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第七回合原、譯文對照(非鞅第七)
? ?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內(nèi)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shè)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余。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務(wù)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于國,無害于人。百姓何苦爾,而文學(xué)何憂也?”
? ? 桑弘羊說:昔日商鞅作秦國宰相的時候,對內(nèi)制定了法令制度,嚴明了刑罰,整頓了政令和教化,奸偽無所容。對外采取了許多增加國家收入的措施,向開發(fā)山川湖澤的事業(yè)征稅,因而國富民強,農(nóng)具和兵器完備,物資儲備充足有余,因此去征服敵人,攻打敵國,奪取土地,開疆拓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賦稅而軍隊的給養(yǎng)就很充足。由于財物用不完,所以百姓不感到困難,把國土擴大到黃河以西,百姓也不覺得勞苦。如今鹽、鐵國營的好處,正是為了幫助解決百姓的急需,滿足軍隊的費用,努力積蓄物資財富以防備匱乏,“鹽、鐵國營”的好處很多,既有利于國家,又無害于個人。老百姓對它有什么愁苦,你們文學(xué)又何必憂慮呢?
?
? ? 文學(xué)曰:“昔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且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之民間,謂之百倍,此計之失者也。無異于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夫李梅實多者,來年為之衰;新谷熟而舊谷為之虧。自天地不能兩盈,而況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猶陰陽之不并曜,晝夜之有長短也。商鞅峭法長利,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吳起長兵攻取,楚人搔動,相與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gòu),惡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冊任于內(nèi),吳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匱于室,老母號泣,怨女嘆息;文學(xué)雖欲無憂,其可得也?”
? ?文學(xué)說:昔日漢文帝時,沒有實行鹽、鐵國營,而百姓富足;現(xiàn)在實行了之后,百姓反而窮困潦倒,沒有見到鹽、鐵國營的好處在哪里,相反見到的都是它的害處。況且這種利益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長出來的,完全取之于民間,還說有什么百倍的好處,這種政策是錯誤的!這就跟愚蠢的人反穿皮衣去背柴一樣,把毛朝里面,為的是愛護皮衣的毛,可不知道反把皮給磨壞了。今年李子樹、楊梅樹的果實結(jié)得多,來年就結(jié)得少,新谷子成熟了,陳谷子也就要吃完了。即使天地間也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更何況人間的事情呢?所以,對哪方面有利的事,就必然對另一方面有害,就像日月不能同時照耀大地,白天和黑夜有長有短一樣。商鞅嚴厲刑法,生財謀利,使得秦國人民不聊生,一起到秦孝公那里去啼哭。吳起興兵打仗,攻城掠地,使得楚國人心騷動不安,一起到楚悼王那里去哭泣。從此以后,楚國一天比一天危急,秦國一天比一天衰弱。所以,國家的財富雖然積蓄多了,而百姓的怨恨也就隨之加深了;地域雖然擴大了,而禍患也隨著形成了。這怎么能說財富使用不完而百姓不知道困難,疆土擴大到黃河以西而百姓不受苦難呢?現(xiàn)在你們對內(nèi)采取商鞅的策略,對外像吳起那樣興兵打仗,結(jié)果使服役的人常年在外奔波勞累,在家里的人缺吃少穿,老母親痛心地哭泣,妻子悲傷地嘆息;我們文學(xué)雖然不想發(fā)愁,但這又怎么能做 到呢?
?
? ? 大夫曰:“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后卒幷六國而成帝業(yè)。及二世之時,邪臣擅斷,公道不行,諸侯叛弛,宗廟隳亡。春秋曰:‘末言爾,祭仲亡也?!蛏聘枵呤谷死m(xù)其聲,善作者使人紹其功。椎車之蟬攫,相土之教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雖有裨諶之草創(chuàng),無子產(chǎn)之潤色,有文、武之規(guī)矩,而無周、呂之鑿枘,則功業(yè)不成。今以趙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猶以崇虎亂殷而非伊尹也。”
? ? 桑弘羊說:秦國任用商鞅,國家因而富強,后來終于兼并六國而成就帝業(yè)。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由于奸臣獨斷專行,合理的法律制度得不到實行,舊貴族叛離,使得秦朝滅亡。正如《春秋》上說的:“不說這個了,因為祭仲(鄭國大夫,連立三君,春秋第一“權(quán)臣”)已經(jīng)死了?!鄙朴诟璩娜四苁箘e人接續(xù)他的歌聲,善于手工制作的人能使別人繼承他的事業(yè)。椎車有了車輪外圈,是相土(商湯十一世祖)的改良發(fā)展而成的。周朝的建國事業(yè)能完成,是周公出力的結(jié)果。如果只有裨諶(鄭國大夫)為鄭國起草政令,而沒有子產(chǎn)(鄭國改革家)來修改潤色,只有周文王、周武王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而沒有周公和姜子牙的配合,那么他們的功業(yè)都是不能成功的?,F(xiàn)在你們用趙高亡秦的事來非議商鞅,就好像用崇侯虎擾亂殷商這件事來指責伊尹一樣。
?
? ? 文學(xué)曰:“善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堯、舜之道為殷國基,子孫紹位,百代不絕。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刑既嚴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shè)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非不廣壤進地也,然猶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為秦開帝業(yè),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狐刺之鑿,雖公輸子不能善其枘。畚土之基,雖良匠不能成其高。譬若秋蓬被霜,遭風(fēng)則零落,雖有十子產(chǎn),如之何?故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也?!?/strong>
? 文學(xué)說:善于用鑿子打眼的人所按的把柄,牢固而不動搖;善于打地基的人壘起來的墻,可以很高而不會倒塌。伊尹用堯舜的治國之道作為商朝治國的基礎(chǔ),因此子孫繼承王位,經(jīng)過一百代沒有斷絕。商鞅用嚴酷的法律作為秦國統(tǒng)治的基礎(chǔ),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刑罰已經(jīng)很嚴峻了,商鞅又制定了連坐法,定了“誹謗”罪,增加了肉刑,弄得老百姓膽戰(zhàn)心驚,手腳不知所措。征收的賦稅已經(jīng)很繁重了,還要禁止人民開發(fā)山林湖泊的資源,把巨額利潤收歸國有,使得人民沒有地方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重視財利而輕視禮義,提倡武力而獎勵軍功,這并不是不能擴充領(lǐng)土,增加地盤,但這就好像人得了水腫病一樣,喝水越多病就越重。你們只知道商鞅為秦國開創(chuàng)了帝業(yè),但“商鞅變法”也是給秦朝招致亡國的原因??!開鑿出的歪斜不正的卯眼,就算魯班在世也不能按上榫頭。用竹、木混在一起的土作為根基,就是良匠也不能在上面建造很高的房屋。好比秋天的蓬草遭到霜打之后,被風(fēng)一吹就零落了,即使有十個像子產(chǎn)那樣善于為政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扁鵲不能使死人的骨頭長出肉來,微子(紂王長兄)和箕子(朝鮮開國國君,紂王的叔父)也不能挽救商朝的滅亡。
?
? ? 大夫曰:“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開塞之術(shù),假當世之權(quán),為秦致利成業(yè),是以戰(zhàn)勝攻取,幷近滅遠,乘燕、趙,陵齊、楚,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fēng)。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壞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遺謀,備飭素修也。故舉而有利,動而有功。夫畜積籌策,國家之所以強也。故弛廢而歸之民,未睹巨計而涉大道也?!?/strong>
? ? 桑弘羊說:說起來不難,做起來才難。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實實地建立功勛,而不是只說空話。昔日商君(商鞅)懂得開疆拓土的策略,憑借當時秦孝公給他的權(quán)力,為秦國增長財利,成就偉業(yè),因此才能一打仗就勝利,一進攻就占領(lǐng),并吞鄰國,消滅遠國,戰(zhàn)勝燕、趙,打敗齊、楚,使各國諸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歸順西面的秦國。后來蒙恬以摧枯拉朽之勢征討匈奴,開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趕到黃河以北。為什么能這樣呢?就是因為繼承了商鞅遺留下來的謀略,平時加以整頓,有所準備的結(jié)果。所以一舉就能收到利益,一動就能得到成功??梢?,積蓄財富,運籌策劃,才是國家強盛的原因啊。所以如果廢除鹽鐵國營,而交給豪民大戶私營,那就是看不到國家的宏偉長遠計劃,不懂得其中大道理啊!
?
? ? 文學(xué)曰:“商鞅之開塞,非不行也;蒙恬卻胡千里,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諸侯隨風(fēng)西面,非不從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權(quán)數(shù)危秦國,蒙恬以得千里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進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眾敗。此所謂戀朐之智,而愚人之計也,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先合而后忤,初雖乘馬,卒必泣血?!酥^也?!?/strong>
? ? 文學(xué)說:商鞅的開疆拓土之術(shù),不是不能實行;蒙恬把匈奴趕到千里之外,不是沒有功勞;秦國威震天下,不是不強盛;諸侯歸附秦國,也不是不順從;然而這些也正是秦朝所以滅亡的原因。商鞅玩弄權(quán)術(shù)危害了秦國,蒙恬得到千里土地而使秦朝滅亡。這兩個人,只知道功利而不知道禍患,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后退,結(jié)果他們自己身死而很多人也跟著失敗。這就是所謂的目光短淺之人的智慧和愚人的計謀,哪里談得上什么治國的大道理呢?所以俗話說:“小人一開始迎合主子,而后來又會背叛,這種人起初縱馬馳騁,死后必然血淚縱橫?!闭f的就是這個(商鞅、蒙恬這一類人)(暗指桑弘羊)啊!
?
? ? 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賢知之士,阘茸之所惡也。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孝公大說,封之于、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傳后世。世人不能為,是以相與嫉其能而疵其功也?!?/strong>
? ? 桑弘羊說:善良美好的人,常受到丑陋駝背之人的嫉妒;賢能智慧的人,往往遭到愚鈍低能之人的憎惡。因此上官大夫(靳尚)在楚頃襄王面前誹謗屈原,公伯寮對季孫(魯國權(quán)臣)說子路的壞話。商鞅出生于平民,從魏國到了秦國,一年后就被任命為宰相,革新法令,嚴明教化,因而把秦國治理得很好。所以秦國出兵打仗就能擴大領(lǐng)土,罷兵休整就能使國家富強。秦孝公非常高興,把於、商一帶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封給商鞅。商鞅功高如丘山,美名傳后世。他所做的都是一般庸人所做不到的,所以他們就一起妒忌他的才能,對他的功業(yè)吹毛求疵。
?
? ? 文學(xué)曰:“君子進必以道,退不失義,高而勿矜,勞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順;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業(yè)。今商鞅棄道而用權(quán),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于百姓,無信于諸侯,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讎,雖以獲功見封,猶食毒肉愉飽而罹其咎也。蘇秦合縱連橫,統(tǒng)理六國,業(yè)非不大也;桀、紂與堯、舜并稱,至今不亡,名非不長也;然非者不足貴。故事不茍多,名不茍傳也?!?/strong>
? ? 文學(xué)說:君子做官時必須依靠道德,辭官后也不失掉禮義,才能很高但不驕傲,有功勞也不自夸,地位尊貴而舉止謙遜,功勞大但通情達理,所以世人就不會憎惡他的才能,不會嫉妒他的功業(yè)?,F(xiàn)在商鞅拋棄仁義而玩弄權(quán)術(shù),廢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嚴刑峻法,以暴虐為習(xí)慣,用欺騙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對宮室貴族施加刑罰建立威勢,對百姓不施恩惠,對諸侯不講信用,所以人人怨恨他,家家跟他結(jié)仇,雖然他以此建立功勞,獲得封地,但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樣,吃得越飽就越是遭殃。蘇秦合縱連橫,統(tǒng)理六國,功業(yè)不能說不大。桀、紂和堯舜的名聲同時流傳到現(xiàn)在,不算不長遠。然而干壞事的人永遠不會被得到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隨便贊美,好名聲也不是隨便流傳的。
?
? ? 大夫曰:“縞素不能自分于緇墨,賢圣不能自理于亂世。是以箕子執(zhí)囚,比干被刑。伍員相闔閭以霸,夫差不道,流而殺之。樂毅信功于燕昭,而見疑于惠王。人臣盡節(jié)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大夫種輔翼越王,為之深謀,卒擒強吳,據(jù)有東夷,終賜屬鏤而死。驕主背恩德,聽流說,不計其功故也,豈身之罪哉?”
? ? 桑弘羊說:白色的絲織品碰上黑色染料就不能自然分離出來保持潔白,圣賢在亂世中也不能保全自己。所以箕子被囚禁,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第一聲)曾輔助吳王闔閭(helv)稱霸,但是昏庸的夫差卻把他殺害了,并把他的尸體投入江中。樂毅曾被燕昭王信任,為燕國建立了功業(yè),卻被燕惠王懷疑。做臣子的為了保全節(jié)操盡忠而死,卻得不到當時君主的信任。大夫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替他深謀遠慮,為他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占據(jù)了東南一帶,但最后還是被勾踐賜劍而死。這都是驕橫的君主忘恩負義,聽信流言蜚語,不考慮他們的功勞的緣故,難道是他們本身的罪過嗎?
? ?
? ? 文學(xué)曰:“比干剖心,子胥鴟夷,非輕犯君以危身,強諫以干名也。憯怛之忠誠,心動于內(nèi),忘禍患之發(fā)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雖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吳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舉國而攻之,東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嘆曰:‘嗟乎,為政之弊,至于斯極也!’卒車裂族夷,為天下笑。斯人自殺,非人殺之也?!?/strong>
文學(xué)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尸體被裝進皮囊投入江中,并不是他們輕率冒犯國君給自己帶來危害,也不是他們極力進諫國君為了追求好名聲。而是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痛和忠誠,以至忘掉了從外面來的禍患,他們的目的是糾正國君的錯誤,拯救百姓,所以死而無怨。君子能堅持自己做好事,卻不能防御別人做壞事,雖然它們受刑被殺,這并不是他們自己的罪過。因此比干的死引起了百姓對紂王的埋怨,伍子胥的死引起了吳人對夫差的怨恨。但是秦國人對商鞅變法的仇恨,超過了私仇,所以秦孝公一死,全國的人都群起而攻之,使他無處逃奔,只好仰天長嘆說:“唉,實行變法的弊病,竟使自己落到這樣的地步!”最后商鞅被車裂,家族人被殺光,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他自己把自己殺了,并不是別人殺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