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教育現(xiàn)場的三則訊息
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xié)會 FB社團
中央社:臺版中華文化教材 陸師嫌太難
(中央社臺北28日電)中國大陸今年首度引進臺灣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目前北京僅一私立高中使用。大陸教師指出,臺版不好用,是因為「內容太豐富」,且很多文章大陸版不曾收錄,確實「比較難」。
北京青年報今天報導,大陸中華書局今年引進在臺使用近60年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并修訂相關內容,原預估大陸將有包括北京第四中學在內的30所高中使用,但北京目前僅北大附屬實驗學校以臺版教材教學。
北京101中學高老師表示,原本學校也規(guī)劃用臺版文化教材,但后來放棄,不是教材不好,而是「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
高老師說,大陸國學課是選修課,上課時數(shù)受限;臺版文化教材內容量太大,沒那么多課時消化。報導提到,除課時與教材量問題外,另一個尷尬是大陸師資質與量的不足。臺版教材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但其中「大學」與「中庸」的內容,大陸課本中很少提及,連老師都認為艱深。
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辛老師說,自己學生時代接觸過四書,但大陸少有專門開設國學教學的大學,許多語文教師也沒有系統(tǒng)性學過,「我們使用臺灣新版教材前,也要先自我進修」。
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祝安順表示,臺版教材使用近60年,經得起考驗,值得大陸借鑒。況且,引進臺版教材屬「文化交流」,大陸明確支持兩岸文化交流。
祝安順說,雖然兩岸中華文化交流有隔閡,但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大家對文化遺產態(tài)度一樣,「水土不服」的問題能解決。
事實上,為了服水土,臺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附有「今人今事」部分,大陸版有不少修訂,像「論孝」章節(jié)中,臺版介紹陳樹菊女士的行善事跡,大陸版就改成為犧牲戰(zhàn)友盡孝道的大陸退伍軍人李彬。
祝安順說,換成大陸學生熟悉的名人事跡,可便于理解。
簡評:缺乏制度性支持及鼓勵,課本引入缺乏將推行之動力。兩岸教育差異不在于教材或師資,主要在于側重與理念之不同。文化上遭受過動蕩的大陸近年來日益重視重拾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但要提升到普遍推行或考查范圍,不僅需要師資及教材的提升,更需要微調理念與方向決心和勇氣。
臺灣國學教材首進內地課堂「水土不服」?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一個月前,臺灣國學教材首次大規(guī)模進入內地課堂。由中華書局引進的來自臺灣的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一批知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
傳統(tǒng)文化教育欠缺
5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兩岸高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上,中華書局對外宣布正式引進臺灣地區(qū)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以該教材爲載體,中華書局還將與一批內地知名中學共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並將逐步建立面向全國中小學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服務體系。
該書責任編輯王建說,引進臺灣國學教材看似「突然」,其實「順理成章」。在王建看來,內地在國學典籍整理方面處於領先位置,國學研究領域也是「藏龍臥虎」,但「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對薄弱,沒有固定教材,也沒有專業(yè)教師隊伍,高中階段更是如此。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坦言,這套教材的引進出版與當下中國內地國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欠缺」有較大關係。它將爲內地高中文化教育注入活力、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誦讀國學經典成爲學校的選修課,作爲選修課卻難消化內容。
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續(xù)梅表示,受教材內容、教育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這套名爲《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臺灣必選課教材,在部分試點學校中作爲課餘讀物,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態(tài)度。
據(jù)了解,從1956年開始,臺灣地區(qū)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臺灣地區(qū)現(xiàn)有48%的學校、5.3萬高中生在使用該教材。但目前內地對國學課的教學並沒有列入應試內容中,「涉及的部分文言文內容,都在語文科目中得到講解和考核」,因此學校多是把國學作爲選修課,主要是提高學生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教養(yǎng),尤其在高中,主要以誦讀經典爲主。
?
曾經關注過臺灣國學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學目前也還沒有啓用該教材?!高@套教材因爲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了,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乖撔O嚓P負責老師說,國學課在全日制教學中作爲選修課,本來課時有限。臺灣國學教材內容量大,內地學校沒有那麼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
系統(tǒng)嚴謹?shù)珒热菪韪木?/span>
據(jù)介紹,修改後的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分上、下冊,上冊爲「論語選讀」,下冊爲「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爲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爲22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
大部分單元後還列有「今人今事」與「歷屆大考試題」。在「歷屆大考試題」方面,原教材僅選擇臺灣地區(qū)高中大考試題,引進後的教材則改爲以內地的全國高考試題、地方高考試題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試題爲主,更符合內地的教學實際。教材在編選上打散《四書》原有篇章次第,改用分類編輯的形式,多選擇爲人、爲學、論仁等主題,講述道德修養(yǎng)、教學、倫理、政治、禮樂文化等內容。
2013年秋季新學期開始,隨著中華書局改編後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正式面世,北京市第四中學、河北衡水中學、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湖北武漢市第四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將在全國率先使用該教材,將教材納入選修或校本必修課程。在臺灣,約有48%的學校,5.3萬名學生正在使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材。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g2qeo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