記載。北宮是相對南宮的位置而言的。有的學者認為出土秦封泥的相家巷遺址“正值西漢北宮遺址之北墻外”,這里“隱約可見漢代宮區(qū)與秦代宮區(qū)的相疊壓關(guān)系”,因此認為漢代北宮“繼承了秦北宮而得名”,從而得出秦北宮就在相家巷附近,而秦南宮在“章臺”以南的結(jié)論口刃。我們認為上述說法值得商榷。根據(jù)我們考古發(fā)掘出土秦封泥的相家巷遺址地望來看,這里東距西漢北宮遺址1250米,它們不在“西漢北宮遺址之北墻外”,而是位于漢長安城西市遺址東南部、桂宮遺址東北部。因此相家巷遺址秦封泥出土處不存在“漢代宮區(qū)與秦代宮區(qū)”(實際其認為是西漢北宮與秦代北宮)的地層疊壓關(guān)系。秦北宮與南宮是根據(jù)相對方位命名的,其參照系應(yīng)是“渭河”,而不是“章臺”,這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等有關(guān)“渭南”的文獻記載即可一目了然。“渭南”是相對“渭北”而言的,它們都是以渭河為坐標。因此,我們認為秦北宮應(yīng)在渭河北岸的秦咸陽城內(nèi)。關(guān)于北宮性質(zhì),有的學者認為北宮為“后宮”性質(zhì)〔財。從相家巷遺址出土、流散秦封泥中有關(guān)“北宮”內(nèi)容的分析,秦北宮不是僅僅作為“內(nèi)宮秦北宮作為與“渭南”的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極廟)等相對應(yīng)的“渭北”主要宮廷,也就是秦咸陽城的咸陽宮?!妒酚?秦始皇本紀》載:其時“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咸陽宮”。當然咸陽宮也包括后宮。因此秦封泥中有“北宮弋丞”、“北宮斡丞”,又有“北宮私丞”、“北宮宦丞”等言糾前者(左弋、斡官)為少府屬官,后者(私官、宦者)可為后宮屬官。

72.“北口弋口”(丁2③:155)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北宮弋丞”,此“北口弋口”封泥當為“北宮弋丞”。“弋”為“佐弋”(或“左弋”)省文,秦封泥有“佐弋丞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有“佐弋竭”。“佐弋”系佐助弋射,為少府屬官。秦咸陽宮遺址出土的秦瓦之上有“左弋”、“弋”等陶文,“弋”為“左弋”省文「沏。陶文“左弋”或為北宮左弋之省文。

73.“高章宦者”(T2③:27)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屬官有,'宦者令丞”?;抡呒撮幦?除王宮、皇宮之中有大量宦者外,其他各宮亦置宦者,如王獻唐《臨淄封泥文字》載有“長信宦者”,《續(xù)封泥考略》輯有“北宮宦者"封泥。長信為太后之宮,長信、北宮均為宮名,"高章"亦當為宮名。

74.“高章宦丞”(TG1:11、17,T2③:54,84,141.T3③10)

“宦丞”應(yīng)為“宦者丞”省稱。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北宮宦丞”,《封泥考略》輯錄有“長信宦丞”。

“高章”之名未見文獻記載。高章屬官有“宦者丞”,可見其不同于一般宮室。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來看,置“宦者”、“宦丞”的宮有“北宮”、“長信”等宮室。我們認為在秦咸陽城附近,只有“章臺”之地位可與“北宮”、“長信”相比。“高章”或即“章臺”之宮。

75.“西方謁者”(T2③:87)

《漢書?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賓贊受事?!鼻胤饽嘤小爸兄]者”,漢代文獻記載有“大謁者”網(wǎng)、“河堤謁者,頓中謁者,,為,,中宮,,屬官,,,河堤謁者,,大概以其“職務(wù)”命名?!拔鞣?,,或為掌管西方賓客之謁者。

76.“官臣丞印"(TGI:25)

官臣出現(xiàn)較早,鄭玄注《周禮?大宗伯》“六命賜官”謂:“受天子命能自置收吏以治家邑者為官臣。”“官臣丞”為“官臣”之屬官。

77.“走翟丞印”(T2③:55)

“翟”有二解:其一“翟”與“狄”通,《國語?周語》載:“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不敢怠業(yè)。”其二“翟”為樂吏名,《禮記?祭統(tǒng)》:“翟者,樂吏之賤者也?!弊?“翟謂教羽舞者也?!薄白叩浴笨赡転檎乒軜肺柚舻墓偈鸹蛘票钡沂聞?wù)的屬官。

78.“隧夫”(T3③:45)

《史記?魯周公世家》:“魯人三郊三隧”?!都狻芬趺C注:“邑外曰郊,郊外曰隧?!薄八怼迸c

“遂”通,故《尚書?費誓》載有“三郊三遂”。《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鄭,五鄭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本┏前倮镏狻⒍倮镏畠?nèi)分設(shè)“六遂”。古有“遂人”、“遂士”、“遂大夫”。遂人掌六遂之政令「辺,遂士掌六遂之獄訟「助,遂大夫為一遂之行政長官⑻]?!八齑蠓颉迸c“隧大夫”通,“隧夫”或為“隧大夫”之省文。

79.“特庫口口”(TGI:48)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特庫之印”、“特庫丞印”。

庫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官署,《禮記?曲禮(下)》:“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弊?“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惫庞小疤貜R”,《公羊傳?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焙涡葑?“不就惠公廟者,妄母卑,故雖為夫人,猶特廟而祭之。”特廟當為宗廟外特別另立的祀廟。疑“特庫”當為“特別”另立的“庫”。

80.“陽御弄印”(T2③:119)

古代宮廷有“弄臣”、“弄兒”等。如《漢書?申屠嘉傳》:“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節(jié)召通,而謝丞相:'此吾弄臣,君釋之。,”《漢書?金日碑傳》:“日碑子二人皆愛,為帝弄兒,常在旁側(cè)。”弄者,戲也如。古人也有稱樂曲為“弄”者曲句?!坝碑敒槭逃?《國語?吳語》:“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表f昭注:“御,近臣宦御之屬”。先秦、秦漢帝王之官多有以“御”名官者,如“御人5、“御士御事,喚、.,御史”㈣、“御妻,,實、“御戎,,曲」等。陽、陰猶如左、右,“御弄,,分陽、陰。疑“陽御弄印”為帝王“近臣宦御”之印。

81.“陰御口印"(TG1:7)

據(jù)上“陽御弄印”,“陰御口印”當為“陰御弄印”。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輯錄有“陰御弄印"和“陽御弄印”當入“陰御口印”詳解見“陽御弄印”條。

82."募人丞印”(T2③:120,TG1:79)

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輯錄有“陷陳募人”印。秦漢時代兵士的征集,有召募方式,被召募者為“應(yīng)募”或“募士”。《漢書?趙充國傳》:“留弛刑應(yīng)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史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薄稘h書?馮奉世傳》:“漢復發(fā)募士萬人?!北蔽簳r,為招募軍隊設(shè)置有“募人別將”,《魏書?裴延僂傳》:“詔(裴)慶孫為募人別將,招率鄉(xiāng)豪,得戰(zhàn)士數(shù)千人以封之?!鼻胤饽唷澳既素┯ 碑敒樨撠熣心急康墓儆》饽?。

83.“咸陽丞印”(T2③:48、63、64、112、113、121,T3③:16)

咸陽為秦之都城.《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秦咸陽城遺址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窯店鎮(zhèn)一帶,其范圍東自柏家咀,西至長陵火車站附近,北起成國渠故道,南到漢長安城遺址以北約3275米。推斷秦咸陽城東西長7200米,南北寬6700米「虹?!稘h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皆有丞、尉。”咸陽丞為咸陽令之佐官。

84.“咸陽工室”(T2③:61)

相家巷遺址流散秦封泥有“咸陽工室丞”?!肮な摇睘槭止I(yè)生產(chǎn)管理機構(gòu),除秦都城咸陽之外,雍城、棟陽等地亦置“工室”,有的工室還分置左右,如“棟陽右工室丞”秦封泥可以為證。

85.“株口丞口”(T2③:161)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棟陽右工室丞”,周明泰《續(xù)封泥考略》輯錄有“棟陽丞印”封泥。此,,棟口丞口”當為,,株陽丞印”。秦棟陽城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閆良區(qū)武屯鎮(zhèn)關(guān)莊、玉寶屯、南丁村和新義村一帶,其范圍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和。秦獻公曾遷都于此,后孝公又徙都咸陽。

86-“雕丞之印”(T2③:93)

“雕”與“雍”通。雍為秦故都,《史記?秦本紀》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卜居雍。《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有“雕丞之印”,《封泥考略》有“雕丞之印”、“雕令之印”。雍城故址在今陜西省鳳翔縣之南、雍水以北,城址范圍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血〕。

87.“澳丘丞印”(T3③:11)、“廢丘丞印”(T3③:44,TG1:8,65)

“渡”為古文“法”字?!端⒌厍啬怪窈啞酚小岸汕稹焙單?,《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有“濾丘左尉"印?!澳?#39;與“廢”雙聲可通,金艾怛見'為渡蘇命語,“愛'均用為廢。故“尷丘”亦即"廢丘氣

《漢書?地理志》載:右扶風轄“槐里”,注:“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廢丘?!薄盀V丘丞印”與 :

“廢丘丞印”同,均為秦廢丘縣丞之印。

88.“西丞之印”(T2③:125)

《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陛犖骺h?!妒酚?秦本紀》:“周宣王乃召莊公昆第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薄墩x》引《水經(jīng)注》云:“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于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庇忠独ǖ刂尽吩疲骸扒刂萆隙犊h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鼻f公為西垂大夫,文公居“西垂宮”,其“西”均與“西縣”有關(guān)。西縣之名秦已有之,并非始于漢。近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和趙坪發(fā)現(xiàn)的秦公大墓和秦人貴族墓地說明,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即秦之西縣)當距此不遠?!拔髫碑敒?,?西縣丞,,之省稱。

89.“西共”(T2③:39)

“西”為秦之西縣,即西犬丘,解見前條?!肮病奔础肮矎N”省稱。漢代銅器銘文中其例甚多,如容庚先生編《秦漢金文錄》之《漢金文錄》輯錄相關(guān)銘文有“長安共廚金鼎”、“美陽共廚金鼎”、“況共廚銅一斗鼎”、“好畤共廚金鼎”、“雍械共廚銅鼎”等。漢代銅器銘文中的“共廚”亦有省稱“共”者,如同書所輯錄的“平陽共”、“藍田共”、“頻共”、“杜共”、?'貧陽共”、“黃山共”、“長楊共”、“盤屋共”、“成山共”、“華共”等。漢代亦有“西共”銘文銅器,如《漢金文錄》卷一《杜鼎》銘:“一斗十斤。西共左?!币娪跐h代銅器銘文中有“共廚”或其省文“共”字者,絕大多數(shù)在銅鼎之上,個別銅鍋、麒、匝之上銘文也有M,這證明“共廚”主要是提供祭祀食品,凡設(shè)“共廚”之地大多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拔鳌睘榍刂识?,在此設(shè)置“共廚”是需要的。

90.“西共丞印”(T3③:42)

“西共”之解見前條?!拔鞴藏┯ 睘槲骺h共廚丞印之省稱。

91.“華陽丞印”(TG1:14)

《史記?秦本紀》:秦昭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集解》引司馬彪注:“華陽,亭名,在密縣?!薄墩x》引《括地志》載:“故華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秶Z》云史伯對鄭桓公,虢、郃十邑,華其一也。華陽即此城也?!薄叭A陽丞印”當為華陽縣丞之印。

92.“南陽郎丞"(T3③:100)

《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秦置?!薄袄韶被驗橐浴袄伞毖a“丞”??ぶ吩诮窈幽夏详?。

93.“偽陵丞印”(T2③:138)

《漢書?地理志》:潁川郡轄僞陵縣?!袄芰曦┯ 睘閮^陵縣丞之印。故僞陵縣在今河南許昌市東北的僞陵縣北部。《續(xù)徽秋館藏古封泥》錄有“僞陵丞印”封泥。

94.“壽陵丞印"(T3③:9)

戰(zhàn)國時代“壽陵”有二,一為秦孝文王陵[間,另一為越肅侯陵秦咸陽城附近出土的“壽陵丞印”秦封泥,其壽陵當為秦孝文王陵。秦孝文王壽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韋述《西京道里記》載:秦莊襄王壽陵"在(長安)通化門東二里”。據(jù)《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享國三年,葬芷陽/'壽陵為孝文王陵,故唐長安城“通化門東二里”之陵應(yīng)為孝文王陵——壽陵,可能壽陵置邑,故有“丞”等官吏。

95.“魯丞之印”(T3③:17)

《漢書?地理志》:秦魯縣為薛郡所轄?!端?jīng)注?泗水》:魯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棒斬┲ 睘轸斂h縣丞之印?!洱R魯封泥集存》和《續(xù)封泥考略》均輯有“魯丞之印”封泥。

96.“芒丞之印”(TG1:12)

《漢書?地理志》:秦礪郡有“芒縣”。“芒丞之印”為芒縣丞之印省文?!妒酚?高祖本紀》“隱于芒質(zhì)山深巖石之間?!薄对涂たh志》卷八:“永城縣……本秦芒縣也?!薄杜R淄封泥文字》輯錄有“芒丞之印”封泥。

97.“巴左工印”(TG1:37)

《漢書?地理志》:“巴郡,秦置?!鼻囟蓟蚯刂识级嘣O(shè)工官、工室,如相家巷遺址出土、流散秦封泥有“咸陽工室丞”、“雍工室丞”、“棟陽右工室丞”等。秦郡有的也有設(shè)工官或工室者,如秦封泥之“邯鄲造工”、“邯造工丞”等。上述工官、工室又有分左、右者?!鞍妥蠊び 睉?yīng)為巴郡左工室印或左工官印之省文。

98.“四川水丞”(TG1:38)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四川太守”。今傳秦泗水郡應(yīng)為四川郡秦“四川”,《史記》多書為“泗川”。秦“四川”或得名于郡內(nèi)的淮、沂、灘、泗四條河水?!稘h書?地理志》記載:漢高祖更名“泗川郡”(應(yīng)為“四川郡”)為“沛郡”?!斗饽嗫悸浴泛汀独m(xù)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分別錄有“泗水相印章”、“泗水內(nèi)史章”等漢代封泥,它們與秦“四川”郡無關(guān),應(yīng)為漢武帝時設(shè)立的“泗水國”之屬官。

秦漢時代中央有“都水”,有的學者認為這種水利官署東漢時改屬郡國口財。傳世的秦漢封泥“瑯邪都水”口仞、“瑯邪水丞”口。3】、“齊都水印”區(qū)〕等和秦封泥“四川水丞,,的出土,說明至遲秦代之郡已設(shè)興修水利的官署“水丞”、“都水”。

99.“平輿丞印”(TG1:42)

《漢書?地理志》載:漢汝南郡轄平輿縣。秦、漢平輿為一處,秦平輿隸陳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深河市東南,即今平輿縣北部。

100.“蕃丞之印"(TGI:35)

《漢書?地理志》:“魯國,故秦薛郡?!鞭h為薛郡所轄。蕃縣位于今山東滕州附近。傳統(tǒng)認為此縣為西漢所置,隸屬魯國?!洱R魯封泥集存》、《續(xù)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均收錄有“蕃丞之

印"封泥。

《左傳?文公十一年》:楚使子西為商公。杜注:商,楚邑。《漢書?地理志》:弘農(nóng)郡轄“商”,注:商為“秦相衛(wèi)鞅邑”。其地在今陜西省丹鳳縣西河鄉(xiāng)古城村,遺址范圍東西1000米、南北1500米,南臨丹江,位于江北老君河東岸臺地之上。遺址中的古代遺物反映出其時代為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時代。遺址出土的“商”字古瓦當對確定商邑地望甚為重要口州。

102.“郢釆金丞”(TG1:47)

秦漢時代,在鐵礦、銅礦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并已進行開釆的郡、縣設(shè)有釆礦之官,如漢代封泥有“齊采鐵印心°句、“采銅如等?!端⒌厍啬怪窈啞泛汀俄n非子》等文獻亦有“釆鐵”、“采金”記載?!安山稹敝敖稹睘辄S金,非銅。

《漢書?地理志》:“南郡,秦置?!陛牽h有郢。郢為楚都,在今湖北江陵。戰(zhàn)國時代楚國是黃金貨幣流通最多的地區(qū),“郢爰”即楚國流通的黃金貨幣之一。這可能與楚地盛產(chǎn)黃金有關(guān)?!稇?zhàn)國策?楚策》載:“黃金珠鞏犀象出于楚?!睉?zhàn)國時代,黃金開采已屬官營,百姓采金被嚴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載:“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于市,甚眾,壅離其水也?!毕瘛搬婅F”、“采銅”一樣,“采金”亦屬政府主管,“郢釆金丞”當為郢之采金官署屬官之印。

103.“女陰"(TG1:50)

“女”與“汝”通假,“女陰”與“汝陰”同?!稘h書?地理志》載:漢汝南郡轄汝陰縣,漢汝陰即秦女陰,漢汝南之汝陰為秦陳郡之女陰。秦女陰故址在今安徽省阜陽市附近。

104.“一猷丞印”(TG1:24)

《漢書?地理志》:臨淮郡轄次猷縣?!蔼q”與“猷”通,去猶即次猷。臨淮郡為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05年)置,其地秦時隸四川郡(即泗川郡,后誤為泗水郡)。次猷縣故址在今安徽省宿遷縣南。

105."成固口印”(T3③:41)

《漢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成固為其轄縣。由此可證秦時已設(shè)成固縣。至于《漢金文錄》卷六戈銘“成固”,有的學者認為此系秦戈,若此,為秦置成固縣提供又一佐證頃%《封泥考略》輯錄有“成固令印”和“成固丞印”封泥。

106.“旱丞之印”(T2③:16)

《漢書?地理志》載:漢中郡轄南鄭縣。本注:“旱山,池水所岀,東北入漢?!薄昂地被驗椤昂瞪截敝》Q。

107.“隆山"(T2③:139)

《史記?六國年表》:“魏敗我(楚)隆山?!薄妒酚?楚世家》載:成王樣“十六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隆山。”《正義》引杜預云:“隆,楚地。穎川召陵縣南有隆亭?!薄独ǖ刂尽吩?“隆山在鄭州西南一百一十里,即此山也”。

108.“高株口□”(TG1:51)

《史記?曹相國世家》載:曹參“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棟,破之。”《索隱》:“文穎云:’壤鄉(xiāng)、高棟皆地名也。'然盡在右扶風,今其地闕也?!薄墩x》:壤鄉(xiāng)、高棟“皆村邑名。壤鄉(xiāng),在今雍州武功縣東南一十余里高壤坊,是高株近壤鄉(xiāng)也?!?/p>

109."芷陽口口”(T2③:160)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薄妒酚?秦始皇本紀》:“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芷陽?!薄扒f襄王享國三年,葬芷陽。”芷陽于秦已設(shè)縣。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芷陽丞印”,此封泥“芷陽□口”或亦為“芷陽丞印”。

秦芷陽故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韓峪鄉(xiāng)油王村、洪慶堡村之間。遺址面積3.4平方公里。遺址之內(nèi)岀土大量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時代遺物,陶器上的“芷"字陶文,為芷陽故城地望確定提供了有力佐證口財。

110.**邯造工丞”(T2③:159)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邯鄲之丞”、“邯鄲造工”等,“邯造工丞”之“邯”為“邯鄲”省稱?!稘h書?地理志》:“趙國,故秦邯鄲郡?!焙愐嗍》Q“邯”,如《秦代陶文》輯錄有“邯市”、“邯亭”陶文。邯鄲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區(qū)西部與西南部,遺址面積約1887.9萬平方米口,七秦郡、縣所置與手工業(yè)有關(guān)機構(gòu),從印璽、封泥及銘文資料看多稱“工室”、“工官”,或省稱“工”者,但稱“造工”者目前資料僅見于“邯鄲”屬下?!霸旃ぁ毙再|(zhì)當與“工官”、“工室”、“工”等相近。

111.“口皆桃丞”(T3③:25)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左害桃支”、“右暑桃支”、“左礬桃丞”、“右礬桃丞”。此“□碧桃丞”可能為“左礬桃丞”或“右皆桃丞”?!暗\”為有毒的礦石m門,這種毒石呈白色小糾《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鬼恒召人出宮,是是遽鬼毋所居,罔呼其召,以白石投之,則止矣?!贝税资斚档\石。古代桃木被用于除災避邪?!讹L俗通義》載:“縣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菱,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兇也。”《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亦載有以“桃支”驅(qū)邪之記載。礬石和桃支的功能一樣?!笆鹛摇睘椤爱?zhí)抑А笔》Q,“碧桃支”或“礬桃”又分置左右,二者分工有所側(cè)重。“礬桃支”應(yīng)系禳祝之官署,“礬桃丞”則為其屬官5七

112.“豐璽”(T2③:32、76、130)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亡久書、符券、公璽、衡羸(累),已坐以論,后自得所亡,論當除不當?不當?!薄肮t”即公印、官印,官印稱璽是秦統(tǒng)一之前的制度。

“豐”之地望有二說:一為西周豐京,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縣洋河西岸,東自洋河,西至婁沼河,北迄廓鄂嶺崗地北緣,南到石榴村至魯坡頭,遺址面積約8-10平方公里。二為漢沛郡所轄之豐縣?!柏S璽”之“豐”當為西周豐京故地之“豐”。

113.“陽都丞印”(T2③:9)

《漢書?地理志》載:城陽國轄陽都縣?!杜R淄封泥文字》.《齊魯封泥集存》和《續(xù)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均錄有“陽都邑丞”封泥。

114.**□趨丞印”(T2③:157)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罟趨丞印”,此“口趨丞印”或為“罟趨丞印”。

關(guān)于“罟趨”之意,其解有二:一為負責捕獵禽獸之官,另一為失載之地名

“罟”為網(wǎng)之通稱?!兑?系辭》:“(包犧氏)作結(jié)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釋文》:“取獸曰罔,取魚曰罟。”“趨”作“歸附”解。因此,“罟趨”應(yīng)為負責捕魚之官。漢代皇室設(shè)有捕魚官吏。《漢官六種?漢舊儀》載:“上林苑中昆明池、鎬池、牟首諸池,取魚鱉給祠祀,用魚鱉千枚以上,余給太官。”《西京雜記》亦載:“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吾夷,教習水戰(zhàn)。因而于上游戲養(yǎng)魚,魚給諸陵廟祭祀,余付長安市賣之。”西漢時代在上林苑諸池之中捕魚,用于陵廟祭祀活動,當置官理其事。秦代或戰(zhàn)國秦進行陵廟祭祀,可能也要“取魚鱉給祠祀”。秦設(shè)“主魚吏”為時甚久,劉向《列仙傳》載:“赤須子,豐人也。豐中傳世見之,云:秦穆公時主魚吏也?!薄秴问洗呵铩芬噍d:“令漁師伐蛟取鬻,升龜取甯。”“漁師”當為掌漁之官,或與“主魚吏”同?!皾O師”、“主魚吏”或為“罟趨”之官吏?!邦冠呚碑敒椤邦冠叀敝?/p>

115.“走口之印”(T2③:146)、“走口”(TG1:93)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走士丞印”、“走士”,此“走口之印”當為“走士之印”,“走口”或為“走士”。關(guān)于“走士”之官,史籍失載。張家山漢簡《奏飆書》載:“為走士,未嘗佩磐刀,盜傷人,毋坐也。”《上海博物館藏印選》、周明泰《再續(xù)封泥考略》、羅振玉《齊魯封泥集存》均輯錄有“齊走士丞”封泥。

116-**詔□丞口”(T2③:166)

相家巷流散秦封泥有“詔吏丞印”種'詔吏之印心門,此“詔口丞口”當為“詔吏丞印”。“詔”為上告于下,《周禮?春官?大宗伯》:“詔相王之大禮?!鼻厥蓟史Q帝后,詔成為了皇帝專用的命令文書之一?!妒酚?秦始皇本紀》載:“命為'制',令為'詔'。”“詔吏”在戰(zhàn)國秦已出現(xiàn),如“三年詔吏鼎”口⑹?!霸t吏”之“吏”,諸家或釋“事”,袁仲一先生首釋為“吏”,王輝先生從其說“⑺,本文從“詔吏”說。“詔吏”是詔命任用的官吏,職掌較廣。

三、余論

西安相家巷遺址位于漢長安城遺址西北部和秦都咸陽遺址的“渭南”宮苑區(qū)北部,這次獲得的古代封泥,因其通過正規(guī)的考古發(fā)掘,具有明確的共存遺物、清楚的地層關(guān)系,確保了出土封泥的科學性,使其學術(shù)重要性更為突出。

相家巷遺址出土秦封泥,涉及內(nèi)容十分豐富、重要。其學術(shù)意義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相家巷遺址考古發(fā)掘的封泥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長期以來,確定為秦封泥者甚少,而秦在中國古代職官史研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的考釋說明,新的秦封泥資料反映出秦之職官制度對后代影響之巨大、深遠,大大超過以前我們的認識。秦漢職官史研究的經(jīng)典文獻一一《漢書?百官公卿表》,由于這些考古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也將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以補充文獻之不足,改正文獻之錯誤。因此,這批秦封泥對于研究我國秦代官制體系及秦漢官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這批秦封泥岀土于“渭南”秦宮苑區(qū),封泥中的不少內(nèi)容涉及秦都咸陽,如“北宮”、“南宮”、“章臺”、“禁苑”、“杜南苑”等,對研究秦都咸陽的發(fā)展歷史、都城的布局形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相家巷遺址出土秦封泥中有一些涉及歷史地理方面的資料,其中有些填補了過去研究的空白,又有些封泥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歷史地理信息,成為研究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贵德县| 博湖县| 安丘市| 舒兰市| 罗城| 潞城市| 枣庄市| 海南省| 纳雍县| 巩义市| 安龙县| 延安市| 徐闻县| 正蓝旗| 望江县| 礼泉县| 宁都县| 沂源县| 绍兴县| 罗甸县| 上杭县| 上蔡县| 綦江县| 页游| 双桥区| 如东县| 微山县| 南溪县| 石台县| 林州市| 郸城县| 墨脱县| 临城县| 拜城县| 巴彦县| 盘锦市| 陕西省| 佛冈县| 芜湖市| 昌图县|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