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縣小趙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試掘
山西垣曲縣小趙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試掘
選自《考古》1998年第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
垣曲縣境內(nèi)自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板澗河、毫清河、沈西河等,其中毫清河最大,沈西河在距黃河約1公里處和毫清河匯合,古城鎮(zhèn)(原垣曲縣城)就在兩河相匯處匚小趙村位于古城鎮(zhèn)北約2.5公里的毫清河?xùn)|岸的河旁臺地,高出河灘約40米(圖一)遺址大部分在村子的北邊,南部在村子之下,因受雨水的沖刷,遺址的西部有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塌入河灘,從河邊斷崖上即可看到殘存的灰坑和房子。據(jù)該村農(nóng)民說,遺址中部的沖溝塌陷時有人骨岀現(xiàn)。遺址為呈南北向的緩坡,地勢由北向南漸低。遺址南北長約500、東西寬約300米。
此次試掘地點在遺址的西南部臨近斷崖處,共開探方4個,試掘面積70平方米。
為了保留房子,房子居住面以下沒有發(fā)掘,只有一個探方挖到生土。田野工作從1993年1月15日開始,到12月5日結(jié)束。下面我們就這次試掘作一簡要報導(dǎo)。
一、地層堆積
現(xiàn)以Tl、T2西壁為例介紹如下(圖二)。
第1層:耕土層。厚25厘米。
第2層:近代擾土層。厚10~30厘米。此層下開口的遺跡有H2、F1。
第3層:黃灰土。土質(zhì)松軟,包含物有紅燒土塊、陶片等,厚0~45厘米。此層為仰韶文化層。第3層與第4層間有一層厚0~70厘米的黃土層,質(zhì)地純凈,未發(fā)現(xiàn)任何遺物,編為3A層。
第4層:灰土層,含有紅燒土塊。厚60—100厘米。此層為仰韶文化層。
第5層:灰土層。含有紅燒土塊,此層有明顯的水浸痕跡,土質(zhì)較硬。厚75-165厘米。為仰韶文化層。
二、遺跡和遺物
根據(jù)以前的調(diào)查和復(fù)查,小趙遺址計有仰韶文化、廟底溝第二期文化、二里頭文化等文化遺存,仰韶文化遺存之內(nèi)還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區(qū)別。此次試掘,除了文化層外還發(fā)現(xiàn)房子1座、墓葬2座、甕棺葬4座、灰坑3座(圖三)。它們分別屬于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和相當于廟底溝二期的文化遺存?,F(xiàn)將此三類遺存劃分成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仰韶文化早期階段,相當于廟底溝類型。
1.遺跡共發(fā)現(xiàn)房子1座、甕棺葬4座,現(xiàn)分別介紹于下。
(1)房子(F1)位于T2、T3、T4之間,房基保存比較完整。房子為長方形,東西長4.66、南北寬4.14米。門向120°。房子的北部建在3A層之上,居住面平整光滑,系黃色土經(jīng)火烘烤成紅色和褐色。因第4層的灰土塌陷,致使居住面成為南高北低的斜坡,高差最大的地方近0.4米。
墻壁和居住面連為一體,墻內(nèi)壁也和地面一樣,經(jīng)火烘烤過,南部墻已破壞,西北部保存較好,保存最高處近0.4米,倒塌的墻壁高0.2米,復(fù)原高度為0.6米。
灶位于房子的中間,呈圓角長方形,長1.4、寬1.1米,灶的高度和房內(nèi)地面平,四周有灶壁,灶壁在居住面上起一周土境,±庾寬5~18、高5~10厘米。
門在房子的南壁中間,寬0.95米,門兩邊各有一個柱洞,西邊的柱洞直徑34、深30厘米。東邊的柱洞直徑22、深30厘米。門外有一條用大河卵石鋪設(shè)的道路,長2.32、寬1.5米。北壁中部也有兩個柱洞。居住面上有陶罐、陶盆和陶甕各1件(圖四)。
(2)甕棺葬4座。埋葬得比較集中,M4、M5開口在耕土層下(這部分沒有第2層),M3與M6開口在第2層下匸M3-M5打破Fl,M6打破第3層。保存不好,都被晚期擾動,均為長方形土坑。
M4坑長75、寬36厘米。葬具為小口尖底瓶,已壓碎,下部缺失。泥質(zhì)紅陶,口為重唇,重唇處沒有明顯的臺階,只有—道明顯的線狀痕跡,寬體,飾線紋??趶?4、腹徑 27、存長 63厘米(圖五,1)。
M6 坑長 73、寬 32厘米。保存了器物的上部。泥質(zhì)紅陶,重唇,寬體,飾線紋??趶?4.3、存長 33厘米(圖五,3;圖版肆.7)。
M5坑長80、寬35厘米。葬具為寬體小口尖底瓶,口底均殘。泥質(zhì)紅陶,飾線紋。存長61厘米(圖五,2)。
M3坑長70、寬32厘米。只保存了小口尖底瓶的底部。泥質(zhì)紅陶,飾交錯線紋。存長32厘米(圖五,4)。
4座甕棺葬內(nèi)均保存了一部分人骨,經(jīng)我所韓康信先生鑒定,這4座甕棺葬內(nèi)埋葬的都是嬰幼
2.遺物陶器最多,另有少量石器,骨器未見。
(1)陶器陶質(zhì)以泥質(zhì)紅陶為最多,泥質(zhì)紅陶中又有紅色和桔紅色之分。泥質(zhì)灰陶的數(shù)量較少,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的顏色都不很純正,有一部分為紅褐色和灰褐色。紋飾有線紋、弦紋、附加堆紋和戳點紋,另有一些素面陶和彩繪,彩繪以黑彩為主,少數(shù)為紅彩,發(fā)現(xiàn)的都為單色彩繪,紋飾有帶紋(T2④:39、T2④:41)、弧形條紋(F1:5、T2⑤:38、T2?:37、T1⑤:32、T1?:33、T2⑤:39)(圖六,4、6、1、9、7、2)、弧形條紋及圓點紋(T2⑤:40、Ml填土)(圖六,3、5)、條紋及圓點紋(T1④:31)(圖六,8)O有刻劃符號的2件,一件是在盆(T2⑤:42)的口沿上,這是燒成以后刻上去的,為“小”字形(圖七,1),另一件在器物的腹片上(T2④:43),呈“八”字形,是燒制前畫上去的(圖七,2)。主要器形有盆、缽、碗、罐、甕、器蓋、小口瓶、刀、鐐和環(huán)等。
平沿盆均不能復(fù)原。T1⑤:20,泥質(zhì)灰陶。淺腹。器表磨光??趶?34.8 厘米(圖八,2)。T2⑤∶42,形制和上件相同,泥質(zhì)紅陶??谘厣嫌?#34;小"字形刻符??趶?38.1 厘米(圖七,1;圖八,5)。T1⑤∶21,泥質(zhì)紅陶。器表磨光。斂口,卷沿,腹壁弧形下收。口徑26、殘高 13 厘米(圖九,5;圖版肆,3)。TI③∶ 15,泥質(zhì)紅陶。侈口,折沿,腹微鼓。腹部飾一周附加堆紋,其他素面。口徑 27.6 米(圖九.6)。
卷唇盆 可復(fù)原的 3件,均泥質(zhì)紅陶,圓唇外卷。T1④∶2.口微斂,腹弧形下收成小平底。素面。口徑26、高13.6、底徑7.8厘米(圖九,2;圖版肆,2)、F1∶1,呈枯紅色??谖浚罨「?。器物上部施弦紋,下部素面并留有制做時刮削的痕跡??趶?9.8、高12.7、底徑13 厘米(圖九,9)。T3③∶2,腹弧形下收成平底。器表磨光,口沿部施一周黑彩.口徑27、高 11.6、底徑9.6 厘米(圖九,3;圖版肆,1}
缽 可復(fù)原1件(T1③∶1)泥質(zhì)紅陶??谖浚「?,平底。表面磨光??趶?24.6、底徑10.4、高 11.2厘米(圖九,1;圖版參,3)。還有口沿 3 件,F(xiàn)1∶4,泥質(zhì)紅陶??谖?施有黑色彩繪,由弧形帶紋和圓點紋組成??趶?30 厘米(圖八,6)。T1⑤∶ 29,泥質(zhì)灰陶??谖?。器表磨光,口柿一周黑色帶紋??趶?6 厘米(圖力,8)。T2④); 41,泥質(zhì)紅陶??谖?。磨光,口沿外施—周黑色帶紋??趶?26 厘米(圖九,14)。
碗 均不能復(fù)原。T2④∶ 29,泥質(zhì)紅陶。敞口,斜直腹。器表磨光,口沿施-一周紅色帶紋??趶?24 厘米(圖九,4)。T1④∶18,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直腹。素面。口徑14 厘米(圖九,12)。
罐 可復(fù)原3件,口沿2件。F1∶2,夾砂紅陶,器表比較粗糙,夾砂顆粒較大,有的露在器表。侈口,折沿,束頸,鼓腹,平底。腹部飾較稀的線紋??趶?9.5、高 16.9、底徑 9.6厘米(圖九,10;圖版叁,5)T3③∶3,夾砂紅陶。侈口,束頸,鼓腹,平底。肩部飾弦紋,腹部飾線紋??趶?4.6、高 26.8、底徑 13.6 厘米(圖八,1)。T1⑤∶ 5,小罐。夾砂紅陶。侈口,折沿,腹微鼓,腹有雙耳殘缺。素面??趶?.6、高8.5、底徑 4.2厘米(圖九, 13)。T3③∶4,夾砂紅陶。砂的顆粒較粗,有的露在器表。斂口,口沿內(nèi)有一凹槽,鼓腹,平底。頸肩部飾弦紋,腹部飾線紋。口徑 35、底徑16.2厘米(圖八,7)。T1⑤∶22,夾砂灰陶。敞口,口沿內(nèi)有凹槽,腹微鼓。飾弦紋??趶?11厘米。
甕 可復(fù)原1件。另有口沿5件。F1 ∶ 3,泥質(zhì)紅陶。圓唇外卷,斂口,腹部弧形下收成小平底。素面。口徑41、高 33.6、底徑12厘米(圖八,4;圖版肆,4)。T1⑤∶24,泥質(zhì)紅陶。斂口,圓唇外卷,素面??趶?16 厘米(圖九,11)。T2⑤∶43.泥質(zhì)紅陶。斂口.腹微鼓,上有六周弦紋(圖九,7)。T1⑤∶23,夾砂紅陶。圓唇外卷,直頸,直腹。頸部飾弦紋,腹部飾斜線紋??趶?48 厘米(圖八,9)。
T2④:28,泥質(zhì)紅陶??谘赝怙椄郊佣鸭y、戳點紋??趶?6.5厘米(圖八,8)。T2⑤:31,夾砂灰陶。侈口,直腹。腹飾弦紋??趶?0厘米(圖八,3)。
小口尖底瓶均不能復(fù)原,泥質(zhì)紅陶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質(zhì)灰陶。T1???26,口沿,形制最為常見。重唇,兩唇之間有明顯的臺階。口以下飾線紋。口徑4.8厘米(圖一O,1)。T1④19,底部。底部尖角呈銳角。飾線紋(圖一〇,8)。
小口平底瓶 T1⑤∶28,口沿。葫蘆形口??谝韵嘛椌€紋。口徑4 厘米(圖一○,2)、 T1③∶ 16,口部殘,腹部微鼓,有兩耳(己殘缺)。飾線紋。殘高 20、底徑9.5 厘米(圖--○,6)。T1⑤∶17,環(huán)形器耳(圖一○,4))
小口器 1件(T2⑤∶ 32)。只存口沿。泥質(zhì)紅陶。下呈喇叭形。素面??趶?.6厘米(圖一0,3)。
器底1件(T1⑤:30)。泥質(zhì)紅陶。平底。素面。底徑10.2厘米(圖一0,5)。
鼎足1件(T2⑤:34)。夾砂紅陶。寬扁足,足上有一凹槽(圖一O,7)。
器蓋1件(TI④:27)。只存蓋鈕部,夾砂灰陶。蘑菇形。鈕上飾一周戳點紋。
刀1件(T2⑤:23)。是由泥質(zhì)紅陶的陶片磨制而成。橢圓形,單刃,上部中間有一菱形孔。它的制法在鉆孔處先磨一個長槽,然后再鉆孔。上有線紋。長8.1、寬4厘米(圖一-一s 7)o
陶餅6件,5件為泥質(zhì)紅陶,1件為泥質(zhì)灰陶。用器物的腹片和底片打制和磨制而成,直徑5.5~9.5厘米。T2⑤:22,是由彩陶片制成,邊緣磨制很整齊,直徑8.4厘米(圖一一*,13)o
環(huán)1件(T2④:10),殘。泥質(zhì)紅陶。外面有一周乳釘。直徑10厘米(圖一一,8)。
(2)石器有斧、鏟、刀、鎊、環(huán)、球及餅等。
斧3件。T3③:1,磨制。梯形。長11.6、寬4~6、厚3.2厘米(圖 ,4)。其余2件形狀相同,殘破。
鏟13件,其中12件形體較大,打制,形狀相同。T1⑤:12,只存上部,長方形板狀,邊緣打制整齊,成刃狀。殘長23、寬20、厚2.7厘米(圖——,3)。T2⑤:21,較小。橢圓形,只打制一面,另一面保留原狀。長12.9、寬10.8、厚2厘米(圖——,10)。
錛2件,磨制,均呈棗核形。T1⑤:9,磨制。長11.1厘米(圖一一,5)。T1⑤:8,長7.5厘米(圖,,6)。
刀2件,均殘,形狀相同。T2⑤:20,磨制:長方形,上方有一孔,穿孔的制法是先在兩面磨岀一個長槽,然后再穿孔,因使用時間較長,刃部已經(jīng)內(nèi)凹。存長4.1、寬3.2、厚0.4厘米(圖——,12)。
球2件。T2@:11,直徑4.5厘米(圖——,11)。
環(huán)2件,均殘,形狀相同。T2④:1,白色大理石磨制。直徑8.5厘米(圖一一,9)。
石餅4件,打制和磨制各2件。
T1⑤:7,打制。直徑6.4、厚1.7厘米(圖一一,1)。T1⑤:6,先打制成圓形,然后再磨制,邊緣留有打制的痕跡。直徑6、厚0.8厘米(圖,2)。
另有2件豬頭骨,保存較好。
(二)第二階段
仰韶文化晚期,時代大體和西王村類型相當。
1.遺跡只發(fā)現(xiàn)2個灰坑。
H2袋狀坑??颖谀ㄓ?厘米厚的草泥土,大部分脫落。坑底平整。坑內(nèi)填土為灰土,土質(zhì)較松??趶?.4、深1.3、底徑1.9米(圖一二)。
H4袋狀坑??由喜勘黄茐?,坑壁及坑底修整得比較整齊,坑底中間有一個橢圓形坑,呈鍋底形。長0.56、寬0.28、深0.22米??觾?nèi)填灰土??趶?.84、深1.25、底徑2.3米(圖一三)。
2.遺物多為陶器,另有石器和鹿角器。
(1)陶器數(shù)量不多,主要是泥質(zhì)灰陶和夾砂灰陶,有少量的泥質(zhì)紅陶。紋飾有籃紋和附加堆紋。主要器形有缽、碗、盆、罐、甕和豆等。
缽1件(H4:1)。泥質(zhì)紅陶。斂口,上腹弧,下腹斜直,平底,器壁較厚。素面??趶剑?.4、底徑7.5、高6厘米(圖一四,3)。
碗2件。H2:2,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直腹,平底。素面??趶?3.1、底徑6.6、高5.2厘米(圖一四,1;圖版巻,2)°H2:3,泥質(zhì)褐陶.敞口,斜直腹,平底較小。素面。口徑13.8、底徑5.7、高5.4厘米(圖一四,2;圖版肆,l)。
盆1件(H2:1)。夾砂灰陶。侈口,斜弧腹,平底。腹飾籃紋匸口徑22.4、底徑12.6、高12厘米(圖一五,2;圖版巻,6)。
罐復(fù)原3件。H4:2,夾砂灰陶。沿外侈,腹微鼓,平底。飾籃紋和附加堆紋??趶?1、高40.2、底徑14.4厘米(圖一五,5;圖版肆,6)°H2:4,泥質(zhì)灰陶,斜沿外侈,腹部微鼓。素面。上部磨光,下部留有制做時刮削的痕跡,腹部有二個雞冠形耳,口徑19.2、底徑10.8、高25.2厘米(圖一五,1;圖版肆,5)。H2:5,小罐:.泥質(zhì)灰陶,侈口,微孤腹,平底。素面。口徑7.1、底徑4.2、高6.7厘米(圖一四,4;圖版冬4)。
甕1件(H2:12),口沿。泥質(zhì)灰陶。斂口。唇上有一周戳點紋,口下有三個喙狀鈕,素面磨光??趶?2厘米(圖一五,6)。
豆2件。H2:13,豆盤。泥質(zhì)灰陶。淺盤,斂口,折腹,素面磨光??趶?2厘米(圖一五,3)。H2:14,豆柄°泥質(zhì)灰陶。細柄豆:素面磨光(圖一四,5)。
小口瓶1件(H4:3"口沿。泥質(zhì)褐陶:單唇(圖一五,4)。
(2) 石器3件:
刀1件(H2:7)。打制,只打一面。平面呈橢圓形,兩邊有刃,兩端有豁口。長11、寬5厘米(圖一六,1)。
石餅1件(H2:9)。磨制。直徑4.3、厚0.6厘米(圖一六,4)
網(wǎng)墜1件(H2:6)。用料璃石制作。
圓柱狀,中間有一孔。長5.6、直徑1.5厘米(圖一六,3)。
(3)鹿角工具2件。
鋤I件(H2:10)。做成“人”字形,-邊鋸齊,另一邊留有尖錐。長33厘米(圖一六,2)。
錐1件(H2:11)。長17.4厘米(圖一六,5)。
(三)第三階段
相當于廟底溝第二期文化。
1.遺跡只有1個灰坑(H1)。在T2的南部,一部分在探方外沒有發(fā)掘。開口在第2層下。圓筒形,口、底徑相同,口、底徑為2.15、深0.25米。
2.遺物只有少量的陶片。
罐均口沿。H1:1,泥質(zhì)灰陶。斜折沿。腹飾繩紋及附加堆紋。口徑31.2厘米(圖一七,1)。H1:2,泥質(zhì)灰陶。侈口,飾繩紋(圖一七,2)。
尖底瓶1件(Ml:01)。口沿。泥質(zhì)灰陶。喇叭形口,飾籃紋(圖一七,3)。
三、結(jié) 語
我們這次只試掘了7()平方米「且大部分沒有發(fā)掘到生土,所以局限性很大,但也有不少收獲。
1.相當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遺存是這次發(fā)掘收獲最多的部分。此階段我們發(fā)掘了一座保存比較好的房子,在它的房門外有用大河卵石鋪設(shè)的道路,這種做法在小趙村一直沿用至今.工具中多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如石鏟、石刀及陶刀等:陶器中線紋陶和彩陶最常見,弦紋陶也較多。彩陶中黑彩寬帶紋仍然存在,但數(shù)量不是很多,且多施于缽的口沿外側(cè)。沒有發(fā)現(xiàn)曲腹器物,它應(yīng)屬廟底溝類型比較早的一個階段。這對廟底溝類型的分期提供了一些新資料。
此階段還發(fā)現(xiàn)了4個小口尖底瓶甕棺葬,都是埋葬嬰幼兒的。它們的形狀基本相同,都屬寬體大型尖底瓶。有兩件口沿雖為重唇,但唇部已近平,其上只有一周很明顯的線條痕。出于比它早的地層(T1第5層)中的重唇小口瓶的口沿重唇則很清楚,有明顯的臺階。從地層上和器形上都說明此階段的甕棺葬比房子晚。
我隊在臨汾、運城兩個盆地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遺址50多處,在垣曲縣境內(nèi)的調(diào)查中,僅在毫清河兩岸及沈西河?xùn)|岸就發(fā)現(xiàn)有廟底溝類型遺存的遺址19處,說明廟底溝類型遺址在晉南是很常見的。
2.此次試掘的仰韶文化晩期階段遺存只有2個灰坑(H2、H4),岀土的器物和西王村中層比較接近,時代也應(yīng)相當于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階段。
附記: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張岱海、鄭文蘭、張惠祥等。本文線圖由胡良仙繪制。
執(zhí)筆者 鄭文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