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實踐,我的第一份打工。
國學實踐,我的第一份打工。
? ? ? ? 我的第一份打工,是大約在16-17歲的暑假。放假前,學校并沒有安排紙上的作業(yè)。只是建議我們暑假要去打工。那時候網路,剛開始出現(xiàn),除了家庭用戶之外。街上也會設立網咖來提供服務。內地稱網吧。隨著人們在網咖里面,上網的時間越來越久,也就會出現(xiàn)餐飲的需求。
當時街道上的網咖,主打的都是電腦設備,或是電腦材料。店主大多還沒關注餐飲的服務。在那個時候,我有觀察到,某個地方的某種咖啡飲料,是比其他地方來得便宜三成。而且該品牌的很知名。就花了大約5000塊(臺幣)買咖啡,然后去找網咖的店老板,只要里面沒有飲品的,就跟他推薦,可以幫你送來,貨真價實,就賺些勞務費。店家也大約父叔輩年紀的人,應該也是有鼓勵的味道在其中。就賺了,一點零用錢。
成本的計算。每一個罐裝飲料單品大約是9塊錢,那我給網吧店家大約12塊。店家跟消費者收的大概是20塊,或者是25塊。主要就是提供一種服務。便利他們的消費者。
當時大約也只做了,三/四家店,也就那三個月左右,開學后再撐一下。另外,店家與店家之間,也不會開得太近。所以,勞務與市場接觸的實踐,才是整個活動,更具教育意義的部份。
? ?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單單就經典中。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力行近乎仁。庶之、富之、教之。三句的充分體驗,不是紙上讀一讀?就有意義的。
也因為 ,文教要結合特色,才會在地方深根。若是,一個地方就大產稻米,文教上卻大講牛排烹煮?那不僅民眾不親,生產不利,文教內容也會被鄙棄,不是嗎?
就如同,一些太離題的詩酒茶香花?在民生不安,瘟疫威脅的時候,看來是特別的刺眼!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這種錯誤,以前就有的。
? ? 自古的習俗。端午劃龍舟就有防洪泛的用意。臘月施粥,也就有儲糧,防饑荒,愛民親民護民要素在其中。這才是重要的價值。包括祭典上,各種時蔬水果,那也才是真正有益健康。
上個月,在明朝帝王,拜家廟祭祖的文書紀錄當中,看到一份菜譜。那份品譜,是全年的,每月都有。幾乎都是選用時蔬,當然也有一定的要求。祭典的東西,是貢獻給上天跟祖宗的貢品,一定是最嚴格的品質,卻也是常見、合時的內容。也是長壽的秘訣。
習俗不只是習俗,祭典不只是祭典。教育更不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