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多說點,但不要一句進一句出

到一家面館吃面,只見進來一個老太,說:老板,我要爆魚面,面少一點好了。老板立刻回答:我店里每一碗面分量是不能少的,一碗就是實實足足的一碗。
我尋思:老板的話雖然不符合《反食品浪費法》,倒也彈硬,做生意蠻講誠信,同時也避開缺斤少兩之嫌。沒料想老板接下來跟了一句:老太,吃不光不要緊,我倒勒泔腳桶把豬玀吃!老太臉上的笑紋立刻消散了。
唉,一句進蠻好,何必來個一句出?后面的那句話老板不能放在肚皮里講嗎?好事好辦不太容易,好話好說難道不簡單?我們說出來的話最好是先從腦子里過一過,老是脫口而出,不計后果,那個后果會記在他自己賬上。試問,那個老太還會來吃面嗎?她愿意和豬玀“同框”嗎?
再講一家店,是賣北方大油餅的。年輕的柳姓女店主賣油餅從來不用秤,一刀下去,三兩就是三兩,半斤就是半斤,特別準(zhǔn)。一個帥哥說:美女你真行,怪不得人稱“柳一刀”。柳店主說:謝謝你,速度快一點可以方便顧客嘛。帥哥蹺起大拇指,現(xiàn)場點贊。
按理說這件事就應(yīng)該過去了,帥哥可以拿了油餅走人了??墒恰傲坏丁焙鋈谎a了一句:誰會把油餅?zāi)没厝ミ^秤啊?我完全是蒙的,看見你這樣的帥哥我就多切點,看見老頭老太我就少切點!
哦,“柳一刀”小姐為何不補充說賣油餅賣久了,分量當(dāng)然有個數(shù)目?偏偏要講“是蒙的”?可見這個一句進一句出的店主是老實囡,或者說是個不老實囡(我的這句話似乎也有點一句進一句出了)。一句進蠻好,一句出往往前功盡棄。難道柳店主唯有這樣才顯出她的率直和天真?
還是講一家店,大飯店。楊先生60大壽,在飯店里5000元擺了一桌宴請親朋好友,飯飽酒足之時,情意已經(jīng)異常濃郁了。此時,服務(wù)員走過來問:先生,還需要為您服務(wù)什么嗎?您盡管吩咐。楊先生笑著搖搖手。
服務(wù)員又問:吃剩的菜要不要打包?楊先生覺得今天包房里幾乎光盤行動,來一盤光一盤,沒什么可打包了,就說:要么幾根肉骨頭打包吧,我?guī)Щ厝ソo小狗吃。服務(wù)員立刻喊了一聲:給狗打包!
哦喲喲,這句話說錯嘛也不算錯,意思是給楊先生的狗打包,可是這里怎么能省略“楊先生的”四個字?說成“給狗打包”?滿面紅光的楊先生頓時氣急敗壞,指著服務(wù)員說不出話。
一句話轉(zhuǎn)折可以叫人哈哈笑,一句話轉(zhuǎn)折也可以叫人雙腳跳,所以,在拐彎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點。上海人講的一句進一句出,是不是有腳高腳低的意思呢?是不是牽涉到語言藝術(shù)?
有個似乎對語言藝術(shù)有研究的小伙子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一段視頻,教朋友如何在關(guān)鍵節(jié)點說話:只要掌握四點,第一,當(dāng)你說“但是”的時候,往往把前面的“功勞”一筆抹殺了,不要講“但是”,用“同時”兩個字比較好;第二,當(dāng)你說“你應(yīng)該”的時候,不妨換三個字“我需要”;第三,當(dāng)你想對老板說“我不會”時,不妨換一種說法,叫作“我可以學(xué)”;第四,你以前可能對人說過“你理解嗎”、“你懂嗎”,今后要講“我說清楚了嗎”……
我用小伙子的教誨試驗了一下:我店里每一碗面分量是不能少的,一碗就是實實足足一碗。老太,吃不光不要緊,同時我倒勒泔腳桶把豬玀吃……好像也不對,好像這一句也是出了的。(童孟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