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
但凡說到中國歷史,幾乎都會牽扯出一句話——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這句話也成了元清非中國論最好的一句話。然而是這樣嗎?
我們先不管這句話誰說的,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國,什么是華夏,什么是中國文化?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這個詞的定義及記載: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來源于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1963年,陜西寶雞的一位農(nóng)民在自家后院挖出一口青銅缸,被文物部門考證認(rèn)定為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銘文:“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句話現(xiàn)在翻譯為“從此我在中國住下了,在這里統(tǒng)冶人民”這段銘文還記載武王滅商后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遷都被稱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陽。
那么這句話有沒有別的意思呢?
介于古代沒有國家這個概念,“中國”這個詞不應(yīng)該用名詞來翻譯。當(dāng)時也沒有地名叫中國,然后再結(jié)合銘文記載遷都的內(nèi)容,這個的翻譯應(yīng)該是:從現(xiàn)在開始我將以此地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國都,來治理人民。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以中原自居。
但周朝的制度是分封制,就是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nèi)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quán),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hù)周室安全的責(zé)任。所以無論是哪個諸侯國都可以稱自己為中原國家(這個時候的國家,歸周天子統(tǒng)一調(diào)配)。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來,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度,凡是歸中央管轄的地方都是秦國。直至后來的漢,隋,唐,宋,元。
“中國”一詞在官方對外文件中的首次出現(xiàn)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給日本國的國書中稱:“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贝藭r的“中國”仍指中原王朝。意思是:朕(我)本來是中原王朝國家的舊臣(指宋朝),雪恥前(宋)朝的恥辱,帶領(lǐng)振興王朝的軍隊,掃蕩元朝(稱元為胡)。
“中國”一詞在萬歷皇帝日本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边@是官方對外文件中“中國”一詞的最早使用朝代。
崇禎末年,后金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建立清朝,國號“大清”,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也自稱“中國”,這時“中國”是指清朝統(tǒng)治的全部區(qū)域。在清朝和俄羅斯簽訂的《中俄尼步楚條約》中,漢文翻譯用“中國”一詞代表大清國。
綜上史料:可以論證“崖山之后無中國”這句話不是中國人說的。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華夏這個詞: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蹲髠鳌ざü辍罚骸耙岵恢\夏,夷不亂華。”孔穎達(dá)《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墩f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掇o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因此:華夏這個詞和中國這個詞是一個意思,泛指中原。也就是中華大地,華夏大地,中原大地…… 這是一個地方。
從歷史來看說“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這句話的人一定在《辭海》發(fā)表之后說的?!掇o海》1915年開始編纂,1936—1937年《辭海》第一版面世。這個時候,中國正是動蕩的年代。這句話有可能是日本在偽滿時期宣傳的,為分裂中國找依據(jù)。和今天一堆人說的元清非中國一個邏輯。
最后來看一下中國文化的淵源及延續(xù):
華夏文明,華夏文化,中國文化…… 等,都可以稱為中國文化。我們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這時候很多人都在說,我們說漢語寫漢字就是中國人,就是中國文化,…… 可以說,這么說的人非常膚淺。這只代表了一部分。漢字是一個符號,漢語只是這個符號的一種表達(dá)方式。會寫漢字,會說漢語并不代表你就繼承了中國文化,鸚鵡你也可以教他說漢語,大猩猩你也可以教他寫漢字,難道他們能繼承中國文化嗎?可以肯定的說,不能。

那么什么可以代表中國文化呢?
準(zhǔn)確來說是四書五經(jīng),一說這個肯定有人罵大街,說什么是封建思想等等。簡單介紹一下四書五經(jīng):
四書是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之一《大學(xué)》: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洞髮W(xué)》提出的“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應(yīng)該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兩層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個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為生民立命,讓老百姓樹立新觀念,過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無善。無善就是不刻意為善而善,無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顆真正的善心,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
很多人覺得這是在教育國人的奴性,真不知道怎么看出來的,要知道,這是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古代考試考的是德。如果一個官員沒有德行,他治下的老百姓倒霉成什么樣?
八條目:
1、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2、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5、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6、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7、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
8、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這也是古代官員重點的觀察內(nèi)容。古代的官員被稱為父母官,眾所眾知,父母起表率作用。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他們要做到的表率。

四書之二:《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xué)專著,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認(rèn)為“至誠”則達(dá)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xué)習(xí)過程和認(rèn)識方法。
四書之三:《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xué)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四書之四:《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睹献印纷钪囊痪涫恰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p>
原話是: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意思是: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yīng)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yīng)允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zāi)水災(zāi),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當(dāng)然了,朱元璋曾經(jīng)一度刪除孟子章節(jié)。還有一個就是(天王)洪秀全也干過類似的事。
四書雖然在宋代才整合一起,但出書全部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現(xiàn)在約2500多年。無論翻譯成任何文字,都是中華文化。
五經(jīng):《詩經(jīng)》春秋時期、《尚書》戰(zhàn)國時期、《禮記》西漢時期、《周易》周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四書五經(jīng)可以說是貫穿2500多年的中國。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在今天四書五經(jīng)形成的文化已經(jīng)影響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副主席張彭春在編撰《世界人權(quán)宣言》時便融入了儒家孟子的思想,結(jié)合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的理性思想,提醒良知為人類共有,翻成英文叫conscience(良心),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宣言中,宣言第一條中,將理性與良知都擺在同樣的位置。也就是說,《世界人權(quán)宣言》所有條款的制定都在理性和良知的框架中。
曾幾何時,儒家在這片土地上成了奴才的代名詞,試問儒家是奴才嗎?準(zhǔn)確來說是法家讓儒家成了奴才。
不知道是這么歸類的人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當(dāng)砸爛儒家的時候,也就是砸爛良知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良知,這個人會變成什么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良知的時候,萬字符就是這個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