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縣廣濟寺文物保護與管理
五臺縣廣濟寺文物保護與管理
劉艷
《文史月刊》 2009年
廣濟寺坐落在山西五臺縣城東米市街北側,俗稱西寺,占地883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88年)。1965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雖然經(jīng)過歷史的洗刷,仍以原有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于世。無論是建筑結構,還是塑像技法,都有其獨特的文物價值。
清乾隆《五臺縣志》記載:“廣濟寺,在縣治西(原五臺縣城西門內),元至正年間建,已就傾圮,乾隆四十三年知縣王乘韜重茸?!鼻∷氖哪曛匦迯V濟寺碑記又說:“廣濟寺建于元代,土人呼為西寺,次其偏于縣西門內也。寺制極巍峨,棟宇插云,斗棋煥日……"。寺廟雄偉壯觀,布局合理,為典型的元代建筑。
大雄寶殿為廣濟寺正殿,位于寺內軸線北端,面寬5間,進深3間,單檐懸山式,斗棋用材為15厘米,單材21厘米,足材30厘米。柱頭作覆盆式卷剎,側腳升起明顯。殿內用減柱造法,前槽不設柱,次梢間用大內額承托平梁,后槽僅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整體建筑古樸典雅,為我國元代木結構建筑的獨特范例。1978年,日本古建筑專家蒲良一來廣濟寺考察,對元代大殿減柱結構大為贊賞,連稱"大膽,奇特!"
殿內塑像共有32尊,保存完好,正中佛壇上塑像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普賢二菩薩,此一佛二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壇下為金剛護法,背為三大士。兩側山墻下砌長形磚臺,分塑十八羅漢,整個塑像姿容豐滿,儀態(tài)端莊,神韻飄逸,慈善安詳,形象生動,神態(tài)各異,堪稱元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大殿前檐明、次間柱頭(吞口)塑有龍頭和獨角獸,梢間檐墻東西兩端上塑有走投無路人像承壓在檐下,這種把佛教、道教的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做法,是廣濟寺大雄寶殿的又一特色。在廣濟寺大雄寶殿前,月臺右側還立有大理石八角經(jīng)幢一座,經(jīng)幢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須彌座,面雕石獅,幢身八面雕有佛像,刀法簡潔古樸。經(jīng)幢上銘文已漫濾不清,“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幾個字還清晰可見,書法近似唐體,遒勁有力??上Ыù睍r間難以考查,從形體和雕飾上看,可能屬于唐代遺物。
五臺縣廣濟寺在漫長的歲月里,飽經(jīng)風霜,自然損壞或人為因素的破壞十分嚴重,一度處于殘破敗落、一片荒涼的境地。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日子里,廣濟寺也處在危難之中。省文物工作委員會領導得知廣濟寺面臨滅頂之災時,專程趕到五臺縣城,排除一切阻力加以制止,大雄寶殿才得以幸存下來。
1965年廣濟寺大雄寶殿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于1984年成立五臺縣博物館。館址就設在廣濟寺大雄寶殿前院,從此廣濟寺也就有了正式的管理機構。當年大雄寶殿西山墻倒塌,省文物局撥款3萬元對其進行了維修。1987年大殿西圍墻大面積倒塌,省里再次撥款搶修。1989年,大殿后墻塌方,省市領導親臨現(xiàn)場察看并撥款進行了維修。1993年,省文物局撥???萬元委托忻州市文物管理處對大殿進行了勘察設計。2001年,5月23日,大雄寶殿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省文物局領導再次親臨廣濟寺考察。并委托省古建研究所對廣濟寺大殿進行了實地勘察。制定了《五臺縣廣濟寺大雄寶殿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并對大雄寶殿進行落架大修。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文物保護“五納入”精神。五臺縣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把文物保護經(jīng)費納入了財政預算。每年撥給廣濟寺文物保護費2萬元,并逐年增加.所撥經(jīng)費用于大殿的維修,消防安全設施的購置和日常工作的開支,已累計投資近20萬元。對大雄寶殿內一二級品文物,全部入了保險柜,三級品全部落架。在省、市、縣領導的重視下,文物庫房實現(xiàn)了"三鐵一器”的保險措施,即鐵門、鐵窗、鐵皮柜和報警器。與此同時,館內建立了嚴格的晝夜值班制度。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從無間斷,較好地保護了文物。
在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方面,對在縣城廣濟寺周圍進行基本建設項目的單位,嚴格實行報批手續(xù),必須經(jīng)過文物行政部門的審批。在廣濟寺保護范圍內嚴禁新建任何建筑物,在建設控制地帶嚴格控制建筑物高度,以保持景觀的協(xié)調。對已經(jīng)違法的建筑,縣政府召集城建、公安、環(huán)保、文物等有關單位,責令強行拆除,為保護廣濟寺安全奠定了基礎。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文物價值不斷提高,一些不法分子受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鋌而走險,打上了文物的主意,盜竊文物案件明顯增多,根據(jù)廣濟寺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縣里成立了廣濟寺文物安全保護領導組,將文物保護工作列人議事日程。領導組組長由縣委副書記擔任,副組長由副縣長、文化局長擔任,成員由公安、工商、城建等有關單位領導,辦公室設在博物館。同時組建了廣濟寺文物安全保護聯(lián)防隊,吸收了廣濟寺四鄰單位30名職工為隊員,每年進行一至兩次培訓學習,使聯(lián)防隊員做到了“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并與廣濟寺四鄰單位領導簽訂了“廣濟寺安全保護責任書”。在古建筑消防方面,積極爭取資金,購買消防器材干粉滅火機10個,防火器械10件。在醒目位置張貼防火標志和防火知識傳單,做到有備無患,消除各種火險隱患。通過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立了廣濟寺消防安全檔案,將每次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記錄在案,以便借鑒和整改。對重點要害部位進行了劃片分工,落實了崗位,明確了責任。并將各項制度和職責懸掛在墻上,便于認真執(zhí)行,有效保護廣濟寺安全。
廣濟寺座落在縣城中心的繁華鬧市,是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宜傳窗口,既要讓廣大游客參觀欣賞,又要防止損壞文物,因此必須抓好宜傳教育工作。從不同角度廣開宣傳門路,使文物保護工作社會化。在日常接待工作中,堅持不論身份高低、不限時間長短,都要耐心介紹文物的價值,宜傳文物法規(guī),解答游客提出的問題。使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始終不懈地堅持宣傳、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山西省文物保護實施辦法》。充分利用廣濟寺傳統(tǒng)的農歷四月初八古廟會和縣城五月十七日交流大會,以及五臺山旅游月等有利時機,制作圖文并茂的圖版,在廣濟寺門口進行大張旗鼓的宜傳活動。在每年的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和6月10日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日等節(jié)日,要舉辦聲勢浩大的文藝宜傳活動,邀請縣委、政府、人大、政協(xié)、宣傳部等主要領導參加,組織干部職工身披彩帶走上街頭散發(fā)傳單,邀請老干部文藝隊演出自編自導的文藝節(jié)目,主題以“博物館與全球化”、“保護文化遺產(chǎn),守護精神家園"為主。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各鄉(xiāng)鎮(zhèn)文物保護員的作用,利用廣播、電視、黑板、櫥窗、標語等各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并設立長期文物咨詢服務處,認真地聽取和解答群眾對文物保護的疑難問題。
通過廣泛宜傳,使群眾和游客認識到文物保護和利用是社會公益事業(yè),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進而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為五臺山旅游業(yè)發(fā)展、為五臺縣經(jīng)濟社會全面進步做出了貢獻。
(責編 丁杰)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