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云南』滇王之?。簡拘殉了甑墓诺嵬鯂?/h1>
漢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嘗羌降于漢,漢“賜滇王王印,復(fù)長其民”……這是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關(guān)于古滇國的一段記載。
2000多年前,滇池沿岸曾孕育過一個文化璀璨的古老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從公元前109年之后,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在《史記》之后的史料中也幾乎沒有再被提及,成為了一個亙古之謎。甚至有人懷疑,古滇國是否真的存在?
直到一件國寶級文物——“滇王之印”的出土,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滇國才逐漸“蘇醒”?!暗嵬踔 钡陌l(fā)現(xiàn),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對古滇國的探尋之門,也為世界考古帶來了豐富的資料。
尋找消失的古滇國
位于滇池東岸的昆明市晉寧區(qū)上蒜鎮(zhèn)石寨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這里就是石寨山。從遠處眺望,石寨山酷似一條巨鯨橫臥于滇池東岸,故又名鯨魚山。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一段湮沒數(shù)千年的記憶……
1953年的一天,一位古董商人帶著一批特殊的青銅器找到了時任云南省博物館調(diào)查征集部副主任的孫太初。這些青銅器的形制和花紋非常罕見,在云南甚至是整個中國的青銅器歷史上都不曾有相應(yīng)的記載。孫太初決心找出這批青銅器的出處。
一年多后,孫太初得知晉寧縣(今晉寧區(qū))梁王山附近曾發(fā)現(xiàn)過一些類似的青銅器。1954年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專程去晉寧縣做了一次調(diào)查。沒想到,居然找到了青銅器的出土地點——石寨山。1955年3月,考古隊在石寨山開始了第一次發(fā)掘。這次發(fā)掘出土了上百件青銅器,還有金臂甲、金珠子、瑪瑙、綠松石珠、玻璃珠(料珠)等物。
面對這些造型奇特卻不知何時流傳下來的青銅器,專家們也是毫無頭緒。此時恰逢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和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出國訪問,路過昆明時他們饒有興致地參觀了這些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
郭沫若仔細看著那些形制特別、制作精美的青銅器,沉默了半天,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開口問道“這些東西是不是古滇國的?”這一問讓在場的考古學家們呆立片刻,等到反應(yīng)過來后,他們都因這個大膽的設(shè)想感到振奮。正是郭沫若的疑問,讓石寨山原本無目的性的發(fā)掘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尋找古滇國。
鄭振鐸當即拍板撥一筆專款給云南省博物館,并配了一臺經(jīng)緯儀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希望能夠幫助他們來尋找那個神秘的古滇王國。

“滇王之印”紐鑄成蛇的形狀
一個驚世的發(fā)現(xiàn)
從1956年開始,考古人員在石寨山開始了第二次更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一天天色已晚,孫太初正帶領(lǐng)著工作人員進行著一天的收尾工作,在清理第六號墓底的一堆漆器粉末時,一件顯露金光的器物被清理出來。是一枚王??!孫太初小心翼翼地捧著金印,激動得心跳加速,雙手顫抖。
整個王印用純金打造,雖歷經(jīng)2000多年,但仍保存完好。金印紐鑄成蛇的形狀,蛇頭高高昂起,并略微偏向右側(cè),雙目圓睜,身上的鱗片閃著金光,印文用白文篆書刻成“滇王之印”四字。整個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
金印出土,發(fā)掘現(xiàn)場一片歡騰。“滇王之印”的發(fā)現(xiàn),使一個王朝的存在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證,2000多年前的古滇國就此重現(xiàn)天日?!暗嵬踔 背鐾恋南⒉幻劧撸睦锇肃l(xiāng)的人都趕來看熱鬧,連附近昆陽、安寧、江川、澄江等地的群眾都蜂擁而至,平日罕有人到的石寨山,一下子成了游覽參觀的勝地,甚至賣豌豆粉、松子、瓜子的小商販也來山上擺攤設(shè)點,一日上山數(shù)千人,摩肩接踵,猶如農(nóng)村中的“趕街子”。

金印印文用白文篆書刻成“滇王之印”四字
受印的滇王是誰
據(jù)《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元封二年,天子發(fā)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于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fù)長其民?!?/p>
這段記載講述了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進入巴蜀消滅了勞浸、靡莫兩個小國,又進逼古滇國。滇王舉國歸附漢朝,漢武帝便在當?shù)卦O(shè)立了益州郡,并鑄造了“滇王之印”賜予滇王。
在“滇王之印”出土前,人們對這個云南滇池邊的神秘古國的了解只限于這歷史記載的百余字里。“滇王之印”的出土,使這個傳說中的古滇國終于浮出水面。但受印的滇王究竟是誰?
“按漢代璽印制度,諸侯王印并無蛇鈕之制,傳世的四夷王侯(即外臣王)及邑長之類的印章倒是有制成蛇鈕的,但為數(shù)極少??梢娛苡〉牡嵬跎矸莘浅L厥??!痹颇鲜〔┪镳^研究館員王麗明介紹說。
公元前122年,漢使長途跋涉到達滇國時,滇王為“嘗羌”,這是《史記》中對滇王姓名的記載。有人據(jù)此認為,受印的滇王就是嘗羌。王麗明卻認為,從公元前122年到公元前109年間,嘗羌是否在位存疑。此外,《史記》中記載,“滇王離難西南夷”?!半x”可解釋為逃離,“難”意味著滇王“亡”,因此,得到金印的滇王可能并非嘗羌,而是另有其人。
王麗明指出,漢代諸侯王印及文職官印的印文均為鑄成,只有部分軍職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鑿文?!暗嵬踔 钡挠∥臑殍徶?,可能是西漢政府為封賜降漢的滇王倉促制成的緣故?!暗嵬踔 钡陌l(fā)現(xiàn),為確定石寨山古墓群的年代和墓主身份的推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jù),也使《史記》及兩漢書所載滇國史事成為信史。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落成之際,“滇王之印”被調(diào)往北京,和許多國寶重器一起成為“鎮(zhèn)館之寶”,被永久展出。

云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麗明介紹“滇王之印”情況(鄒鵬 攝)
探尋古滇“未完待續(xù)”
1955年至1996年間,石寨山古墓群先后歷經(jīng)5次考古發(fā)掘,清理滇王及其親族臣仆的墓葬86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制品等珍貴文物5000余件(套)。2021年,石寨山古墓群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如今,距“滇王之印”發(fā)現(xiàn)60余年后,古滇國又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2022年9月,國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fā)布會上通報了昆明市晉寧區(qū)河泊所遺址發(fā)現(xiàn)漢代建筑遺跡,出土大量封泥、簡牘,為確定西漢益州郡郡治、古滇王國都邑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出土滇國相印封泥的河泊所遺址,距離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僅700余米。
“這次的發(fā)掘為研究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歷史過程提供了更多的材料?!痹颇鲜∥奈锟脊叛芯克芯筐^員蔣志龍說,這標志著漢武帝在設(shè)立益州郡、賜滇王王印的同時,也設(shè)立了“滇相”,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體系。換言之,早在2000多年前,滇中地區(qū)就已經(jīng)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之中。
王麗明認為,近70年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滇文化的核心區(qū)位于滇池盆地,但文化的輻射范圍可達西南、嶺南及南亞東南亞地區(qū),從西漢中期武帝設(shè)置益州郡開始,這里從古至今一直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這也是如今云南如今建設(sh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歷史基礎(chǔ)。
2022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石寨山考古遺址公園在列。目前,在晉寧區(qū)石寨山,有關(guān)石寨山古墓群保護性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項目正在全力建設(shè)中。據(jù)悉,今后這里有望建設(shè)石寨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石寨山遺址復(fù)原展示、文物保護陳列及公眾游覽研學空間,以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品牌化。
但對于古滇國,仍有很多謎團待解。比如,古滇國文明如何起源?“滇人”來自哪里?王麗明說,古滇國青銅器上繁多復(fù)雜的人物形象,呈現(xiàn)出了古滇文化多元、開放的特點,這說明活躍于古滇國時期的并非單一的“滇人”。同時,多元的文化也推動了古滇青銅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滇國留下的諸多謎團還需要一代又一代考古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探尋古滇“未完待續(xù)”……

來源:云嶺先鋒網(wǎng)
編輯:陳金珊? 審核: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