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妖僧,朱棣的好幫手,明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官!
古代的皇帝被稱為天子,所以他們對天地自然的事物都很崇拜。因此也都或多或少有著各種信仰。他們身邊也常常伴有修身講道的奇人異士。這些人一方面為皇帝的講解佛法典籍,修養(yǎng)身心。一方面也能夠為皇帝出謀劃策處理一些國家政事。
比如說宋朝的皇帝大多數(shù)都比較信奉道家思想,所以道教在當時較為流行,也有許多道長在皇帝周圍進行講道。而在宋之前的唐朝則是對佛教比較注重,就連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都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也常與佛家高僧探討佛法。

明王朝更是與佛家有著不解之緣。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曾經(jīng)因為家境貧寒到寺廟里做過僧人。后來的明成祖朱棣更是得到了僧人的指點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奪得了皇位。這位指點朱棣的僧人被后人稱為“妖僧”,但卻成為明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官,他究竟是何人呢?
一、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明朝皇帝中除了太祖以外最能征善戰(zhàn)的君主。朱棣從小就與自己的七個兄弟們被父親朱元璋送去參加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在訓練場上的表現(xiàn)十分的優(yōu)異,小小年紀就表現(xiàn)出來出色的軍事才能。

因為朱元璋小的時候沒有上過什么學,吃了不少沒文化的虧,所以他又比較注重孩子的文學教育。朱棣與兄弟們很早就接受了十分正統(tǒng)的大儒學家的教導。后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有單獨在宮廷中設立了大本堂,讓天下的名師為自己的兒子們進行教導。
朱棣在如此文武雙修的教育下進步的也是十分的快。成年后的朱棣被朱元璋分封到了北平做燕王,朱棣憑借自己的才能將自己的領地管理的很好,百姓們安居樂意,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也比較快。

朱棣不但很好的治理著自己的領地,他還用自己的謀略幫助父親多次降服了北元殘余的部隊,為明朝邊境的安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棣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有帝王風范,但封建王朝的世襲制是將皇位優(yōu)先傳給長子,所以能征善戰(zhàn)的朱棣也只能做一方的藩王。
但當時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就讓朱棣等人又燃起了繼承皇位的希望。朱元璋為了杜絕諸位藩王對皇位的覬覦,竟然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這反倒是引起了諸位藩王們的不滿,但奈何這是皇帝的想法,沒人敢對此產(chǎn)生異議。

雖然表滿上藩王們沒有什么動作,可都暗地里較勁。后來隨著朱棣前面的幾位哥哥相繼離世,朱棣成為了皇子中最為年長的人。朱元璋離世后,羽翼豐滿的朱棣徹底安耐不住心中對皇位的渴望,但又礙于祖制不好奪權,這個時候他身邊的一位謀士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 謀士姚廣孝
姚廣孝出生在長洲的一個世代行醫(yī)的家族里。姚廣孝從小家人就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族行醫(yī)的衣缽。但是姚廣孝志向并不在讀好書做好醫(yī)生,他對那些備受簇擁的權貴之人十分羨慕。所以他從小就希望自己成為像他們一樣的受到人們追捧的人。

可是姚廣孝的家族里并沒有人在朝中為官,想要通過仕途讓人追捧是十分困難的。當年幼的他看到有高僧從民間路過,也被人們追隨熱捧,他就想如果自己也能作為一個的德高望重的僧人也會受到同樣的待遇。于是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號道衍。
出家后的姚廣孝,師從席應真學習陰陽數(shù)術,并小有成就。恰逢明朝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朱元璋也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君主。所以他為自己的兒子選擇輔佐之人的時候都會以僧人為主。就這樣道衍憑借自己的才能,順利的成為了朱棣門下的謀士。

三、 道衍與朱棣
姚廣孝道衍在成為朱棣的門客之后還舉薦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作為他的謀士,這樣一來朱棣的智囊團算是組建完成。在建文帝登基后便急于削弱他的叔父們的藩王權利,道衍看到各藩王紛紛被治罪,便鼓動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當時的朱棣還擔心自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對于起兵之事猶豫不決。道衍耐心勸導,最終讓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造反。在造反途中道衍又連連獻計讓朱棣成功的攻下都城南京,成為明朝的第三位君王。

登基后的朱棣并沒有忘記這個為自己效力的謀士,賜予他僧錄司左善世的職位。甚至朱棣還多次要求姚廣孝蓄發(fā)還俗并給予高官厚祿。并且每次與姚廣孝交談的時候,都尊稱他為少師。可見朱棣是多么的尊敬這位足智多謀的僧人。
姚廣孝是個聰明人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擔心自己還俗后會因為功高蓋主而被人詬病,最終惹來殺身之禍。所以他謝絕了朱棣的美女、高官的賞賜,選擇做一名真正的修行者,可以安心的獲得百姓的追捧與愛戴。

雖然姚廣孝只是一個出家人,但是他仍然在朱棣需要他的時候做出相應的貢獻。特別是他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為明朝的歷史文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姚廣孝還是今日北京城布局規(guī)劃的設計師,也是明朝初期佛教文化傳播的主要使者。姚廣慶在明成祖執(zhí)政時期,可謂是盡職盡責,為明朝的文化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為什么會被說后人冠以“妖僧”的稱號呢?因為生而為人孰能無私?當時明朝初期佛教備受排擠,于是姚廣孝在編排《道余錄》的時候就用佛家學說的立場反駁了儒家的一些思想理論,從而得罪了許多儒家學者。
而后世統(tǒng)治者多以儒家學說為信仰,所以也就讓姚廣孝落下了“妖僧”的惡稱。但這并不影響明成祖對姚廣孝的愛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后來受到他輔佐的朱高熾即位后,為他追封謚號并配享太廟名單。可見姚廣孝在明朝的地位有多高。

四、 總結
姚廣孝從小對自己的人生追求十分明確。別的千里馬都是等著伯樂來相認,而姚廣孝這批千里馬卻能夠主動識別出伯樂。并且伴隨著自己的伯樂一路走向輝煌。
姚廣孝之所以能夠在明朝獲得如此的殊榮,離不開他的足智多謀,更離不開明成祖對他的信任有加。只有君臣之間坦誠相見,互相信任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王朝。姚廣孝憑借僧人的身份獨享明朝太廟的位置,也是拜明朝皇帝的恩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