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國各型坦克和殲擊車輛匯總(十三)E系列坦克① E5戰(zhàn)車

本文為簡易科普類文章,資料雖經過考究,但可能仍有缺陷,歡迎指正,并希望謹慎取信。

E系列坦克篇前言:
E系列坦克和其他的德三主戰(zhàn)坦克不同,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投入一線本身,生產線不面向戰(zhàn)場,其設計更側重于對新技術的測試和靈活運用,正如其名Entwicklung(發(fā)展)一樣,其代表著德三運用實用技術的坦克的發(fā)展方向。
E系列的強實用導向和之前的九號、十號、P1000、P1500這些或迷惑或胡搞的坦克不同,和虎王、八號這樣有些過分開發(fā)的也有一定區(qū)別,是更具有價值的發(fā)展計劃。
匯總這一系列的坦克比較困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推薦視頻:


本篇主角:E5型戰(zhàn)車

起源
——輕型作戰(zhàn)車輛的倔強
自從1941年蘇德戰(zhàn)爭開戰(zhàn),德軍就不斷見識到了弱勢坦克的危害。1939年屠殺式的閃擊戰(zhàn)早在1940年的歐洲戰(zhàn)場上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問題:坦克的作戰(zhàn)實力已經不如敵軍。到了1941年,這一問題不斷擴大化,巴巴羅薩行動期間,4個裝甲集群的坦克部隊損失巨大,不少裝甲師經常入不敷出(基輔戰(zhàn)役期間,負責合攏包圍圈的莫德爾裝甲師僅能剩余幾輛坦克完成任務)。
同時,德軍復雜的生產工藝和蘇軍快捷的產出的嚴重反差也困擾著德國人,1943年,德軍綜合指標最佳的豹式坦克終于服役(即五號坦克),然而面對蘇軍重新崛起的輸血后的裝甲洪流、北非和意大利不斷增強的盟軍威脅以及西歐不穩(wěn)定的坦克儲備局勢,僅僅依靠制造復雜但僅能略顯優(yōu)勢的主戰(zhàn)坦克已經無法再滿足扭轉局面的要求了,于是,E5型的開發(fā)走上了歷史舞臺。
發(fā)展歷程
——Rutscher和E5的糊涂戲

E5的主要特點是小而強力,從5可以看出,E5的設計噸位僅僅5噸,比日軍的95式還要輕小。然而其主要目的卻不是協(xié)助進攻,而是一種正宗的反坦克車輛,能夠在近距離上摧毀敵軍的坦克。
E5的設計與Rutscher殲擊車的設計大體相似,但它們與E系列坦克整體是不同的。E系列大部分都是為了測試新技術,但E5卻是貨真價實要準備生產定型投入作戰(zhàn)的。
事實上,E3、E5是否就代表了Rutscher殲擊車的兩個基本方案都不能證實(軍部下達的3.5噸設計Rutscher和可用性較好的7.5噸設計Rutscher)。E5和Rutscher殲擊車孰真孰假不能指明。
鑒于Rutscher和E5相同的設計標準和配置,我們暫且認為兩者可以混為一談。
1943年底,Rutscher殲擊車計劃開始,這一生產基本由寶馬(BMW)和一家制造起重機與挖礦設備的公司合作進行??紤]到其主要為了擴充機械化編制,其初期計劃在1944年6月前,以每月900輛的速度高速生產,5個月內武裝200個獨立裝甲旅,隨后5個月內為每個擲彈兵師提供一個整建制裝甲營。從這里也能看出德軍希望以Rutscher補充主戰(zhàn)坦克缺口的問題。然而,1944年2月,Rutscher的計劃中止了,因為Hetzer(追獵者)殲擊車投產,用38t底盤制造的這類車更能快速進入戰(zhàn)場,比起還在計劃中的Rutscher不知道快捷多少。
但是好景不長,德軍的瘋狂敗退和盟軍登陸帶來了更多的問題——作戰(zhàn)地域狹小了,近戰(zhàn)多了,Hetzer在近戰(zhàn)中有如燒火棍,很多時候還要德軍官兵拿起反坦克火箭筒和近戰(zhàn)反坦克武器,同時還要對戰(zhàn)敵軍協(xié)同的步兵,這個時候Rutscher的作用才再一次被重視,并重新啟動,這時已經是1945年1月,無論是西部的亞琛的失陷,還是東部被打的七零八落的局面,都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
德國的資源此時已經匱乏至極,急病亂投醫(yī)的德軍參謀部什么資源都在調,能給Rutscher的資源少得可憐,而Rutscher的計劃本身很符合E5的說法,也是這樣才有人認為Rustcher就是E5,其實它甚至是E5都根本不符合E系列的試驗導向的發(fā)展要求。

Rutscher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被列入了E計劃的考慮范疇,很多Rutscher的新設計此時也開始和E系列接軌。1945年3月19日,德軍陸軍裝甲部隊總檢察長否決了當時已經即將成型的Rutscher計劃,原因是其設計為7.5-10t,不符合輕量的初衷,且機動性不足以接近到有效打擊敵軍坦克的射程內,更易于被敵軍摧毀,因而命令設計方拿出3.5-5t的方案,而另一種早期的3.5t的Rutscher設計方案可能就與E3有關。
設計方只能婉拒軍方的要求,因為現(xiàn)有的Rutscher設計是易于配件的,改成新的設計,很多部分都要重新設計考量,投產更是要拖到一年半以后??梢哉fRutscher或者E5此時基本已經就是沒有希望的計劃了,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很難以有什么新突破。最終,這一戰(zhàn)車計劃以一輛木制模型告終,但是3.5t的底盤和7.5t的底盤各一個已經走下生產線并進行實驗,這也是其難得的一點成果。
技術
——輕型戰(zhàn)車人小鬼大
E5(容我稱之為Rutscher)的設計和E系列唯一接軌的地方就是底盤的扭桿,相對通用的扭桿使得它成為和E系列難得的聯(lián)系。
Rutscher雖然是比較小的戰(zhàn)車,但是從定義上它屬于坦克殲擊車。因其配備的火炮,PAW 600,或者更為通用的名稱PWK 8H63戰(zhàn)防炮。取源于列裝的80mmGrw34迫擊炮的想法,這種戰(zhàn)防炮在1944年12月才出產,于二戰(zhàn)中可謂曇花一現(xiàn),但僅有的產出很快被投入到東線作戰(zhàn),在第18裝甲擲彈兵師的幾次戰(zhàn)斗中充分發(fā)揮了其優(yōu)秀性能,擊毀相當數(shù)量的蘇軍坦克
PAW 8H63設計口徑為80mm,實際為81.4mm。作為一種近距離打擊的利器,其采用錐形炮彈(這也是鐵拳的設計),初速可達520m/s,雖然在理論上認為其有極其優(yōu)秀的穿甲性能,但實際表現(xiàn)大約是可以在500m的距離上擊穿140-150mm的30°傾斜裝甲(其實也已經不錯了),一般的有效射程大約600m,這種戰(zhàn)防炮的出產極為倉促,很多方面還沒能充分發(fā)展,僅僅生產了幾門工廠便因戰(zhàn)術打擊失去了生產能力,如果其能得到充分發(fā)展,毫無疑問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這并非無后坐力炮,為什么它能夠安裝在僅僅數(shù)噸的Rutscher上?就沖擊力來說,因為其采用了高低壓設計,在藥室和炮管之間加入了一個圓盤,使得炮管承受的壓力減半,壽命也得到了延長,同時因為壓力減小可以削弱炮管的厚度,炮的整體重量小得驚人——僅僅590.2千克,半噸多一點而已。
在Rutscher狹小的空間內有兩名操作員,如果火炮的后坐力過強,乘員受傷的風險很大,但PWK 8H63采用閉鎖式炮栓,使得車內乘員不受傷害,但是為了不揚塵暴露目標,這一火炮也沒安裝炮口制退器。雖然如此,造價大約1200馬克,十分低廉。
這種廉價而先進的戰(zhàn)防炮設計完美符合了Rutscher作為坦克殺手的要求。Rutscher計劃安裝兩門并列的PWK8H63戰(zhàn)防炮,外加一挺MG34機槍。按照唯一的木制模型,整車長度加上炮管約4.85米,寬1.85米,高僅1.36米。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E系列后期發(fā)展的成員,Rutscher的設計達20種之多,難以一一列舉。
其中一種便是一種3.5噸的車型,雖然對于正在研發(fā)的5噸部件可以通用,但是其需要扭桿懸掛,而僅僅3.5噸的對應扭桿又需要重新設計。事實上,科尼普坎普的E系列對于扭桿懸掛的使用也不時就能發(fā)現(xiàn)。
另一種設計,提出了兩種變速箱設計,一種是5擋的Fak5變速箱,一種是半自動變速箱,這兩種變速箱可以搭配150馬力的柴油引擎。但Rutscher相對官方的設計是采用90馬力的BMW3.5ltr.6zyl汽油發(fā)動機。
就該車能達到的速度來說,可以從引擎動力看出。我們如今的家用轎車一般采用150馬力左右的引擎,帶動1.5-2噸的車體。3-7噸的不同類的Rutscher采用90馬力的發(fā)動機,有認為可以跑出70kph高速的,我想應該是3.5噸的設計方案,按照7噸的沒能被軍方通過的方案,這一速度也只能比常規(guī)中坦快一些,也許可以頂?shù)?0-50kph,但是如果采用150馬力的柴油機,高速不是夢??紤]到軍方考量的重量問題,當時半成型的Rutscher距離理論時速還有距離。
從整體上,Rutscher毫無疑問是一個出色的坦克殲擊車設計方案,其如果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PWK 8H63一樣,它的前景也將相當樂觀。但在德三瀕臨死局的倉促中,它的價值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最終只能泯滅在歷史中。而PWK采用的高低壓設計,最終也只是被一些國家用來射榴彈,其廣闊的價值也沒能得到發(fā)揮。
E5這一撲朔迷離的坦克殲擊車,終究還是沉在了歷史之中。

往期回顧
超重型坦克系列



主戰(zhàn)坦克系列



TABS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