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偽裝成“好人”
在維系好人的形象中,他有一系列的套路與方法,下面列舉一些他偽裝成“好人”常用的辦法:
?
1、隱藏自己
??? 他不想讓別人了解他太多,畢竟言多必失。因此說話和做事的時候,他總是喜歡遮遮掩掩,不能痛快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需要,流露自己的情感。如果說錯話了,做錯事,他整個人就會很焦慮,就連發(fā)朋友圈,也要斟酌再三,不能隨性而為。
??? 在生活中他也非常在乎“個人隱私”,雖然他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也沒有狗仔隊天天盯著他,不過他卻習慣性地按照明星的保密級別來維系隱私。比如,一些人來做治療的時候不敢用真名字,網(wǎng)絡治療的時候也不敢開攝像頭,因為他不想我把他的“丑陋”和他這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
??? 他整天好像是“潛伏”一般,夾著尾巴做人。畢竟,只有讓別人了解的越少,他才越安全。一位女性患者在咨詢中總是吞吞吐吐,但給我寫的信卻洋洋灑灑,當問道為何見面不痛快點說,總是磨磨唧唧的時候,她在信中寫道:“我應該讓你多了解我,而我卻怕你多了解我,我害怕被嘲笑,被排斥,被否定,被批評”。因此,我們一直在玩小偷和警察的游戲。
??? 不僅在治療中,在生活中,患者也不愿談及自己的心事,不愿別人發(fā)現(xiàn)面具背后的他,他的理由是,就算別人知道也幫不上什么忙。但實際上是他不敢讓別人了解真實的他。但這種選擇的結(jié)果卻是,他往往獨自承受一切,沒有一個可以宣泄的出口。記得一位女性患者把自己患病的事實竟然隱瞞了老公20年,如此親密的人都不了解真實的她,可想而知她把自己隱藏的有多深,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了解她。

2、關于付出
?? 付出與獲得往往是一種平衡狀態(tài),但有的人卻人品極好,只是一味地付出——他會遺忘別人對他的不好,就和東郭先生一樣“善良”。比如,他明知有的錢借出去是有去無回,他還是抹不開面子;就算一些人并沒有把他放在心上,他依然是能幫就幫;就算有些人并沒有為他付出過什么,但他卻總是惦記著為別人做點什么,而完全不計回報。如果別人生病他沒有看望,如果別人需要幫忙他沒有提供幫助,他就好像對對方的痛苦負有責任似的,他總會想辦法來彌補。
?? “能幫就幫”成了他生活中一種自覺的慣性,有時他都難以覺察,還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只有當他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回報,讓他心寒的時候,他才會覺察自己的習慣性付出是否是一種病態(tài)。一位女老師談到,院長要寫書,就要把每個章節(jié)分給各個相關專業(yè)的老師,而因為她不懂得拒絕,所以總是會答應,并且寫的比誰都認真。當主任繼續(xù)給她額外的章節(jié)的時候,她也總是不會拒絕。不過她把太多的時間用在了“助人為樂”,反倒沒有時間做科研,影響了她評職稱。并且在評職稱的時候,那些她幫過的領導們,也沒有因為她之前的付出而投她一票,所以她內(nèi)心很是不爽。但這一切也不能怪別人,怪只能怪她自己,為何如此熱心腸?
?? ?當一部分來訪者得知我遇到某方面的困難而想幫助我的時候,我總是很警覺,這也會成為我們治療中的一部分。畢竟,我已經(jīng)得到了我該得的(診療費),如果再讓他幫忙,就是在占他的便宜。是否他又用他慣常的與人處事的方式來與我相處?如果是這樣,我需要讓他意識到這一點,而不是利用他這一點。
3、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 既然付出了那么多,讓別人幫幫忙也是應該的吧。但這一點他也與常人不同,他難以張口向別人尋求幫助。一位患者這樣評價自己:“我自己沒有界限,所以是空氣,是透明的。只要我不對別人造成麻煩怎么樣都可以,我的底線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比如,我做微商的時候,不好意思原價賣,不好意思讓人家?guī)臀曳窒?,不好意思要人家的買家秀,但這還怎么做?”
??? “寧愿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成了他的人生觀,這同樣不是高尚,而是恐懼,他害怕自己招人討厭。對于一個內(nèi)心弱小的人來說,任何別人的討厭都會讓他難以承受。
? 4、討好別人
??? 沒有自我的人最容易討好別人,也會變得很可愛,因此一些患者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好像是韓劇里面的主角,或書本里面的理想化的人,因為他總是那么彬彬有禮,也總是那么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他總是會體會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所以他是那么好,好得讓我錯以為他就是“完人”。但了解的越多越發(fā)覺這一切不過是試圖取悅他人的手段,這其中沒有情感,只是一種對自我的逼迫,這就好像變色龍的保護色。
?? 他就好像是一個精神乞丐,從別人的接納與贊美中找尋自己。因此,他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擔心會招致報復,他也總是以美德來約束自我,用素質(zhì)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但這只是說明他缺乏活出自己的勇氣的罷了。
5、和諧的人際
??? 一位患者在日記中寫道:“我為什么總是在意那些不喜歡我的人,而對那些喜歡我的人反倒視而不見?”我提醒他這是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畢竟忽視了愛自己的人,而過分關注那些不在意我們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tài)。
?? ?另一位男性患者寫道:“我在單位里基本上沒有和別人發(fā)生過爭吵,因為我與所有的同事相處都小心翼翼,不管是說話還是處事,能讓就讓,能躲就躲,盡量不得罪任何同事。但一次因為工作關系和一個單位里不好相處的人打了一架,但是當晚回去我心里就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情,總在心中不停地猜測這位同事對我是否還有成見,每次與他說話、接觸就感覺特謹慎、敏感、緊張,怕說錯話得罪他,為了驗證自己的一些敏感想法,我有時故意與他打招呼,聊天。而每聽到他的聲音,自己都感到很緊張不舒服,注意力一下子就從手中的事轉(zhuǎn)移到他身上,上班時余光、注意力不由自主地會轉(zhuǎn)向他……”
??? 如此在乎一個不喜歡他的人,說明他貪婪地想要被所有人歡迎。他的人際不是真正的和諧,只不過是被和諧。被人肯定成了他價值的來源,所以有不喜歡他的人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 “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好人”一直都沒有真實地活過,他總是在委曲求全!“壞人”起碼不用維系一個面具,可以很率真。

6.不敢超過別人
??? 當一個人的生活重心在別人,而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就會非常在意別人的感受,比如,我考了一個好成績,我的同坐不會不高興吧;我升職加薪了,同事不會有意見吧;領導表揚我了,別人不會嫉妒吧,凡此種種。因此,在生活中他就會刻意地壓低自己以體諒別人,比如,就算他家里很有錢,也不讓別人知道,因為擔心別人會心里不舒服;工作中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馬上要超過別人,也會突然放松,他通過不超過別人來保護自己,獲取安全感。
??? 一位患者寫道:“工作中我遇到了一點小問題,部門經(jīng)理讓我主筆攜同事寫一些東西,雖然我的經(jīng)驗比她多點,但我總害怕傷到她,似乎不想讓人家感覺難道我不如她?其實人家也沒那么想,她有時候會說:你不在我怕我搞不定。可是我總是擔心人家會那么想?!?/span>
??? 他太弱小了,就好像叢林法則一般,如果不能戰(zhàn)勝別人,那么就要臣服于別人,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去。
7、懂事與規(guī)矩
?? 一個沒有自我,沒有主見,沒有安全感的人靠什么而活呢?答案就是,規(guī)矩。
?? 如此的規(guī)矩就如同一套嚴苛的法條,在生活中他首先考慮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干什么,而是我應該怎么做,我做什么才是對的,怎樣做才能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才能讓別人滿意。就好像清宮里面的小丫頭一般,他必須規(guī)規(guī)矩矩才能在其中生存。
?? 太過在乎對與錯,好或壞就會讓一個人變得僵化,不能自由表達自我與情感,也會讓他恐慌,因為他不能確保自己所說的,所做的是正確的。一位女性患者經(jīng)常換工作,因為在一個公司時間長了,她就變得越來越緊張。當探究她緊張來源的時候,她談到她總是在各種環(huán)境之中在尋找“規(guī)則”——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她只有活在這套規(guī)則當中,才不會犯錯誤,不會被別人否定,不會那么恐懼。
8、依賴與模仿
??? 在一些陌生的場合或他不熟悉,不知道“規(guī)矩”的環(huán)境,他就會變得依賴他人,模仿他人。當然,從眾心理是一種大眾心理現(xiàn)象,但他的表現(xiàn)會更極端,一旦他不知道在某種場合怎么做是對的時候,就會變得異乎尋常地焦慮。
??? 一位患者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有時我會模仿別人,例如,我不想工作的時候,那我就要看看旁邊同事在干嘛,感覺別人玩,我才可以玩。還有就是,一天早上起來看著外面挺冷的,我穿多了點,路上我老在觀察人家都穿啥,我是不是穿的挺奇怪的。就連小時候?qū)懽治叶际窃谀7聞e人,因此現(xiàn)在我都分不清寫的是自己的字,還是別人的”
??? 但依賴模仿的后果就是他更加沒有自我,好像是一個機器——沒有指令,他不知道該如何行動。
??? 她接著寫道:
? “聚會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去敬酒;
??? 群里也不說話,不知道說什么,幾乎從來不在群里發(fā)言;
??? 同事一起走在路上都不知道該說什么話題,不知道該說些啥不至于冷場;
??? 不知道該不該打招呼;
??? 我知道自己是一條生命,但這條生命一點也不鮮活?!?/span>
?
9、純潔與正派
??? 只要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品格就會被他發(fā)揚到極致,這樣就不會給別人嫌棄他留下把柄;而一些不正派的事情,他也會極力隱藏,因為他不想破壞他“好人”的形象。他是一個嚴于律己的人,在他的身上看到的似乎永遠是“真善美”,而他的行為也一直都符合中華傳統(tǒng)美德。
??? 一位女性患者,她在學生時代就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人,后來還考上了重點大學。但在大學卻出現(xiàn)了問題,因為有很多事情讓她糾結(jié),比如,在公交車上她沒有讓座,她會責怪自己;不小心踩到花花草草,她會認為自己沒有公德;假期的時候沒有用全部的時間來學習,她會批評自己墮落;撿了一百元錢沒有交給警察叔叔,她也會因此自責好久;一次花了幾百元給自己買了一件漂亮衣服,她又開始內(nèi)疚自己浪費了父母的錢……后來她讀了研究生,之后也談了戀愛,不過這卻成了她日后的心結(jié)——因為她談過戀愛,所以她已經(jīng)不純潔了……
??? 她不僅不能“自私”,還不能貪便宜,占便宜,就算她在餐館撿了五毛錢都要交給老板,不能自己拿走,雖然她認為這是人品問題,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應該”——我應該是一個好人。她害怕自己不如自己所認為的那般完美,也擔心別人會反感自己。

?
10、閑不下來
因為自我價值的缺失,所以他必須尋找“突破口”——那些可以讓他成功,有價值的地方。所以他總是閑不下來,總是試圖在學歷、證書、工作各個方面有所長進,當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不是所有的期望都能變成現(xiàn)實,此時,他成了一個“枯木”,急需“滿血復活”——急需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目標。
一位患者寫道:“為什么總是閑不住,也許可以通過事情,把我支撐起來,感覺自己是一個枯木,就剩那么一個小小的春芽,如果那點牙都沒了,呵呵呵,就不好活了,你覺得我可憐么?我覺得我好可憐,跟賣火柴的小女孩比也差不了哪去?!?/span>
?
物質(zhì)上的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匱乏。很多孩子從小就是一個乖乖男、乖乖女,畢竟,他必須在別人身上找“愛”,一開始是父母,接下來是身邊所有人的愛與肯定。通過取悅他人維系了自尊,雖然這依然不是真正的自信,但卻是一種自信的替代物。
??? 他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他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小心,敏感,生怕自己做錯了什么或說錯了什么會傷害到別人,并且也會無時無刻不敏感著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表面看起來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但他已經(jīng)成為“別人”的囚徒。
??? 所以,一個人“好”的程度,和他病的深度成正比。
??? 他有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虛假,也會意識到自己的偽善,也會發(fā)覺自己已經(jīng)活在一種老好人的禁錮當中,但他依然不敢擺脫如此的枷鎖——因為別人的肯定乃是他人生的支柱!
???? 記得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來做治療,原因是她的胳膊不小心跌斷了,所以她就不能繼續(xù)照顧90多歲的婆婆了,她覺得自己很沒用,因此抑郁。后來發(fā)現(xiàn)她的一生就是“助人為樂”的一生——工作中她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被領導認可的好同事;在家庭中是一個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在友誼中是一個只會付出不知索取的好朋友……我開玩笑道:如果有一天你死了,那么墓志銘上只會有四個字——“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