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秀秀:淺談六大茶類之白茶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陸羽的《茶經(jīng)》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 茶論》中,有一節(jié)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 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 品不及?!?/p>
蘇東坡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比魧⒓衍戎讶耍撞?,即是“人淡如菊,落花無言”的淡妝美人。
白茶之淡,一因其制作工藝極為簡單,只有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不炒不揉,成茶自然保留了葉子自然干燥的模樣,舒展、松散、深具原始之美。此種工藝特點,又能不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不促進氧化作用,從而使茶飲中毫香顯現(xiàn),湯味鮮爽。
二因其口味清、淡、甘、雅,不同它類--六大茶類中,采用同等原料制作而成的白茶中的氨基酸、黃酮類物質(zhì)和可溶性糖類含量相對較高,鮮、甜、香諸般滋味,皆從此來。

《中國茶密碼》一書曾曰,白茶是一種極簡的東方美學。正云此種。白茶一般多采摘自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及福安大白茶等茶樹品種,采用單芽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成品茶,稱之為白毫銀針;采用一芽一二葉,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制作而成的為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三四葉,加工而成的為貢眉或壽眉;

白茶成茶中,有芽頭肥壯、滿披白毫的白毫銀針,也有“綠妝素裹”的白牡丹,有毫心顯露、葉張尚嫩的貢眉………沖泡后,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還能起藥理作用: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白茶儲存,一定要注意存茶環(huán)境,不可將其置于高溫、強光、有異味的環(huán)境之下。比較理想的存茶環(huán)境需要滿足:通風、干燥、常溫、無異味等條件。

茶區(qū)民諺有云: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比粲袡C會,愿你也抱得白茶“美人”歸,養(yǎng)心養(yǎng)身,益壽延年。


茶人秀秀:走,上山采茶去
茶人秀秀講《茶經(jīng)》: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