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Micron)M500 960GB 2.5英寸SATA固態(tài)硬盤評測(附美光DRAM/NAND顆粒命名對照表)
本次評測硬盤為二手,評測時間為2022年9月。

美光M500系列首發(fā)于2013年1月,距今已有9年半的時間。它的顆粒采用了當年美光新發(fā)布的20nm工藝打造,每個die的容量提高到了128Gbit(16GB);最關鍵的是,這款固態(tài)硬盤的顆粒是MLC。

此時的TLC硬盤就像今天的QLC硬盤一樣不入流,雖然隨著工藝進步、糾錯算法提升等影響,如今的TLC性能和穩(wěn)定性已經(jīng)不遜于甚至超過了早期的MLC,但對十年甚至九年前的配件都敢買的垃圾佬而言,MLC恰好是性價比的最優(yōu)解。


本次測試的m500硬盤花費280元從咸魚購入,賣家展示的通電時間約7500小時。

美光M500系列首發(fā)于2013年1月,這一時期也只有美光推出了消費級960G容量的產(chǎn)品。九年半過去,相較600美元的首發(fā)價,280元人民幣僅為其7.5%。

280元購入一個一線原廠的960G MLC硬盤是什么概念呢?在本文寫作的2022年9月,咸魚上搜到的大廠960G TLC固態(tài)普遍在400+元,即便是二/三線或QLC的大容量盤也在300+。

而全新的大容量SATA固態(tài)更是需要420—800元。


拆解驗證部分:
由于是二手硬盤交易,且硬盤早已過保,所以拿到手后我便進行了拆解。

擰開表面4顆螺絲即可揭開蓋板,此時露出的應該是PCB背面,僅有NAND閃存和DRAM緩存顆粒:

體積相對較小顆粒的即為DRAM顆粒,編號為D9QLJ,經(jīng)美光官方查詢料號為MT41K256M16HA-125 M:E

根據(jù)美光DRAM命名規(guī)則可知這是一顆DDR3 SDRAM、工作電壓1.35V、每個die有256Megabits(即Mb,非MB)、一個顆粒有16個die(即單個顆粒為256Mb*16=4096Mb=512MB)、頻率為800MHz、時序11-11-11的顆粒。

美光的DRAM顆粒命名規(guī)則對照表如下:
(在這里插句題外話,這個對照表我找了一個多小時,不論是必應還是百度,搜出來的全是復讀的鏈接、僅介紹了自己手上的顆粒沒有通用性的文章、糊到不行不知道傳了多少代的圖。最終去美光官網(wǎng)搜索“DRAM COMPONRNT PART NUMBERING SYSTEM”找到了原始表格(真的是表格.xlsx格式),將表格打印為PDF格式,最后截圖才得到了下面的圖片。美光官網(wǎng)的下載鏈接已經(jīng)附上,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NAND閃存方面,這一面共有8個閃存顆粒,均為同一型號:

經(jīng)查詢其料號為MT29F512G08CKCABH7-10:A,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顆消費級NAND閃存顆粒(對應企業(yè)級)、單顆容量512Gb(即64GB)、8bits位寬、MLC-2類型(就是MLC的意思,MLC-3是指TLC,沒有MLC-1)、一個顆粒里面有4個Die以及其他看不懂什么意思的東西各2/2/2個、工作在3.3V 或1.8V電壓下、底部有152個觸點、尺寸為14x18x1.2mm、速率(頻率?)為200 MT/s(100MHz)。

回到硬盤上,很遺憾即使擰下內部4顆螺絲也沒能成功取下PCB板,無法看到背面的主控。2023.08.07更新:成功取下了PCB,只是背面有硅膠墊粘的比較緊而已。
一般來說PCB兩面是對稱的,這一側的NAND閃存有64GB*8=512GB,同時也有一顆512MB的DRAM,那另一側應該也是一樣的配置。這與美光的配置表相符,至此可以認定這塊固態(tài)硬盤應該是正品。

可以看到PCB背面與正面布局基本相符,主控為Marvell?88SS9187,最高讀寫速度1.6GB/s。這顆主控最多支持1GB DDR3內存,M500這塊盤便給了1GB,確實是旗艦堆料:



上機實測部分:
先來看一眼DiskInfo信息:

雖然通電時間有約7500小時,但寫入量僅為1.5TB,這對一款960GB的固態(tài)硬盤來說可以算是相當健康的狀態(tài)。但是一上機就有63°C的溫度著實有點高,或許顯示的是主控溫度吧。
在格式化后,實際可用空間894GB:

接下來是空盤狀態(tài)下的AS SSD和CDM的1GB讀寫測試:

這個成績放到今天的硬盤中中規(guī)中矩,但也達到和超過了美光當年的標稱速度。

那么我們加大些壓力,來看看AS SSD的10G和CDM16G測試:

此時的成績與1G測試一模一樣,可見MLC的性能幾乎不受數(shù)據(jù)量的影響。當然,目前TLC的硬盤靠大容量SLC緩存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款硬盤的連續(xù)讀寫性能,使用HDTunePro的文件基準測試,混合模式下連續(xù)讀寫200GB:

200GB的連續(xù)讀寫非常平穩(wěn),寫入速度一直在425MB/s左右,讀取則貼近500MB/s。
但在測試過程中硬盤的溫度似乎稍高,平均溫度在75°C左右,最高到達77°C。由于初始溫度已有63°C,上漲到75°C的漲幅似乎不算太過分,但也超過了硬盤標稱的工作溫度(70°C):



之后是接近滿盤狀態(tài)下的測試:
將舊機械硬盤的數(shù)據(jù)拷貝至M500后,可用空間僅剩57.8GB,應該比較接近使用后期的狀況:

此時再次進行AS SSD和CDM的1GB讀寫測試:

以及AS SSD的10G和CDM16G測試:

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接近滿盤的狀態(tài)下,M500包括16GB讀寫在內的各項性能依然沒有下跌。
最后一項測試,我們來試試將M500徹底寫滿:

在僅剩57.8GB可用空間的情況下再次進行HDTunePro文件基準測試,連續(xù)讀寫55GB。M500的寫入曲線終于出現(xiàn)了波動,但始終沒有跌破325MB/s,同時全程的寫入均速仍達到了420MB/s;讀取則沒有受影響,一直在500MB/s。

總結部分:
本次測試的M500是我購買的第一塊MLC硬盤,無論數(shù)據(jù)多少而性能始終如一的體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價格低廉,個人認為可以成為年輕人的第一塊大容量SATA固態(tài)硬盤非常值得購買。
但我在查閱美光官方給出的M500技術文檔時有一處疑問:在固態(tài)硬盤的壽命這一段美光給出了兩種參數(shù),一種是“Drive Lifetime – Client Computing”,無論容量如何,M500系列硬盤只有72TB;另一種是“Drive Lifetime – Sequential Input”,其隨硬盤容量增大而增大,最大可達500TB。后者無疑更貼合我們現(xiàn)在說的“固態(tài)硬盤寫入壽命”,那么第一個參數(shù)是什么標準?如何翻譯和理解?希望看到本文的大佬能不吝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