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琉光:從地中海到長安的古代玻璃藝術(shù)展
202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在西安博物院一層臨時展廳,以“絲路琉光”為主題的從地中海到長安的古代玻璃藝術(shù)特展隆重開幕。這里展出了來自古埃及、西亞、中亞、東亞各地和長安地區(qū)的360件(組)玻璃器,反應(yīng)了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互鑒——
6月3日下午,路過西安市之際,我前往西安博物院參觀了這個展覽,可以看到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shù)館收藏的325件(組)玻璃器,以及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所藏的35件(組)西安地區(qū)出土的玻璃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玻璃匯聚一堂,穿越歷史,大放光彩。
1.爐火初燃:玻璃藝術(shù)的形成與發(fā)展
大約公元前2500年,在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伊拉克和敘利亞北部),創(chuàng)燒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古代玻璃制品。從此以后,以型芯法、模鑄法、熱下垂法和馬賽克為代表的早期玻璃開始廣泛傳播于西亞和地中海地區(qū),并且在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公元前550—前330年)和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23—前30年)達到頂峰。
這里展出了好幾件早期的玻璃項鏈,用玻璃制成的串珠和管玉等串連而成,藍色外觀模仿珍貴的綠松石和青金石的色彩。后來,加入黃金花飾,更具審美價值。
項鏈 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公元前14世紀
鑄造串珠項鏈 邁錫尼 公元前14-前13世紀
公元前16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型芯成形”工藝制作的玻璃容器。將玻璃加熱熔化后,附著在可以拆除的“型芯”表面塑形,等到玻璃冷卻成形后,去掉“型芯”得到器皿。后來,模鑄法彌補型芯法只能制作收口型玻璃器皿的不足之處,可以便捷地制作敞口型的盤和踠等。
公元前1世紀左右,東地中海地區(qū)的玻璃工匠將模鑄法改進為熱下垂法。在高溫作用下,利用重力讓軟化的玻璃沿著模具外形自然下垂,形成不同的形狀和裝飾紋樣。除此之外,還有將彩色玻璃拼接燒結(jié)成馬賽克圖案的玻璃制造技術(shù),廣泛用于批量制作的人像、花鳥、幾何圖案等鑲嵌物品上。
細首尖底瓶 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公元前15世紀
花瓣紋裝飾碗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前5-4世紀
單柄壺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前6-前4世紀
2.光華璀璨:玻璃藝術(shù)的變革與飛躍
公元前1世紀早期至中葉,古羅馬玻璃工匠們發(fā)現(xiàn)玻璃可以被吹制的特性,引發(fā)傳統(tǒng)玻璃制造產(chǎn)業(yè)的一場劇烈變革。玻璃吹制技術(shù)便捷,吹制玻璃器成本低,質(zhì)地更加清透,造型更加多樣,裝飾更加精美。于是,玻璃器迅速走進地中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且陸續(xù)傳播到整個歐洲和東方世界。
羅馬的工匠進一步簡化吹制玻璃的方法,趁熱吹氣讓玻璃自由成型,能夠使玻璃壁達到很薄的程度,從而極大提高玻璃制品的透明度。直到今天,這種自由吹制玻璃法依然是世界玻璃容器成型的主要技術(shù)。
隨著自由吹制玻璃技術(shù)的成熟,開始出現(xiàn)模具吹制玻璃的技術(shù),使得制作模擬形狀的玻璃器物成為可能。古羅馬人熱愛飲酒,葡萄形狀的玻璃器象征果實累累,也體現(xiàn)了人民對葡萄酒神狄奧尼索斯的信仰。
葡萄形瓶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1-2世紀
長頸瓶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1-2世紀
線條紋杯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2-3世紀
這里陳列著幾件東地中海地區(qū)出土的羅馬帝國后期玻璃器,工藝復(fù)雜,保存完好。有一件玻璃水瓶長期深埋土中,導(dǎo)致器物的表面銀化,呈現(xiàn)出金屬般的光澤。在普通長頸瓶的基礎(chǔ)上,在口部和腹部之間,連接著一個玻璃鋬。在口部和頸部交匯處,套著一個玻璃圓環(huán)裝飾。
玻璃提手二連瓶子是一件羅馬帝國時期工匠打造的藝術(shù)珍品,瓶身纏繞著波浪狀玻璃繩,瓶口上端安裝著雙層提手。這種復(fù)雜的裝飾工藝需要在玻璃凝固前完成制作,對玻璃匠人的制作速度與溫度控制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這里陳列著一件敘利亞出土的伊斯蘭時期玫瑰水瓶。敘利亞大馬士革是著名的玫瑰產(chǎn)地,將玫瑰精油與蒸餾水混合,過濾以后產(chǎn)生的芳香液體,被稱為“玫瑰水”。為了防止香味散去,專門把玫瑰水存放在這種長頸瓶內(nèi)。
水瓶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3-4世紀
提手二連瓶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5-6世紀
玫瑰水灑水瓶 敘利亞 公元12-13世紀
3.璃彩流轉(zhuǎn):絲路玻璃的交流與互融
西漢時期,張騫鑿空西域,連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逐漸興盛,將長安和羅馬兩個東西方文明的中心連接起來。從地中海、西亞、中亞到東亞,異彩紛呈的古代玻璃制品遍布絲綢之路沿線,見證著繁榮的國際貿(mào)易活動,融匯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
羅馬帝國時期,玻璃以大規(guī)模和有組織的工場生產(chǎn)為主,原料獲取和產(chǎn)品貿(mào)易橫跨整個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東西分裂,西羅馬帝國日漸衰落,東羅馬帝國不斷繁榮發(fā)展,這里的玻璃大量用于制作宗教器物和教堂的馬賽克裝飾。
公元226年,薩珊王朝成為波斯地區(qū)的主要帝國,玻璃制作中心從地中海向美索不達米亞和高加索地區(qū)轉(zhuǎn)移。這里的玻璃制造業(yè)發(fā)展了切割和磨花等冷加工裝飾技術(shù),制作出極具代表性的圓形磨花玻璃碗和突出圓紋玻璃碗等。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很快占領(lǐng)地中海東部和伊朗高原的兩個玻璃制造中心。伊斯蘭玻璃繼承羅馬玻璃和薩珊玻璃的技術(shù),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南亞、東南亞、中亞和東亞,并且向西傳入歐洲各國,被譽為“伊斯蘭之花”。
金層玻璃 耶路撒冷 公元9-12世紀
圓形磨花碗 伊朗 公元5-7世紀
羽狀紋小壺 敘利亞-埃及 公元7-8世紀
漢唐時期,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國的人才和物產(chǎn)通過絲綢之路匯聚長安。在長安地區(qū)出土的玻璃器中,既有異域風(fēng)格濃郁的舶來品,也有融匯東西方造型、材質(zhì)、紋飾、工藝精華的本土玻璃制品。同時,東亞地區(qū)的交流非?;钴S,在當時的新羅和日本等國家,不僅有直接輸出的中國玻璃制品,還有許多來自羅馬、薩珊、伊斯蘭的玻璃珍品經(jīng)過中國傳入。
在過去的考古發(fā)掘之中,長安周圍出土大量隋唐時期的玻璃器,包括盤、瓶、盒、杯、碗、供果和蛋形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王世良夫婦墓、李靜訓(xùn)墓、竇誕墓、何家村窖藏、慶山寺地宮、法門寺地宮等墓葬和遺址出土的玻璃器。
1986年,在西安市東郊長樂路隋代清禪寺舍利墓內(nèi),出土一件波斯薩珊風(fēng)格的綠色玻璃突出圓紋裝飾磨花小壺;1969年,在西安市第一中學(xué)校園內(nèi)的北宋鐵塔寺遺址,曾經(jīng)出土一件北宋時期的深藍色玻璃碗和玻璃磨花裝飾舍利小瓶。
玻璃也被稱為“琉璃”,在佛教中有極重要的地位,乃佛教故事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佛經(jīng)云:“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nèi)外明徹凈無瑕?!币虼耍覀兛吹街袊糯牟A鞔蠖喔鸾逃嘘P(guān),經(jīng)常出土于大型佛寺的地宮和貴族墓葬之中。
隋代磨花小壺 清禪寺舍利墓出土?
北宋玻璃碗 鐵塔寺遺址出土
北宋舍利瓶 鐵塔寺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