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窩花臉說北京中軸線:天壇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圜丘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門、祈年殿、皇乾殿等。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壇有垣墻兩重,分為內(nèi)壇、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內(nèi)壇。天壇主要建筑在內(nèi)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墻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cè)為大面積古柏林。內(nèi)壇西墻內(nèi)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墻內(nèi)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huán)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從天壇的南門“昭亨門”開始一路朝北參觀。

圜丘
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并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以九的倍數(shù)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象征“天”數(shù)。


皇穹宇
皇穹宇由環(huán)轉(zhuǎn)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nèi)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nèi)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祈年門、丹陛橋
祈年門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門,明初原物,為廡殿頂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間為門,崇基石欄,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
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谷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祈年殿
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huán)轉(zhuǎn)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支撐上層屋檐,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高19.2米,直徑1.2米;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象征一年的12個月,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jié)氣。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nèi)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皇乾殿
皇乾殿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藍色的琉璃瓦,漢白玉石欄桿的臺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后,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nèi)安放,由鑾儀衛(wèi)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nèi)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從天壇北門“北天門”出。


天壇是北京中軸線14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項目之一。
思窩:花臉
釘個思窩,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