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聯(lián)合蘇州絲綢博物館打造大運河絲綢之路聲音展,可從江蘇一路聲游至北京

成立9周年的國內知名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最近發(fā)起品牌煥新,正式更新slogan為“每一天的精神食糧”。
經過9年的積累,喜馬拉雅建立起豐富而多元的內容生態(tài)。除了在線上推出優(yōu)質音頻內容,喜馬拉雅也在全國積極探索并實踐城市公共數字閱讀與公共文化服務解決方案,在線下為各類用戶隨時隨地享受聽的樂趣創(chuàng)造便利。
9月22日晚,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在蘇州啟幕,喜馬拉雅聯(lián)合蘇州絲綢博物館打造了“從織造署到紫禁城——運河上的絲路故事聲音展”。該展覽開放時間從2021年9月17日持續(xù)至12月19日。展覽以絲綢文化與大運河的故事為切入點,分為“織機聲聲織造署”、“三橫四直姑蘇城”、“水上絲路大運河”三大篇章,用聲音創(chuàng)新逛展模式,展現(xiàn)大運河與絲綢文化的故事與內涵。

中國大運河貫通南北,溝通華夏大地水網,成為南北經濟文化命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江蘇是孕育大運河的搖籃,蘇州因大運河而繁榮,清代蘇州織造是江南絲綢發(fā)展的巔峰,其生產、運輸、傳播與大運河息息相關。
“從織造署到紫禁城——運河上的絲路故事聲音展”主要內容由20條聲音組成,融入了“蠶桑”、“織機”、“昆曲”、“評彈”、“三花叫賣”、“白洋灣吳歌”等非遺文化聲效,串聯(lián)姑蘇城內外諸多世界文化遺產、運河十景等重要元素。同時,展覽在場景聲音中加入第一人稱視角獨白疊加環(huán)境音,沉浸式演繹蘇州絲綢從織造署生產、沿運河北上至紫禁城的故事,充分發(fā)揮聲音展覽優(yōu)勢,讓觀展者如置身歷史的長河之中,構建自己與大運河絲路的聯(lián)系。


此次聲音展覽采用兩種聽展方式,一是定向音箱技術,觀眾站到橘紅色地貼上,就會自動觸發(fā)頭頂音箱,聲波以垂直方式讓觀眾收聽聲音,每個節(jié)點的音箱互不干擾;二是手機掃碼收聽,每個聲音節(jié)點都提供了二維碼,觀眾用手機微信掃碼即可收聽。


除了兩種聽展方式之外,展覽還融入了“有聲明信片”、“有聲口袋書”等創(chuàng)新互動形式。在展館現(xiàn)場,觀眾可以掃碼定制含有自己聲音的運河十景或絲綢展品明信片,將有聲的祝福和文化一起帶給家人和朋友。此外,通過“有聲口袋書”也可以掃碼收聽展品相關內容,將有聲展覽帶回家。

像“從織造署到紫禁城——運河上的絲路故事聲音展”這樣的喜馬拉雅城市公共數字閱讀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目前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落地。完整的項目構成包括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朗讀亭、城市電臺等,通過“科技+文化”的方式,豐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驗,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把海量的精神食糧直接送進千家萬戶、送到市民身邊,引領城市生活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