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fā)掘

2021-12-02 08:0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fā)掘

《考古學報》 2001年0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

西安相家巷遺址(簡稱“CH相”)位于西安市未央?yún)^(qū)六村堡鄉(xiāng)相家巷村南的東西向公路以南500米處,其東鄰一條南北向的干渠,南靠一條東西向的土路。該遺址地處漢長安城桂宮遺址東北角外側(圖一;圖二)。1996年,相家巷村村民在此地挖積肥坑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封泥。此后遺址遭多次盜掘,破壞嚴重。為究明遺址范圍、時代和文化內(nèi)涵,加強對遺址的保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于2000年夏季對此進行了勘察和發(fā)掘。勘察發(fā)掘時間自2000年4月27日至5月18日。共開5X5米探方6個(編號為T1-T6),22 X 2.5米探溝1條(編號為TG1),加上擴方部分,總發(fā)掘面積500余平方米(圖三)?,F(xiàn)將發(fā)掘情況敘述如下。

該遺址的地層堆積比較簡單。T1-T6的堆積可分三層?,F(xiàn)以T3南壁剖面為例簡介如下(圖四)。

第1層:耕土層?;疑?。結構疏松,質(zhì)地較軟。包含物有少量磚、瓦碎片和紅燒土粒等,還有少量現(xiàn)代瓷片。厚8-14.4厘米。

第2層:擾土層。黃褐色土。結構緊密,質(zhì)地較硬。包含物很少,有少量的磚瓦碎片和紅燒土粒等,還有少量現(xiàn)代陶瓷殘片。距地表深為8—28、厚12—19.6厘米。該層下的遺跡有晚期建筑夯土(位于T3向西擴方部分)、窖穴(J1)、早期建筑夯土和一現(xiàn)代擾坑。

第3層:文化層。深灰色土。質(zhì)地松軟。包含物有板瓦及筒瓦殘片、陶器和玉器殘片等,另外還有大批封泥。距地表深為28—108、厚0—78厘米。該層疊壓在早期建筑夯土上。

早期夯土下即為生土。

各層堆積的疊壓及打破關系圖示如下:

二、晚期遺存

晚期遺存包括晚期建筑和TG1第2層。

(一)晚期建筑

1.遺跡 晚期建筑遺跡位于遺址的西部,其夯土臺基大部分處于TRT2和T3西側,在T2和T3的西部發(fā)現(xiàn)了同一時期的三個窖穴。

晚期建筑夯土臺基在第2層下,打破并疊壓在早期建筑夯土上(圖五;圖六)。根據(jù)鉆探資料,夯土臺基的形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17.5、東西寬12米,中央部分較厚。土質(zhì)為五花土,含有較多的料僵石塊及瓦片。包含物有較多的粗繩紋板瓦及外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的筒瓦殘片等(圖七)。

窖穴位于夯土臺基的東側,共發(fā)現(xiàn)3座,編號為

J1、J2和J3(圖六;圖七)。

J1位于T3西北部,夯土臺基以東1.1米,開口在第2層下,打破第3層和早期夯土建筑。距地表深0.24-2.84米。窖穴口呈圓形,直壁,平底。直徑1.07,深2.6米。內(nèi)填深黃褐色土,濕度較大,質(zhì)地稍硬,內(nèi)有較多的瓦片、瓦當?shù)取M咂型餐吆桶逋邇煞N,板瓦表面一般飾細繩紋,內(nèi)為素面;筒瓦一般外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或布紋。瓦當有鳳紋瓦當、云紋瓦當、葵紋瓦當?shù)取?/p>

J2位于T2的西北部,夯土臺基以東1.35米,開口在第2層下,打破第3層和早期夯土建筑。距地表深0.25-2.63米。窖穴口近圓形,直壁,平底。直徑1.06、深2.38米。內(nèi)填灰色土,結構疏松,質(zhì)地較軟。出土遺物有瓦片、陶片、瓦當殘塊、獸骨、木炭塊、封泥和紅燒土粒等。瓦片有筒瓦和板瓦兩種。板瓦'表面一般飾細繩紋,內(nèi)為素面;筒瓦一般外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其中有一件筒瓦,表面戳印陰文“大匠”陶文。瓦當有葵紋瓦當和素面瓦當。

J3位于T2北隔梁中部,夯土臺基以東1.9米,開口在第2層下,打破第3層和早期夯土建筑。距地表深0.26-1.89米。窖穴口呈橢圓形,直壁,平底。直徑0.75-0.9、深1.63米。內(nèi)填灰色土,結構疏松,質(zhì)地較軟,含有較多的紅燒土塊。出土遺物較多,有瓦片、瓦當殘塊、井圈、陶盆殘片、獸骨、木炭碎塊和紅燒土粒等。瓦片有筒瓦和板瓦兩種。板瓦表面一般飾細繩紋,內(nèi)為素面;筒瓦一般外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或布紋。瓦當有勾連云紋瓦當。

2.遺物晚期建筑遺跡的出土遺物有陶質(zhì)建筑材料和器皿,還有1件封泥殘塊。

建筑材料均為灰陶。種類有瓦、瓦當、井圈等。

板瓦均為殘片。表面多飾繩紋,內(nèi)面則為素面,有的有明顯的刮抹痕跡。J1:2,已殘。表面飾交錯細繩紋,距離瓦唇8.3厘米處有一道凹槽。內(nèi)面素面,有刮抹痕跡。繩紋寬0.1-0.2厘米。瓦殘長5.6、殘寬9.1、厚0.75-1.65厘米(圖八,2;圖版壹,1)。J3:3,已殘。表面飾繩紋,內(nèi)面素面。繩紋寬0.1-0.25厘米。瓦殘長22.1、殘寬33、厚1—1.5厘米(圖八,1;圖版貳,1)。晚期夯土:2,已殘。表面飾交錯粗繩紋,內(nèi)面素面。繩紋寬3厘米。瓦殘長19.5、殘寬15.5、厚1.4厘米(圖八,4;圖版壹,7)。

筒瓦均為殘片:1,已殘。表面飾繩紋,繩紋寬0.15-0.2厘米,瓦內(nèi)面為布紋。瓦殘長20.13、瓦唇長2.4厘米(圖九,3;圖版壹,2)。J2:4,已殘。表面飾細繩紋,繩紋寬0.1厘米;內(nèi)面飾麻點紋。瓦殘長30、徑17、厚1.2厘米(圖九,2;圖版壹,5)。瓦表面有“大匠”戳印(圖九,1;圖版壹,6)。晚期夯土:1,已殘。表面飾細繩.紋.繩紋寛0.1厘米?內(nèi)面飾麻點紋。殘長17.6、殘寬2、厚厘米(圖八,5、6;圖版壹,3、4)。

瓦當多為殘片。種類有鳳紋瓦當、葵紋瓦當、云紋瓦當、素面瓦當四種。

鳳紋瓦當1件(J1:4)。稍殘。當面紋飾為邊輪內(nèi)一周凸弦紋,當心飾一小圓圈,其外環(huán)繞三只鳳鳥,首尾相接,每只鳳鳥的足踩在小圓圈上。背面有繩切的痕跡。當面直徑16.4、邊輪寬1.1、當厚2.1厘米(圖一O1;圖版貳,3)。

葵紋瓦當多為殘件。當心為一乳丁,當面有四個正“S”形紋,每兩個“S”形紋之間有一個右向葵瓣紋。當背有繩切痕跡。J1:7,稍殘??旰汀癝”形紋由三線構成。當面徑17.4、邊輪寬1—1.4、當厚1.9厘米(圖一〇,2;圖版貳.2)。

云紋瓦當多數(shù)為殘件??煞秩?。

A型:1件(J3:2).殘。當心為一小乳丁,其外飾兩周同心圓凸弦紋,當面有四朵云紋,每朵云紋的夫端分別向兩邊卷出一條曲線,相鄰兩云紋的外卷#1線在中部相交.嚴黑理輪內(nèi)的凸弦紋。當背有繩切痕跡。當面徑15.5、邊輪寬0.8、當厚2.6厘米(圖一0,3;圖版貳,5)。

B型:1件(J1:5)。殘。當心飾四葉,當面雙界格線將每朵云紋從中部一分為二。當背有繩切痕跡。當面徑16.9、邊輪寬0.9、當厚2.2厘米(圖一0,4;圖版貳,4)。

C型:1件(J2:3)。殘。邊輪內(nèi)一周凸弦紋,當心為菱形網(wǎng)格紋,當面雙界格線不穿當心,將每朵云紋從中部一分為二。邊輪寬0.9、當厚1.2厘米(圖一0,5;圖版貳,6)。

素面圓瓦當1件(J2:1)?已殘。當面徑14.2、當厚1.5厘米(圖版貳,7)。

井圈1件(J3:l)。殘。灰陶。外壁飾斜細繩紋,繩紋寬0.1厘米;內(nèi)面飾麻點紋。殘長25、殘寬3.3、厚1.9厘米(圖八,3;圖版叁,1)。

陶器發(fā)現(xiàn)陶缽1件(J3:4),灰陶。圓唇,口稍內(nèi)斂,腹微鼓.下部斜收,小平底。素面。口徑23.5、底徑8、高9.5厘米(圖版叁,2)。出土封泥見本文第四節(jié)。

(二)TG1第2層

TG1深2.97米,其堆積可分二層,第1層為表土層,第2層為晚期擾亂層。第2層以下即為生土層。

TG1第2層的出土遺物除少量現(xiàn)代的塑料殘片和碎玻璃等外,主要是秦漢時代的陶質(zhì)建

1.建筑材料均為灰陶。種類有磚、瓦、瓦當?shù)取?/p>

磚有長方磚、方磚、空心磚和扇形磚。

長方磚均為殘塊。平面呈長方形。素面,有的飾方格紋(小乳?。?。TG1:5,殘。正面飾方格紋。殘長16.8、寬17.5、厚4.5厘米(圖八,9;圖版叁,3)。

方磚均殘。平面方形。表面多飾有幾何紋。TG1:6,殘。正面飾回形紋。殘長18、殘寬15.5、厚4厘米(圖八,7;圖版巻,4)。

空心磚均殘。表面飾太陽紋。

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

板瓦均為殘片。表面多飾粗繩紋,繩紋寬0.3厘米;內(nèi)面為素面,有的有明顯的刮抹痕跡。TG1:1,殘。瓦殘長22、殘寬25.5、厚1.5—2.2厘米(圖八,10;圖版冬5)。

筒瓦均為殘片?TG1:2,殘。表面飾繩紋,繩紋寬0.15厘米;內(nèi)面為布紋。瓦殘長14.5、寬13-3、厚1.3厘米,瓦唇長4.7、厚1.6厘米(圖八,8;圖版叁,8)。

瓦當多為殘片,種類有葵紋瓦當、云紋瓦當兩種。

葵紋瓦當多為殘件。當心為一乳丁,當面有四個正“S”形紋,每兩個“S”形紋之間有一個右向葵瓣紋。TG1:15,當面徑16、邊輪寬0.8、當厚2.2厘米(圖——,1;圖版叁,6、7)。

云紋瓦當可分三型。

A型:當心為一平面圓形的凸起,當面內(nèi)外各四個單線云紋連續(xù)成環(huán),每兩朵內(nèi)云紋和每兩朵外云紋之間各有一個“X”形紋。當背有繩切痕跡。TG1:13,稍殘。當面徑16.5、邊輪寬1、當厚3.1厘米(圖——,4;圖版肆,1)。

B型:雙界格線不穿當心??煞侄健?/p>

I式:邊輪內(nèi)一周凸弦紋,當心為菱形網(wǎng)格紋。當背有繩切痕跡。TG1:7,殘。界格線連至每朵云紋的中部。當面徑16.2、邊輪寬0.9、當厚2.4厘米(圖一一,7;圖版肆,2)°TG1:9,殘。當面雙界格線將每朵云紋從中部一分為二。當面徑15.2、邊輪寬0.9、當厚2.2厘米(圖一一,2;圖版肆,3)。

II式:當心為一大乳丁,其外為多枚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再外為一圓;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云紋。TG1:10,殘。邊輪內(nèi)有兩周同心圓凸弦紋,其間飾菱形網(wǎng)格紋。當面徑15.7、邊輪寬1.5、當厚2厘米(圖——,5;圖版肆,4)。TG1:12,殘。當面徑18.4、邊輪寬1.4、當厚3厘米(圖,8;圖版肆,5)。

III型:邊輪內(nèi)有一周凸弦紋,雙界格線穿過當心四分當面,當心每界格內(nèi)飾一曲尺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卷云紋。TG1:8,殘。每朵云紋的正中向內(nèi)有一個“兒”字形紋連至當心外圓。當背有繩切痕跡。當面徑15.5、邊輪寬1.1、當厚3.1厘米(圖——,6;圖版肆,7)。TG1:14,殘。當面徑妙西弟輸窟?紀di価米)僵aTEIe覷貝版飽臉king House.All rig

2.其它包括陶支墊、陶珠形器、圓陶片等。

支墊1件(TG1:18)0圓形。素面。直徑3.1、厚8.5厘米(圖版伍,2)。

珠形器1件(TG1:16)。殘。圓形,中央有一圓孔。直徑12.7、孔徑2.6、厚7.4厘米(圖版肆,8)。

圓陶片1件(TG1:11)?;就暾?。圓形。一面飾凸棱紋。直徑6.4、厚2.8厘米(圖版伍,1)。

出土封泥見本文第四節(jié)。

三、早期遺存

早期遺存包括遺址第3層堆積和早期建筑夯土。

遺址第3層堆積為深灰色土,質(zhì)地松軟。包含物有板瓦及筒瓦殘片、陶器和玉器殘件等,另外還有數(shù)量較多的封泥。第3層之下疊壓著早期建筑夯土。

(一)遺跡

早期建筑夯土分布在T1、T2、T3、T4、T5和T6內(nèi),為晚期建筑夯土和第3層堆積疊壓,被J1J2.J3打破“現(xiàn)存夯土臺基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大致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已發(fā)掘部分長約15.45、寬約9.25米。西北角有一曲尺形的生土缺口,東部被一現(xiàn)代渠所壓,無法鉆探,東南部有一略呈梯形的生土缺口,南部被一近現(xiàn)代擾溝打破,北部邊緣和T3北壁大致重合,西部邊緣在T2、T3西壁以西0.3米處。夯土臺基的中部較厚,T1東隔梁下厚0.8米,T2中部厚1.8米,T3北部厚0.8米,T6的西南部厚0.5米;夯土的邊緣部分較薄,其中夯土的東北邊緣處厚0.07米?,F(xiàn)存夯土臺基當是原建筑臺基最底部靠近生土的部分(圖一二)。

(二)遺物

早期遺跡出土的遺物主要有陶質(zhì)建筑材料和陶器殘片、殘玉環(huán)等,另外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封泥。

1.建筑材料均為灰陶。種類有磚、瓦等。

磚1件(T2③:6)。方磚。殘。表面飾繩紋,繩紋寬0.2厘米,邊緣部分有抹平的痕跡。磚邊長33-6、厚2.8厘米(圖一三,5;圖版伍,3)。

瓦有筒瓦和板瓦。

板瓦表面飾豎中粗繩紋,繩紋寬0.2厘米,一端有一段抹去繩紋,中部有數(shù)道抹去繩紋后形成的帶紋。內(nèi)為素面,有明顯的刮抹痕跡。T2③:5,瓦殘長17.6、殘寬16.2、厚約0.9-1.5厘米(圖一三,4;圖版伍,5)。早期夯土:2,繩紋寬約0.2、瓦殘長5、殘寬4.8、厚約1厘米(圖一四,2;圖版伍,4)。T3③:2,表面飾細繩紋,繩紋寬約0.1厘米;內(nèi)為素面。瓦殘長17、殘。

筒瓦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泥條盤筑痕跡明顯。T2③:4,殘。繩紋寬約0.1、瓦殘長30.5、殘寬13.5、厚約1.6厘米(圖一三,3;圖版伍,6、7)。T3③:1,殘。繩紋寬0.1、瓦殘長9.5、殘寬7.3、厚1.2厘米(圖一三,1)。早期夯土:1,繩紋寬約0.1、瓦殘長3-8、殘寬8-3、厚約1-6厘米(圖一四,1;圖版陸,1、2)。

2.陶碗1件(T2③:2)?;姨铡A唇,卷沿,短頸,腹微鼓,小平底。素面。高7.5、底徑8.6厘米。底部與下腹部交界處有陰文戳印“咸陽亭久”(圖一五;圖版陸,3)。

3.陶器殘片1件(T2③:3)。為一陶缽的殘片。夾砂紅陶。上部素面,下部飾方格紋(圖版伍,8)。

4.玉環(huán)1件(T2③:1)。殘。白色。圓形,中央有一圓孔。素面。外徑3.4、內(nèi)徑1.5、厚0.5厘米(圖版陸,4)。

出土封泥見本文第四節(jié)。

四、封泥

該遺址發(fā)掘中,岀土了為數(shù)眾多的封泥,其中多數(shù)已殘,經(jīng)初步整理,比較完整或字跡較清晰的有325枚,共1。0多種。從形制上看,這些封泥多數(shù)為灰色或褐色,經(jīng)過烘烤。封泥印文面大多呈圓形、橢圓形,少數(shù)為不規(guī)則形,個別為方形。正面有印文,側面有指紋痕跡,背面有封緘遺痕〈封泥背面有竹簡殘跡及繩索痕跡),有些封泥面有若干道有意的劃痕。印文多數(shù)為四字,少數(shù)為二字,個別為三字,無字封泥極少。封泥面上多數(shù)有田字或日字界格.亦有少數(shù)無界格者。從內(nèi)容看,它們分別屬于中央官署和地方官署?,F(xiàn)依岀土單位介紹如下。

□陽丞印2件。T2③:2,灰色。橢圓形。字跡模糊,僅可辨識“陽”?、“丞”、“印”三字,有田字界格。長徑28、短徑2.5、厚1厘米(圖一六,1;圖版陸,8)。

屬邦之?。═2③:42)21.騎邦尉?。═2 31:43)25.走翟丞印(T2③:55)

御府丞印7件。T2?:3,灰褐色。橢圓形。文為“御府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

左樂丞印2件。T2③:5,灰色。圓形。文為“左樂丞印”,字跡稍顯模糊,有田字界格。徑2.6、厚0.8厘米(圖一六,3;圖版陸,6)。

宮司空印1件(T2③:6)?;疑?。橢圓形。文為“宮司空印”,字跡稍顯模糊,有田字界格。長徑3.1、短徑2.9、厚0.9厘米(圖一六,4;圖版陸.5)。

中官丞印2件。T2③:7,略殘?;疑?。圓形。文為“中官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6、厚0.6厘米(圖一六,5;圖版陸.9)。

宮司空丞4件。T2③:8,灰色。橢圓形。文為“宮司空丞”,字跡稍顯清晰,無界格,正面有兩道劃痕。長徑3.25、短徑3.05、厚1.1厘米(圖一六,6;圖版陸,10)。

陽都丞印1件〈T2③:9)?;疑?。橢圓形。文為“陽都丞印”,字跡模糊,有田字界格。長徑2.3、短徑2、厚0.6厘米(圖一六,7;圖版榮,1)。

大內(nèi)丞印1件(T2③:11)。左上角殘?;液稚?。橢圓形。文為“大內(nèi)丞印”,“丞”字殘,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2、短徑3、厚0.7厘米(圖一六,8;圖版集,2)。

左廄1件(T2③:13)?;液稚?。近圓形。文為“左廄”,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徑2.4-2.5、厚0.5厘米(圖一六,9;圖版樂,3)。

禁苑右監(jiān)1件(T2③:15)?;疑E圓形。文為“禁苑右監(jiān)”,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6、短徑2.4、厚0.4厘米(圖一六,10;圖版梁,4)。

旱丞之印1件(T2③:16)?;液稚?。橢圓形。文為“旱丞之印”,有田字界格。長徑2.8、短徑2.3、厚0.8厘米(圖一六,11;圖版集,5)。

陽都船印1件(T2③:22)?;液稚?。橢圓形。文為“陽都船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短徑2.85、厚L 1厘米(圖一六,12;圖版染,6)。

內(nèi)史之印2件。T2③:23,經(jīng)擠壓變形?;疑E圓形。文為“內(nèi)史之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5、短徑2.85、厚1.2厘米(圖一六,13;圖版染,7)。

少府工官1件(T2③:24)。左下角已殘?;疑?。橢圓形。文為“少府工官”,字跡稍顯模糊,其中“官”字殘.有橫日字界格。長徑3、短徑2.7、厚0.5厘米(圖一六,14;圖版樂,8)。

□□丞璽1件(T2③:25)。殘?;疑S∥膬H存“丞”、“璽”二字,字跡模糊,無界格。殘長2.3、殘寬1.8、厚0.8厘米(圖一六,15;圖版集,9)。

西口丞印1件(T2③:26)。下部殘?;疑A形。印文存“西”、“丞”、“印”三字,或為“西共丞印”,字跡稍顯清晰,有田字界格。徑3.1、厚0.6厘米(圖一六,16;圖版捌,1)。

高章宦者1件(T2③:27)。邊緣殘?;疑?。文為“高章宦者”,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35、殘寬1.8、厚0.7厘米(圖一六,17;圖版捌,2)。

少府工丞7件。T2③:28,灰色。橢圓形。文為“少府工丞”,字跡清晰,無界格。長徑2.8。

豐璽3件。T2③:32,深灰色。橢圓形。文為“豐璽”,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長徑2.6、

短徑1.9、厚0.5厘米(圖一六,19.圖版捌,4)。

大匠丞印1件(T2③:36)。深灰色。橢圓形。文為“大匠丞印”,字跡模糊。長徑2.8、短徑2.4、厚0.8厘米(圖一六,20;圖版捌,5)。

西共1件(T2③:39)?;疑A形。文為“西共”,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徑2.7、厚0.9厘米(圖一六,21;圖版捌,6)。

大倉丞印2件。T2③:40,灰色。橢圓形。文為“大倉丞印”,字跡較模糊,無界格。長徑2.6、短徑2.4、厚0.7厘米(圖一六,22;圖版捌,7)。

屬邦之印1件(T2③:42)。邊緣殘。深灰色。文為“屬邦之印”,字跡模糊,有田字界格。殘長2.5、殘寬2、厚0.7厘米(圖一六,23;圖版捌,8)。

騎邦尉印1件(T2③:43)?;疑?。近圓形,略有變形。文為“騎邦尉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徑3.4-3.5、厚0.9厘米(圖一六,24;圖版捌,9)。

走翟丞印2件。T2③:55,灰色。圓形。文為“走翟丞印”,字跡較為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6、厚0.8厘米(圖一六,25;圖版玖,1)。

居室丞印7件。T2③:56,灰褐色。橢圓形。文為“居室丞印”,字跡較模糊,上有刻劃圓圈,有田字界格。長徑3.1、短徑2.8、厚1.4厘米(圖一七,1;圖版玖,3)。

章廄丞印4件。T2③:57,灰色。圓形。文為“章廄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6、厚0.8厘米(圖一七,2;圖版玖,2)。

咸陽工室1件(T2③:61)?;疑?。橢圓形。文為“咸陽工室”,字跡模糊,有田字界格。長徑3.8、短徑3.1、厚0.5厘米(圖一^,3;圖版玖,4)。

中府丞印2件。T2③:66,灰褐色。圓形。文為“中府丞印”,字跡清晰,無界格。徑3、厚0.8厘米(圖一七,4;圖版玖,7)。

無字封泥3件。T2③:70,灰色。橢圓形。長徑2.75、短徑1.75、厚1厘米(圖一*",5)。

少府1件(T2③:71)。上部略殘?;疑E圓形。文為“少府”,字跡較清晰,無界格。長徑2.9、短徑2.6、厚0.9厘米(圖一七,6;圖版玖,5)。

陰都船丞2件。T2③:72,灰色。橢圓形。文為“陰都船丞”,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3、短徑2.9、厚0.7厘米(圖一^,7;圖版玖,8)。

都水丞印1件(T2③:75)。左上角殘。灰褐色。橢圓形。文為“都水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7、短徑2.5、厚0.6厘米(圖一七,8;圖版玖,9)。

宮廄丞印3件。T2③:78,灰色。橢圓形。文為“宮廄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短徑2.5、厚0.9厘米(圖一七,9;圖版玖,6)。

祝印1件(T2③:79)。灰色。橢圓形。文為“祝印”,字跡清晰,無界格。長徑2.4、短徑1.6、厚0.4厘米(圖一七,10;圖版拾,1)。厚1厘米(圖一七.11;圖版拾壹,1)。

郎中丞印3件。T2③:81,灰褐色。圓形。文為“郎中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2.5、厚0.9厘米(圖一七,12;圖版拾壹,2)。

大官丞印4件。T2③:82,左下角略殘?;疑?。橢圓形。文為“大官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1、短徑2.6、厚0.9厘米(圖一七,13;圖版拾壹,5)。

御府丞印7件。T2③:86,灰色。橢圓形。文為“御府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7、短徑2.3、厚0.9厘米(圖一七,14;圖版拾壹,3)。

西方謁者2件。T2③:87,灰褐色。圓形。文為“西方謁者”,字跡清晰,“方”字殘,無界格。徑2.7、厚0.5厘米(圖一七,15;圖版拾壹,4)。

寺車府印1件(T2③:88)?;液稚E圓形。文為“寺車府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6、厚0.7厘米(圖一七,16;圖版拾壹,6)。

中謁者1件(T2③:90)。灰色。橢圓形。文為“中謁者”,字跡清晰,無界格。長徑3、短徑2.8、厚0.6厘米(圖一七,17;圖版拾,2)。

私府丞口1件(T2③:91)。殘。灰色。印文存“私”、?‘府”、“丞”三字.或為“私府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3、殘寬1.7、厚1.2厘米(圖一七,18;圖版拾,3)。

雕丞之印2件。T2③:93,灰色。圓形。文為“雕丞之印”,字跡較模糊,有田字界格。徑2.4、厚0.7厘米(圖一七,19;圖版拾.4)。

寺車丞印1件(T2③:96)。邊緣殘?;疑?。文為“寺車丞印”,字跡清晰,無界格。長2.6、殘寬2.1、厚0.7厘米(圖一七.20)。

南陽郎丞1件(T2③:100)0左上角和右下角殘。深灰色。橢圓形。文為“南陽郎丞”,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5、短徑2.2、厚1厘米(圖一七,21;圖版拾.5)。

中羞4件。T2③:101,灰褐色。圓形。文為“中羞”.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徑2.4、厚0.7厘米(圖一",22;圖版拾,6)。

宦者丞印5件。T2③:107.灰褐色。近圓形。文為“宦者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7-2.8、厚0.6厘米(圖一,23)。

郡右邸印15件。T2③:109.深灰色。圓形。文為“郡右邸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9、厚1.2厘米(圖一七,24;圖版拾,7)。

咸陽丞印7件。T2③:113,灰褐色。近圓形。文為“咸陽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4—2.5、厚0.7厘米(圖一七,25;圖版拾,8)。

御羞3件。T2③:114.灰褐色。橢圓形。文為“御羞”,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長徑2.7、短徑2.3、厚0.8厘米(圖一八,1;圖版拾,9)。

寺從丞印4件。T2③:116,灰色。近圓形。文為“寺從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4—2.5、厚0.6厘米(圖一八,2;圖版拾貳,1)。

永巷丞印1件(T2③:118)。邊緣殘?;疑?。文為“永巷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1、寬2.6、厚。7厘米(圖一八.3;圖版拾貳,4)。

格。長徑3.1、殘短徑2.9、厚0.8厘米(圖一八,4;圖版拾貳,3)。

募人丞印2件。T2?:120,殘。褐色。文為“募人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3、殘寬2.3、殘厚0.5厘米(圖一八.5;圖版拾貳,2)。

廄丞之印2件。T2③:123,略殘。灰色。圓形。文為“廄丞之印”,字跡較模糊,有田字界格。徑2.4、厚0.9厘米(圖一八,6;圖版拾貳,5)。

私官丞印2件。T2③:124.灰褐色。圓形。文為“私官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4、厚0.7厘米(圖一八,7;圖版拾貳,6)。

西丞之印1件(T2③:125)。略殘?;疑A形。文為“西丞之印",有田字界格。徑2、厚0.5厘米(圖一八,8;圖版拾貳,7)。

左司空丞3件。T2③:128,灰色。橢圓形,擠壓變形。文為“左司空丞",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8、短徑1.8、厚1厘米(圖一八,9;圖版拾貳,8)。

右口相口1件(T2③:129)。殘。深灰色。印文僅存“右”、“相”二字,或為“右丞相印”,字跡較模糊。殘長1.6、殘寬1.4、厚0.5厘米(圖一八,10;圖版拾貳,9)。

□□郡印1件(T2③:132)。殘?;疑7叫?。印文僅可辨識“郡”、“印”二字,有田字界格。殘槍覚飽慈蕤? 虞困&園而扌品由1軍齦盈盒卯ublish

寺工丞璽1件(T2③:133)。左半部已殘?;疑?。橢圓形,略有變形。文為“寺工丞璽”,

字跡較清晰,無界格。長徑3.1、殘短徑1.6、厚1.1厘米(圖一八,12;圖版拾空.2)。

□尉口口1件(T2③:136)。殘?;疑?。印文僅存一“尉”字,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2、殘寬2.1、厚1.2厘米(圖一八,13;圖版拾冬3)。

謁口之口1件(T2③:137)。殘。灰色。印文僅存“謁”、“之”二字,或為“謁者之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6、殘寬1.6、厚0.8厘米(圖一八,14;圖版拾巻,4)。

僞陵口口1件(T2③:138)。殘。灰色。印文僅存“僞陵”二字,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2.9、殘寬1.6、厚0.5厘米(圖版拾巻,6)。

隆山1.件(T2③:139)。殘。褐色。文為“隆山”,無界格。殘長2.8、殘寬2.2、厚0.6厘米。

鹿口禁口1件(T2③:142)。殘?;疑?。印文存“鹿”、“禁”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5、殘寬1.7、厚0.9厘米。

寺口之印1件(T2③:143)。殘?;疑?。印文存“寺”、“之”、“印”三字,有田字界格。長3.3、殘寬2、厚1厘米。

東□口口1件〈T2③:厚0.7厘米。

走口之印1件(T2③:2、殘寬2.1、厚0.6厘米。

口走之印1件(T2③:界格。長3.2、殘寬2.3、厚1.1厘米。

中夫口口1件(T2③:殘寬2.7、厚0.9厘米。

北口弋口1件(T2③:殘寬L 7、厚0.8厘米。

口趨丞印1件(T2③:殘寬L 9、厚0.7厘米。

邯造工丞2件。T2③:159,殘。褐色。文為“邯造工丞”,有田字界格。殘長1.9、殘寬2.5、

芷陽口口1件(T2③:160)。殘。深灰色。印文存“芷”、“陽”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1.4、殘寬2.3、厚L1厘米。

株口丞口1件(T2③:161)。殘。灰色。印文存“棟”、“丞”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3、殘寬L 6、厚1厘米。

外樂1件(T2③:162)。殘。深灰色。文為“外樂”,“外”字殘,無界格。長2.1、殘寬1.8、厚0.9厘米。

詔口丞口1件(T2③:166).殘。灰色。印文存“詔”、“丞”二字,有田字界格。長3、殘寬2.3、厚1.1厘米。

口車丞印1件(T2③:169)。深灰色。橢圓形,變形嚴重。印文存“車”、“丞"、“印”三字,字跡模糊,無界格。長徑2.6、短徑2.4、厚1.2厘米。

口山口丞1件(T2③:174)。殘。褐色。印文存“山”、“丞”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5、殘寬L 4、厚0.6厘米。

□史2件。T2③:176,殘。深灰色。印文存“史”字,無界格。長2.2、殘寬2、厚1.1厘米??谔锟谟?件(T2③:178)。殘。深灰色。印文存“田”、“印”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6、殘寬2.2、厚1厘米。

口寢1件(T2③:179)。殘。褐色。印文存“寢”字,無界格。殘長與殘寬各1.9、厚1厘米。

口口口園1件(T2③:181)。殘?;疑S∥膬H存“園”字,無界格。殘長與殘寬各1.9、厚0.7厘米。

容1件(T2③:182)。殘?;疑?。印文存一“容”字。殘長1.6、殘寬1.1、厚0.7厘米。公車司馬丞2件。T3③:1,左上角略殘?;疑E圓形。文為“公車司馬丞”,字跡清晰,“馬”字略殘,中有豎界格線。長徑2.8、短徑2.6、厚0.6厘米(圖一九,1;圖版拾巻,7)。

右?guī)┯?件。T3③:3,灰色。橢圓形。文為“右?guī)┯ 保舟E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6、厚0.5厘米(圖一九,2;圖版拾冬,8)。

桑林丞印1件(T3③:5)。灰色。橢圓形。文為“桑林丞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6、厚0.7厘米(圖一九,3;圖版拾奏,9)。

北宮私丞1件(T3③:7)。殘。深灰色。橢圓形。文為“北宮私丞”,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徑2.51、短徑2.5、厚0.5厘米(圖一九,4;圖版拾肆,1)。

壽陵丞印1件(T3③:9)?;疑E圓形。文為“壽陵丞印”,字跡清晰,無界格。長徑3、短徑2.8、厚0.7厘米(圖一九,5;圖版拾肆,2)。

濃(廢)丘丞印4件。T3③:11,殘?;疑?。圓形。文為“渡丘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7、厚0.7厘米(圖一九,6;圖版拾肆,3)。TG1:8,灰色。圓形。文為“廢丘丞印”,字跡清癡

安臺丞印11件。T3③:13,灰褐色。橢圓形。文為“安臺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5、厚0.8厘米(圖一九,7;圖版拾肆,5)。

魯丞之印1件CT3③:17)。褐色。橢圓形。文為“魯丞之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8、短徑2.6、厚1.1厘米(圖一九,8;圖版拾巻,5)。

少府工室1件(T3③:18)。左上角殘。褐色。文為“少府工室”,有田字界格。長2.7、殘寬3.1、厚1.1厘米。

榦口口口1件(T3③:22)。殘。灰色。印文存一“榦”字,有田字界格。殘長與殘寬各1.6、厚0.8厘米。

口礬桃丞2件。T3③:25,殘?;疑N拇妗暗\”、“桃”、“丞”三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3、殘寬1.5、厚0.5厘米。

夷口1件(T3③:31)。殘。褐色。印文存“夷”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4、殘寬1.7、厚0.7厘米。

口陵口口1件(T3③:34)。殘。灰色。印文存“陵”字,有田字界格。殘長1.5、殘寬1.8、厚0.8厘米。

口苑口口1件(T3③:35)。殘。深灰色。印文存“苑”字,有田字界格。殘長1.5、殘寬1.4、厚0.7厘米。

口土口印1件(T3③:36)。殘?;疑∥拇妗巴痢?、“印”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1.9、殘寬2、厚0.8厘米。

殘寬2.4、厚1厘米。

西共丞印1件(T3③:42)。殘。褐色。文為“西共丞印”,有田字界格。殘長2.3、殘寬2.2、厚0.8厘米。

中廄1件(T3③:43)。殘。灰色。文為“中廄”,無界格。長2.7、殘寬2.1、厚0.8厘米。燧夫1件(T3③:45)0殘。褐色。文為“燧夫”,有日字界格。長2.9、殘寬1.6、厚0.8厘米。

騎馬丞印2件。TG1:3,略殘。深灰色。圓形。文為“騎馬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6、厚0.5厘米(圖版拾肆,5)。

御府1件(TG1:4)?;疑?。橢圓形。文為“御府”,字跡較模糊,有日字界格。長徑3.1、短徑2.3、厚0.9厘米(圖版拾肆,6,)。

口陰御丞1件(TG1:7)?;疑?。圓形。首字漫源不清,印文存“陰”、“御”、“丞”三字。有田字界格。徑2.9、厚0.8厘米(圖版拾伍,1)。

郡左邸印5件。TG1:10,灰色。圓形。文為“郡左邸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3.1、厚1.1厘米(圖版拾伍,2)。

高章宦丞6件。TG1:11,灰色。橢圓形。文為“高章宦丞”,有田字界格。長徑3.2、短徑2.8、厚0.8厘米(圖版拾伍,4)。

芒丞之印 1件(TG1:12)。略殘。褐色。圓形。文為“芒丞之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徑2.6、厚0.8厘米(圖版拾伍,3)。

華陽丞印2件。TG1:14,略殘。灰色。橢圓形。文為“華陽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4、厚0.8厘米(圖版拾伍,6)。

樂府丞印5件o TG1:15,灰色。近圓形。文為“樂府丞印”,字跡較清晰,無界格。徑2.3-2.4、厚0.9厘米(圖版拾陸,1)。

泰匠丞印4件(TG1:21)?;疑A形。文為“泰匠丞印”,字跡稍顯模糊,有田字界格。徑2.6、厚0.6厘米(圖版拾伍,5)。

內(nèi)官丞印3件。TG1:22,稍殘?;疑A形。文為“內(nèi)官丞印”,字跡較清晰,無界格。徑2.6、厚0.5厘米(圖版拾陸,3)。

去猷丞印1件(TG1:24)。殘。深灰色。文為“去猷丞印”,字跡模糊,有田字界格。殘長2.2、殘寬1.7、厚0.4厘米(圖版拾陸,6)。

官臣丞印1件(TG1:25)。左上角略殘?;疑?。橢圓形。文為“官臣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3.2、短徑2.8、厚0.7厘米(圖版拾陸,4)。

南宮郎丞8件。TG1:31,褐色。橢圓形。文為“南宮郎丞”,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顏傍0472(?1OCG僵米6圖甌拾肱u2&l Electronic Publishin

蕃丞之印2件。TG1:35,灰色。橢圓形。文為“蕃丞之印”,有田字界格。長徑2.6、短徑2.2、厚0.9厘米(圖版拾陸,7)。

杜南苑丞1件(TG1:36)?;疑=鼒A形。文為“杜南苑丞”,字跡稍顯模糊,有田字界格。徑2.8-2.9、厚0.6厘米(圖版拾陸,5)。

巴左工印1件(TG1:37)。深灰色。橢圓形。文為“巴左工印”,有田字界格。長徑3.5、短徑3.1、厚1厘米(圖版拾柴,1)。

四川水丞1件(TG1:38)?;疑?。橢圓形。文為“四川水丞”,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9、短徑2.7、厚0.7厘米(圖版拾巣,2)。

章廄1件(TG1:41)。殘。深灰色。文為“章廄”,字跡較清晰,有日字界格。長2.5、殘寬1.8、厚0.7厘米(圖版拾染,5)。

平輿丞印2件。TG1:42,灰色。橢圓形。文為“平輿丞印”,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6、短徑2.3、厚0.9厘米(圖版拾染,3)。

商丞之印1件(TG1:46)。左邊稍殘。褐色。橢圓形。文為“商丞之印”,字跡模糊,有田字界格。長徑2.4、短徑2.1、厚0.8厘米(圖版拾捌,4)。

郢釆金丞2件。TG1:47,邊緣殘?;疑E圓形。文為“郢采金丞”,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2.7、殘寬1.9、厚0.8厘米(圖版拾樂,4)。

特庫口口1件(TG1:48)。左半部已殘?;疑?。橢圓形。印文存“特”、“庫”二字,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長徑2.3、殘短徑1.3、厚0.9厘米(圖版拾捌,3)。

中車府丞2件。TG1:49,邊緣殘?;疑S∥拇妗爸小?、“車”、“丞”三字,字跡較清晰,“府”字殘,有田字界格。殘長2.5、殘寬1.8、厚0.7厘米(圖版拾捌,5)。

女陰1件(TG1:50)。略殘。褐色。橢圓形。文為“女陰”,字跡清晰,有日字界格。長徑2.6、殘短徑2.1、厚0.9厘米(圖版拾捌,1)。

高棟口口1件(TG1:51)。邊緣殘?;疑?。印文存“高”、“棟”二字,字跡清晰,有田字界格。殘長3.1、殘寬1.5、厚1.3厘米(圖版拾捌,2)。

口醫(yī)□印1件(TG1:52)。殘?;疑S∥拇妗搬t(yī)”、“印”二字,有田字界格,印文或為“泰醫(yī)丞印”。殘長2.6、殘寬1.5、厚0.7厘米(圖版拾捌,7)。

泰倉1件(TG1:53)。上半部及邊緣已殘?;疑N臑椤疤﹤}”,字跡模糊,無界格。殘長2.3、殘寬1.8、厚0.4厘米(圖版拾捌,6)。

武口丞口1件(TG1:54)。下部及邊緣已殘。褐色。印文存“武”、“丞”二字,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印文或為“武庫丞印”。殘長2.4、殘寬1.7、厚0.5厘米(圖版拾捌,9)。

騎尉1件(TG1:56)。褐色。橢圓形。文為“騎尉”,字跡模糊,有日字界格。長徑2.3、短徑2、厚0.6厘米(圖版拾捌,8)。

小廄丞印1件(TG1:57)。深灰色。圓形。文為“小廄丞印”,字跡較清晰,有田字界格。

都廄2件。TG1:59,殘。褐色。文為“都廄”,無界格。長2.1、殘寬2、厚0.6厘米。

東口丞口1件(TG1:61)。殘。褐色。印文存“東”、“丞”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5、殘寬2、厚0.9厘米。

胡口之口1件(TG1:67)。殘?;疑S∥拇妗昂?、“之”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6、殘寬L 9、厚1.2厘米。

文口丞口1件(TG1:69)。殘?;疑S∥拇妗拔摹?、“丞”二字,有田字界格。殘長2.4、殘寬2.9、厚0.9厘米。

水口1件(TG1:75)。殘。褐色。印文存“水”字,有日字界格。殘長2.2、殘寬1.7、厚0.6厘米。

意工1件(TG1:86)o殘。褐色。印文存“意”、“工”二字,有橫日字界格。殘長2、殘寬1.3、厚0.7厘米。

趙□?1件(TG1:87)。殘。褐色。印文存“趙”字,無界格。殘長1.4、殘寬1.9、厚0.7厘米。

左司空印1件(TG1:90)。殘?;疑?。文為“左司空印”,有田字界格。殘長3、殘寬2.3、厚1.3厘米。

走口1件(TG1:93)。殘?;疑?。印文存“走”字,無界格。殘長2.4、殘寬1.7、厚0.8厘米。

五、結語

1-晚期建筑的時代

晚期建筑遺跡包括晚期夯土臺基及其東面的三個窖穴。夯土臺基和三個窖穴出土的建筑材料以磚、瓦、瓦當為主,板瓦殘片表面飾交錯粗繩紋,內(nèi)為素面,厚1.4厘米;筒瓦有的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為布紋。具有漢初板瓦、筒瓦的特征⑴。出土的另一些筒瓦均為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另有背面飾繩切的鳳紋、葵紋、云紋瓦當?shù)?,均與秦咸陽宮一號建筑遺址出土的筒瓦和瓦當相一致⑶。因此我們認為,該遺址晚期建筑遺存的時代為秦至西漢初期。

2.早期建筑遺跡的時代

早期遺跡包括遺址第3層(灰土)堆積和早期建筑。

(1)第3層(灰土)堆積的時代

第3層(灰土)堆積被晚期建筑的窖穴打破。該層出土遺物有作為建筑材料的磚、瓦等,方磚殘塊表面飾中粗繩紋,磚厚僅2.8厘米;板瓦表面飾中粗繩紋,中部有數(shù)道抹去繩紋后形成的帶紋,瓦內(nèi)面為素面;筒瓦表面均飾細繩紋,內(nèi)飾麻點紋,泥條盤筑痕跡明顯。這些均是戰(zhàn)國晚期誨巢樣將掙景崩m(xù)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

另外,該層還出土一陶盆殘片,陶盆底部有“咸陽亭久”四字戳記,為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之物。綜合上述,第3層(灰土)堆積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因此該層出土的大量封泥的時代亦應屬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

(2)早期建筑的時代

早期建筑夯土臺基為晚期建筑夯土臺基所疊壓,被晚期建筑遺存的窖穴打破,同時又疊壓在遺址第3層堆積(灰土)下面。所以我們認為,遺址早期建筑之時代應為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

3.探溝(TG1)及出土遺物的時代

從探溝的地層堆積看,該處曾被擾動。溝內(nèi)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磚、瓦、瓦當?shù)取3鐾吝z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方格紋和幾何紋的薄磚,外飾中粗繩紋、內(nèi)為素面的板瓦片和外飾細繩紋、內(nèi)為麻點紋的筒瓦片及背面繩切的葵紋瓦當?shù)龋@些應屬戰(zhàn)國晚期秦國和秦代之物,該處有堆積被擾動過。另一類是外飾粗繩紋、內(nèi)為素面的板瓦片及外飾中粗繩紋、內(nèi)為布紋的筒瓦及周邊有網(wǎng)格紋的連珠云紋瓦當?shù)?這些應屬西漢中晚期之物。所以我們認為,溝內(nèi)被擾過的堆積時代上至戰(zhàn)國晚期,下至西漢中晚期。該溝位于漢長安城桂宮宮城遺址東北角東約20米,探溝內(nèi)出土的大量西漢中晚期的建筑材料應與桂宮的建筑有密切關系。

探溝內(nèi)出土了不少封泥,其形制、內(nèi)容、風格與遺址第3層堆積(灰土)中所出土的封泥完全相同。這些封泥應屬于遺址第3層堆積中的遺物,時代亦為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

該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上百種幾百枚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封泥,從內(nèi)容看,它們分屬于戰(zhàn)國晚期或秦代的中央官署和地方官署,為我們研究秦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地理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執(zhí)筆者 李毓芳 張建鋒 劉振東

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fā)掘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青龙| 广丰县| 比如县| 新昌县| 石家庄市| 南漳县| 渝北区| 侯马市| 苏尼特右旗| 北宁市| 二连浩特市| 金平| 景泰县| 阿图什市| 岐山县| 通州市| 沂水县| 铁力市| 天台县| 枞阳县| 福安市| 宜昌市| 武安市| 增城市| 万荣县| 皋兰县| 栾川县| 社会| 郸城县| 顺平县| 利川市| 奎屯市| 广昌县| 会昌县| 阜新市| 虞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安丘市| 保定市| 区。|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