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牙雕紋飾以帝王偏愛和文人愛好的圖案為主
象牙分非洲象牙與亞洲象牙,非洲的公母象都生牙,牙多呈淡黃色,質(zhì)地細密,光澤好,硬度高,但易產(chǎn)生裂紋。
亞洲的母象不生牙。亞洲象牙的顏色比較白,時間久了也會泛黃,光澤亦較差,牙質(zhì)的硬度低于非洲牙。

象牙雕刻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當(dāng)時骨、角、牙器的雕刻制作已很普遍,有的器物并刻有精細的紋飾。
到了明代象牙雕刻已出現(xiàn)新的風(fēng)格,其與竹、木雕一樣成為了文人雅士書房幾案不可缺少的陳設(shè)和物。明代象牙雕刻分宮廷作和民間作兩類。

宮廷制作者精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繪畫筆意,明早期牙雕制品以龍紋、荷蓮紋、蟠螭紋等紋飾居多,至中晚期則以梅、蘭、竹、菊及松石人物圖案紋飾居多,古樸典雅。圓雕佛像是明代早中期流行的重要題材。

清代的象牙雕為我國牙雕的鼎盛時期,其承襲明代風(fēng)格,在宮中專設(shè)牙雕作坊,有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作品種類繁多,小到扇骨、香薰、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其江南牙雕工藝與竹、木雕工藝如出一轍,如傳世品牙雕山水人物方筆筒、牙雕羅漢渡海圖臂擱、牙雕松鼠葡萄筆洗、牙雕漁樂圖筒等。

清代牙雕紋飾以帝王偏愛和文人愛好的圖案為主。如雍正偏愛夔龍紋;一般文人喜愛如漁樵、漁樂、賢士、山水、花鳥、草蟲、梳妝盒為有名;其功力深邃,別出心裁。北京的牙匠多以古裝仕女、山水、人物及花鳥為題材,器型如筆筒、小插屏、臂擱等傳統(tǒng)作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