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歸因風格,這是不快樂的人常用的悲觀思維
人為什么會絕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消極歸因風格”,這是不快樂的人常用的悲觀思維模式,總是習慣把事情想得很糟。越想越情緒低落,心中眼中只被這件事填滿。直到天和地都變灰了,才開始絕望為什么只有自己一個人被困在這個只有灰調的世界。
科學家研究了近20年間有關自殺意念和行為的腦成像研究文獻,涵蓋了131項研究,涉及12000人。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的兩個網(wǎng)絡區(qū)域可能發(fā)生增加自殺風險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變化。
第一個涉及朝向大腦前部的區(qū)域,稱為內側和外側腹側前額葉皮層,以及它們與涉及情感的其他大腦區(qū)域的連接。這種網(wǎng)絡的變化可能導致過多的消極思想和調節(jié)情緒的困難,從而激發(fā)自殺思想。
第二個網(wǎng)絡涉及稱為前額葉背皮質和額下回路系統(tǒng)的區(qū)域。該網(wǎng)絡的變更可能會影響自殺企圖,部分原因是其在決策、生成問題的替代解決方案以及控制行為方面的作用。
研究人員建議,如果兩個網(wǎng)絡在結構、功能或生化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則可能導致個人對未來持消極看法,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這可能會導致自殺風險更高。
他們宅在家里;飲食不規(guī)律,或暴食,或絕食;晝夜顛倒,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情緒低落,自我貶抑,對很多事失去興趣;喜歡泡在網(wǎng)上;很少和朋友聯(lián)絡;習慣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對生活看不到意義,也看不清未來。
他們的親友很著急,但卻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幫他們。因為他們的困境在別人看來,完全是他們自己的有意為之---明明只需要一點點意志力,事情就可能完全改觀。他們?yōu)槭裁磳幙纤诶?,也不愿意起身打掃房間?他們說需要幫助,但為什么不論別人的勸慰多么苦口婆心,辭情懇切,似乎都不能撼動他們分毫。
對于那些關切或指責,他們常常保持沉默。如果能夠推心置腹,他們會說,他已經(jīng)感覺不堪重負了,對這種狀態(tài),他真的無能為力,也許只有某種強大的外力才能指引他逃離困境。 這些說辭,可能讓人很惱怒。為什么他們自己不能振作一點,而要放任情緒控制他們的生活,或者把期待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
他們是想振作起來。你不知道他們的愿望有多強烈,強烈到有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幾乎要‘五內俱焚’??墒撬麄冋娴淖霾坏?。他們好像被卡住了,無法拿出足夠的力量做任何事。就像中國神話里的捆仙索,一旦縛住,手腳俱在,意識清醒,但卻不能動彈,也無法掙脫。
如果對他們說:出去散散心吧,一切會好的。多做運動,曬曬太陽,堅持住,加油!……他們的回應常常是沉默以對,或者笑笑不再說什么。他們明白你說的都對,只是,越是向他們的意愿呼吁,他們就越是感到,單純有意愿還是做不成什么。奇怪么?這其實是抑郁癥的一個重要特征:不能為所欲為。
他們病了。
有些人把絕望跟「懦弱」,「逃避」,「意志力不足」等人格特質畫上等號,這是非常不恰當?shù)摹2坏菍κ芸嗾叩奈勖?,更可能將他們推向絕路。求生是人的本能,求死者的大腦或心理功能多半有異常。人的情緒是因為大腦和其他器官分泌各種神經(jīng)傳導物質而產(chǎn)生,當負面情緒不斷冒出來時,代表大腦和其他精神系統(tǒng)出了問題,沒辦法正常運作。
即使沒有精神疾病,許多負面經(jīng)驗也會造成身體與心理功能失調,從而產(chǎn)生長期的厭世想法。例如遭受家暴的兒童,大腦的恐懼中樞過度活化,壓力荷爾蒙長期居高不下,加上缺乏安全感與生存意義,許多人從青少年開始絕望甚至想自殺的念頭便揮之不去?,F(xiàn)今的腦科學研究一致指出,體質因素與生命經(jīng)驗的交互作用,造成大腦功能失調,是多數(shù)心理問題的成因。面對絕望和輕生的意念,我們需要的不是逃避、隱匿或責備,而是面對、理解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