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十九章 道德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十九章?道德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重點講了圣人“攘臂仍之”堅持上禮。圣人與普通人在本質上來說并無差別,只是圣人比普通人覺悟得早,更能堅持更有耐心。所以圣人讓禮神之,而眾人則貳,不專注三心二意。佛教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中講“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边@是對圣賢的解釋,這句話的核心是“無為法”,我們在前面解釋過“無為”就是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無為法,在佛教中是指宇宙間的無為大法,可以理解為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宇宙的真相與全部,它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盁o為法”應該與“道”是一個意思?,F(xiàn)在來解釋這句話,大概意思是天下的圣賢們,都對無為法有深刻的認識,只是表述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只是表相不同而已。也許,他們洞悉到了宇宙的起源,看到了那個奇點。而“道”的唯一性,正是那個奇點。
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shù)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shù)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生命的演化也是這樣一個過程,不得不說圣賢真是“神”。大道至簡,越簡單越接近真相,而我們現(xiàn)在離真相越來越遠,是因為我們把簡單過復雜了,眼前的迷霧越來越濃,“六根”越來越污濁。
與眾人相對,圣人為道日損,驅散濃霧,去繁就簡,達到“一”境,無限接近“道”,而這需要“攘臂仍之”的堅持。韓非子解釋完“禮”后,開始總結“道、德、仁、義、禮”的關系,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它們好像一個巨大的“龍卷風”。韓非子對道與德的總結為“道有積而積有功;德者,道之功?!币馑际堑烙兴e聚,而積聚又有所功效;德也就是道的功效。道所積累的應該是能量,能量的聚集必然有所體現(xiàn),將產(chǎn)生力并將這種力釋放出來,作用在事物上的表相。龍卷風的形成,是由快速旋轉并造成直立中空管狀的氣流形成,其實質是能量(熱能)的不斷積聚與轉化,最終形成一種快速旋轉的力,是這股力量形成了龍卷風。按韓非子的解釋,這股旋轉而上的力就是“德”,而力的來源就是能量“道”。
至此,道與德還是無形形相,無法看到,就是像重力一樣,你只看到了蘋果落地,卻看不到重力,更看不到重力的來源能量--為什么一朵花能變成蘋果。韓非子繼續(xù)解釋道“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意思是功效有實際表現(xiàn),有實際表現(xiàn)就有光輝;仁也就是德的光輝。如果說道與德還是無形無相,那么“仁”已經(jīng)有形有相了?!睹献印じ孀由稀穼θ实睦斫馐恰皭烹[之心,仁也?!?惻隱之心就是同情與憐憫之心,是個體情感的表現(xiàn),這是佛教講得“一體同觀”的感受,只有互聯(lián)互通的情感才會有這種感覺。韓非子對“仁”的解釋為“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喜人之福,惡人之禍。做為父母看到別人孩子受傷內(nèi)心也會痛,這就是仁的表現(xiàn)。
【道有積而積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
在公司管理中,企業(yè)文化與公司制度是一個不斷升華與積累的過程。企業(yè)文化就是道與德,是公司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公司制度就是“仁”,是公司文化的精神與力量的體現(xiàn)。公司制度的特性就是通用性,通過互聯(lián)互通,實現(xiàn)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