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上海卷)(談被需要的心態(tài))

談被需要的心態(tài)
? ? ?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智伯刺襄子,相如斗強秦。史書里的一卷卷傳記,后人的一聲聲傳說,其中無不透露出豪杰英烈們那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所謂自我價值,不局限于自己的需求,而是我們被什么需求,這是我們生存的動力,這是我們奮斗的源泉,正是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貫穿千年的忠孝,聯(lián)通古今。
? ? ? ? ?但是,“被需要”卻不是簡單的三個字,它自有它的奧秘。
? ? ? ? ?我們會向他人提出需求,是因為我們需要自己沒有的東西,這正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一樣,有自我的主見。但是這種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心態(tài),卻是極似先生提出的“送去”主義,這種“送去”卻又是靜靜待在原地的,就像滄海遺珠一樣,等待著有朝一日被掛在櫥窗里,當下卻只在淤泥里做著黃粱美夢。這樣一來,所謂的“被需要”,就被下意識的理解為了等待“需要”,這種理解自是無礙,但是卻相當愚蠢?!氨恍枰?,和“需要”一樣,指的是他人認可了你的價值才選擇接受你,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并非等待著那只撞死的兔子。
? ? ? ? “被需要”的前提,是你擁有“被需要”的價值。
? ? ? ? ?“被需要”心態(tài)人人有之,例如父母希望被自己的孩子需要,愛人希望著被彼此需要著,似乎這種心態(tài)就是希望被他人需要,而不顧一切?的確,這種心態(tài)確實沒問題,至少在這個脆弱的名為“需要”的細絲斷裂之前,是可以保持一切正常。但是當這條線斷去之時,當渴望被需要的人不再被需要之時,他們的心態(tài)會失衡,懷疑自己,懷疑線另一段的他--那所謂的背信棄義的人,最后迷茫失措,他們沒有為自己而活,他們僅僅為了滿足需要者的需要而奮斗著,當他們無事可干時,便也陷入了等待的漩渦,希望那個走遠的他會再一次依偎在自己的懷中,就這樣一直等下去,直到被時間遺忘。但是所謂的“被需要”的心態(tài)也不能這樣,人是為了自己而活的,而不是他人的使用工具,否則就談不上是“被需要”,只是牽線傀儡。
? ? ? ? “被需要”的前提,是為了自己而活,這樣“被需要”所帶來的價值才得以體現(xiàn)。
? ? ? ? ? 人是有思想的蘆葦,這個論據(jù)本來是揭示人類弱小的本質,但是帕斯卡爾的比喻卻可以品味出別的味道:蘆葦是為了自己而扎根于淤泥的,或許蘆葦終會在灶臺里成灰,但是它在成灰的一剎溫暖了整個灶膛,那是為自己而活的他在“被需要”時欣喜的一笑。因為思想,人比蘆葦有價值,因為思想,我們的“被需要”的結果縱使也是成灰,我們點燃的火,卻可以溫暖這個世界。
? ? ? ?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但是花可不只是開給他人看的,那是你為自己而活的象征,你在他人贊美中略帶欣喜的搖曳,是你“被需要”時高興的證明,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縱花凋,也會在世間留下清香,供千人賞,萬人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