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痣”錦囊|Olink 血漿蛋白組學助力黑色素瘤靶向治療案例合集
黑色素瘤是一種具有侵襲性和致命性的惡性腫瘤,主要發(fā)生于皮膚。近年來,黑色素瘤在癌癥中的發(fā)病率增長較快,并且具有轉移早、進展快、預后差,死亡率高等特點。黑色素瘤靶向治療,包括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已開始應用于黑色素瘤等許多免疫原性腫瘤的治療。2011年,第一款ICB藥物IPILIMUMAB被批準用于晚期黑色素瘤,并成為第一個延長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藥物,開創(chuàng)了黑色素瘤治療的新時代,并為黑色素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即使在與ICB結合的最佳臨床治療方案中,仍有約一半的患者無法獲得長期療效。這表明需要更好的反應預測生物標志物和新的合理靶點,以獲得更有效的聯合療法克服免疫抵抗。

Olink血漿蛋白質組學工具具有高通量,高靈敏度的特點,可應用于生物標志物發(fā)現,理解機體對腫瘤反應的生物學方面的效用,并可應用于指導ICB臨床治療黑色素瘤的患者分層,盡早發(fā)現藥物響應組/個體,以實現精準用藥。
典型案例 1麻省總醫(yī)院采用Olink蛋白組學對ICB治療黑色素瘤進行綜合分析

典型案例 2麻省總醫(yī)院采用類器官模型與血漿蛋白質組發(fā)現克服免疫新靶點TBK1

典型案例 3Olink蛋白組學聯合CRISPR篩選發(fā)現泛腫瘤免疫逃逸新機制

典型案例 4 靶向蛋白組學揭示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患者血漿蛋白與抗PD-1免疫治療新關聯

來源:Olink Prote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