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陜西長安隋宋忻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

2021-10-26 08:45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陜西長安隋宋忻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

《考古與文物》 1994年01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1990年2月初,華光公司長安分公司在長安縣韋曲鎮(zhèn)東街原磚廠進(jìn)行基建施工時,于北崖下發(fā)現(xiàn)一座隋墓,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立即派人于2月5.日至10日對此墓進(jìn)行了搶救性清理,現(xiàn)將清理結(jié)果作以簡報。

一、墓葬保存狀況及清理收獲

墓葬座北朝南,呈“中"字形,由墓道、甬道、前室、東、西耳室、后室構(gòu)成。墓道已遭破壞。長僅留0.3米。甬道長2.44、寬1.45米。東耳室南北長2.94、南壁寬0.66、北壁寬0.57米。西耳室長2.94、寬0.68米。后室長2.65——2.77、寬1.20——1.70米。墓壁殘高0.5米(圖一)。雨道被掏進(jìn)一個洞,深達(dá)前室,墓志及蓋一合已被抬岀,甬道、東耳室近底部墓壁繪有一道紅彩,兩耳室與后室交匯處的墓壁各繪有一豎道紅彩。東耳室岀土物有武士俑、文官俑、樂俑、騎馬俑、駱駝、陶雞等四十余件。后室有一男一女兩具骨架,男性仰身直肢,骨架完整。女性側(cè)身,骨架殘缺不全.頭部低于男性,而且一半骨架被男性骨架所壓,為二次遷葬。骨架附近岀土銅鏡一枚,金屬片飾二件,陶盞一個,另外還有漆器的痕跡。

二、隨葬品

該墓共岀土完整或比較完整的隨葬品49件,計(jì)有陶駱駝、武士俑、文官俑、樂俑、騎馬俑、鎮(zhèn)墓獸、陶盞、陶雞、陶鼓、陶碓、金屬片飾、銅鏡等。

駱駝,可復(fù)原者1件。陶質(zhì)、彩繪。頭微兩側(cè)各有一凹槽,使頸前部突出象征駝毛。雙峰,峰間有長方形鞍披于駝身,鞍兩側(cè)各有一皮囊,皮囊前后各有泥條,可能象征捆扎皮囊的繩子。前腿上部較粗,尾卷貼于臀部。四蹄下為長方形座。駝身施白粉,頭部飾紅彩。通高32.5、長30厘米,底座長16.5、寬11、厚1厘米。(圖二,3)。

武士俑,2件。造型相同,均完整。標(biāo)本90cowMl:l,方臉,濃眉,眉骨突起,雙目圓睜。額骨突出,口微張,頭戴兜裝,頂部呈額前伸岀沖角。兜螯腦后有一泡狀突起,兩側(cè)耳部有長方形帶乳突護(hù)耳。頭與身分離,插入肩部。身著“明光鎧”,肩有披膊,胸前后各有“囚”形額前伸出沖角。兜整腦后有一泡狀突起,兩側(cè)耳部有長方形帶乳突護(hù)耳。頭與身分離,插入肩部。身著"明光鎧",肩有披膜,胸前后各有一對圓護(hù),腰系帶,內(nèi)著及膝長袍,前著甲片腿裙,袍內(nèi)穿褲,足著靴。右臂下垂,手緊握,手中有一圓孔,似原握有木柄兵器。左臂彎曲,左手緊貼于腰帶上,手下按盾牌。盾牌長上施白彩,白彩上又繪紅彩,頭后部只施白彩,頭后下部有一周黑彩。臉部施白彩,五官凹陷處施紅彩。披膊上施白彩,邊緣有斜條狀方形,長及地',中部有獸頭狀突起裝飾。史鑿 黑彩.胸部圓護(hù)內(nèi)墊施白彩,邊緣折棱處施紅彩。背部圓護(hù)內(nèi)部施紅彩渺卜部有一圈黑彩,折棱處有紅彩。腰帶施紅彩。袍、褲及靴施白彩,袍下部有一周黑彩帶。盾上施紅彩。通高38.5、肩寬12厘米(圖二,4)。

文官俑,9件,其中5件完整。均陶質(zhì),彩繪,造型相同。標(biāo)本90cwMl:13,頭戴進(jìn)賢冠,冠前低后高,前窄后寬。面部表情淡漠,雙耳貼于頭兩側(cè),高頸,頸部插入肩部。上著低領(lǐng)左衽闊袖上衣,下著長裙。雙手握于胸前,手中空,似手持笏板,作侍立狀。腹上部系腰帶。雙腿相并,雙腳微向前突。全身施白彩,衣服及頭部有紅彩。高20厘米(圖4,6)。

風(fēng)帽男俑,7件,均陶質(zhì),彩繪。標(biāo)本90cwML左衽長上衣,內(nèi)著圓領(lǐng)襯衣,下著長裙,腰系帶。左臂下垂,右臂彎曲,右手緊握,手中空,原應(yīng)持物。雙腿相并,雙腳前突。全身施白粉。通高19厘米(圖二,1)。

伎樂俑,5件。均陶質(zhì),彩繪。標(biāo)本90cwM:26頭戴籠冠,冠及雙耳。長臉、高頸、頸部插入肩內(nèi)。外著袒右肩及膝袍、袍領(lǐng)為斜寬邊,袍裾亦為寬邊,腰系帶,內(nèi)著圓領(lǐng)襯衣。右手置于腹部,左臂彎曲至胸前,雙手緊握,手中空,雙手處于同一直線上,原似握一長桿,桿上為何物不清。雙腿相并,腳向前、后突岀。身中空。從彩繪殘跡看,臉部、胸部、肩部施白彩,袍上施紅彩。通高21.5、冠高1.8厘米(圖二,5)。標(biāo)本.90cwM1;28,其冠同前,上著窄袖長衣,下著及胸長裙,胸部有寬裙帶,左手下垂,右臂彎曲及胸前,手握排蕭,作欲吹狀。下體殘。全身以白彩為底色,再施紅彩。殘高12厘米(圖三,6)。

騎馬俑,8件。均陶質(zhì),彩繪,馬腿及底座殘??煞譃閮煞N:第一種為甲騎具裝俑,5件。標(biāo)本90cwMl:31,馬肥壯。頭微垂,頭戴絡(luò)頭,雙耳殘。頭頂正中有鐵絲痕,估計(jì)原有纓。馬頭部佩面簾。馬頸上部刻成連環(huán)弧狀,象征馬鬃。馬頸、前胸及臀部都用白彩作底,黑彩繪成雞頸、當(dāng)胸、身甲、搭后等具裝。馬鞍后部斜向下直至馬尾兩邊各有一寬帶。馬尾下垂,作圓錐形。馬下腹空,腿及底座殘。馬背上有鞍,騎手坐于鞍上。騎手頭戴尖頂兜鑿,兩側(cè)有護(hù)耳,身穿立領(lǐng)上衣,肩上有披膊甲片,腰束帶,下體著褲,腳蹬靴。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大腿之上。左、右手均緊握,手中空。估計(jì)應(yīng)為左手持韁、右手握兵器。人身及馬鬃施紅彩。殘高19.5,長20.5厘米(圖二,7)。

第二種,人、馬均不帶甲,3件。標(biāo)本90cwMl:32,馬較瘦小,頭及頸部殘。馬方形鞍,騎手頭戴風(fēng)帽,外著袒右長袍,內(nèi)穿圓領(lǐng)衣。右手上舉,左手略低于肩,手內(nèi)各有一殘斷的鐵絲。從形態(tài)看,應(yīng)為左手緊握馬韁,右手舉起兵器,作攻殺狀。騎手左大腿上有一圓孔。馬臀部兩側(cè)各有一寬帶通至馬尾下。馬尾斜向下垂,剖面呈半圓狀。馬后腿向后蹬。馬腿及底座殘。馬及騎手全身施紅彩。殘長16,殘高21厘米(圖三,1)。標(biāo)本90cwMl:33,馬頭完整,微向下垂,頭戴絡(luò)頭,雙耳直立,耳下有兩縉飛鬃。馬頸上部用黑彩繪成鬃。其余部分應(yīng)與90cwMl:32相同(圖10)

鎮(zhèn)墓獸,2件,均陶質(zhì)、彩繪。其中人面獸身一件,獸面獸身一件,標(biāo)本90cwMl:22,人面,圓臉,臉龐豐滿,雙目圓睜,眉骨,額骨突起,鼻高而直,小口,雙耳窄且長。腦后有一圓柱狀髻。下頜與胸部為一弧線相連,無頸、挺胸。前腿直立,后腿彎曲,臀部著地,呈蹲坐狀。寬尾緊始于警部,啟端漸寬巨分成卷曲的兩束。背部插有兩條“S”狀泥條,象征倒豎的毛發(fā)。前爪有三趾。底座前尖后方。全身施白彩,面部再施紅彩,眼珠上用白彩各畫一圓圈,圈內(nèi)不施彩。胸部兩側(cè)用黑彩繪成斜線,象征體毛。胸中部用紅、黑彩繪成橫向粗紋。腹下部用黑彩繪成斜線象征體毛。手制、腹中空,腿與身體內(nèi)有鐵骨相連。通高29、長15厘米(圖三,7)90cwMl;21,獸頭,面部兇狠,頭頂兩側(cè)各有一恰角,鼻子緊貼上唇且突岀。張口,牙齒排列整齊,前爪為五趾。唇內(nèi)部、眼窩施紅彩,其余與人面鎮(zhèn)墓獸相同。高31、長17.1厘米(圖三,8)。

陶雞,2件,均陶質(zhì),彩繪,造型相同。長方形冠,頭下有£5,膀緊貼于身,尾下垂,腹內(nèi)空,無足,平底。全身施白彩,頭部、翅膀上施紅彩,尾部用紅彩描成羽毛。捏制。90cwMl:38長9、高4.3厘米(圖三,9)。

陶盞,1件。泥質(zhì)灰陶。敞口,方唇,腹內(nèi)收,平底。口徑11.6、底徑6、高3.8厘米(圖三,4)。

陶碓,1件,可復(fù)原。泥質(zhì)灰陶,施紅彩??煞譃閮刹糠郑朴信c之相垂直的長方形長桿,長桿中部有兩個呈一條直線的橫桿,橫桿放在底座上豎起的兩個“丫”字形桿上;臼呈圓形,附在底座上。底座為兩長邊為直線,兩短邊為半圓的長方形。長15.6、高46、底座最寬處6.6、厚2.4厘米(圖三,10)。

陶鼓,2件。泥質(zhì)灰陶,彩繪。圓柱體,器上表面及周壁施紅彩。器側(cè)有一小圓洞,估計(jì)原應(yīng)有為插木桿用。上徑3.6、底徑4.0、厚1.5厘米(圖二,3)。

金屬片飾,2件。一件為近半圓形蓮花寶珠折枝紋飾物,底部中間突出,估計(jì)可能是插在頭上的飾物。寬9、高9.5厘米(圖17,2)。另一件為龍飾,中部殘。低首。長13.2、寬8.2厘米(圖三,5)。

銅鏡,1枚,殘。三角形緣。自緣至紐有四重凸弦紋將鏡背分為五部分。緣部素面。里面為鋸齒紋,外高內(nèi)低,向里為卷草技,每兩束為一組。再向里為主題花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圖案,四神之間及周圍襯以卷云紋。青龍、白虎頭部均朝向朱雀。組座上有一周乳釘紋,乳狀紐,有穿。整個銅鏡自緣至紐座逐漸變薄,畫面浮雕感強(qiáng),不失為鏡族中的佳品。直徑16.2,紐座直徑3.8、緣厚0. 85、紐座厚0.2厘米(圖四)。

三 墓志

志蓋呈正方形循頂,頂邊長 59、底邊長61厘米。中部自右而左豎行篆刻“大隋使持節(jié)上開府潞州刺史宜遷公銘"十六字。周邊襯以陰線刻忍冬紋、聯(lián)珠紋,四剎陰線刻四神,四周襯以云紋,四邊陰線刻折枝忍冬蓮花紋。

墓志正方形,邊長61、厚10厘米。四壁陰線刻十二屬相圖。每個圖案都自成一體,位于壺門之內(nèi),下為山巒、云紋,上為卷草。十二生肖多作迅跑之勢。唯龍上下均為云紋,前面為卷草紋。

志文楷書,共38行,滿行37字,共1268 字,全文抄錄于下∶

大隋使持節(jié)、上開府幽州總管、潞州諾軍事、潞州刺史、宜遷縣開國公宋使君之墓志銘

公諱忻,字智和,西河人也。宋征子之后。若乃沖天擇木孔父,所以稱仁高步西河。懷王于焉祚土。司徒鳴玉于漢朝,侍中珥貂于晉室,莫不派彼清風(fēng),垂茲令范,備乎史冊,不復(fù)詳焉。

祖漢,識度凝明,雄姿穎拔,孝成至行,義盡弼諧。為冠軍將軍、中散大夫、桑干郡太守,贈浙州刺史。九江猛獸感惠政而歸山;合浦明允文允武器業(yè)巳深。任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河州刺史。登玉門而建節(jié),威行千里;捧銅苻而蒞政,化洽百民。公資星精以感氣,蘊(yùn)玉質(zhì)而含英,虎變稱奇,鳳毛著異。瑤林映而秀立,瓊樹郁以標(biāo)華,萬頃莫測其深,千仞不知其際。教孝悌而成名,振仁風(fēng)而被物,至乃六奇三略之謀、鷹落猿啼之未,無不智苞,時諺德冠往賢。解褐任大將軍王思政府拳軍事,尋授威例將軍,奉朝請。魏前元年,平蜀有勛,又轉(zhuǎn)明威將軍、火從給事。周太祖啟業(yè)三分,經(jīng)銀靑光祿、帥都督,即領(lǐng)本鄉(xiāng)賓。公以昆李情重,求推讓兄,太祖體彼睦親,依請聽授。周元年還任都督。二年加前將軍,左銀青光祿。有周愴建六官,求才庶職。保定二年,授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七干斯調(diào),六才必備,妙體有筋之固,彌練膠膝之和。其年加雅騎將軍、右光祿帥都督。四年又轉(zhuǎn)大都督,遷白超城主。五年任伏流城主。公乃衿帶邊垂、鷹揚(yáng)作捍,遂慰勞惡羅城主李賓等一百人。翻城,歸化,單車入趙,連雞(擊)而自降伏軾下,齊拔茅而送款??v橫辯說,公之力焉。其年治陜州總管府司馬。天和二年,授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西晉寇冕羊祜為車騎,東京愁或鄧陟為儀同,以茲二美,公實(shí)兼矣。其年授營軍器監(jiān)、治小司金。揚(yáng)州三品隨時而納市,重城兩劍望氣而私知。六年轉(zhuǎn)工部大夫。建德元年又加騾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龍庭刻石等竇憲之榮,馬邑治兵同衛(wèi)青之任,以今方古,異代一時。尋改使持節(jié),開府儀同大將軍。五年授大寧防主。宣政元年遷幽州副鎮(zhèn)將、還檢??偣荛L義事,毗贊大蕃,助成制錦,既船驥足,復(fù)罄龍駒。其年授宜遷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大象二年轉(zhuǎn)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開皇元年,除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仍知總管府長史事。下車則貪城解卯,騫帷則奸迎盜靜。三惑去懷,四知成誡。其年進(jìn)爵為公,封邑依舊。既除易龍I刺史,尋授幽州總管。三年奉敕令任元帥、上柱國、趙郡公行軍長史。四年又臨蔚州刺史。五年還復(fù)幽州總管。頻煩寵任車丞相之淹留,荏苒鎮(zhèn)蕃馬伏波之戎裝。其年,上柱國、晉王今上之第二子也,絹熙帝載。翼亮王猷、任重二南、光照千里,以公善于撫御,委以腹心,即領(lǐng)佐上長兼卅府兵,又檢校行臺省度支尚書事。六年又除潞州諸軍爭、潞州刺史。其年奉敕令任行軍元帥、鼓城公府長史。謀猷應(yīng)變之策,囊括而弗中;晝旗夜火之權(quán),密鑒而未展。壯志不遂,遺疾漸增,以開皇七年四月-日薨于私邸,春秋五十有五。粵以九年歲次韋氏,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左銀青光祿,崇業(yè)郡太守、贈晉州刺史粲之女,諱胡磨,京兆柱陵人也,冊拜萬榮郡君。敬愛肅恭,言容婉順,母儀令范、婦德幽閑,既而庭蘭夏折、芳桂春摧,爰在盛年,掩從深夜,春秋卅有九,瘞于大城西,今遷合葬。嗚呼哀哉!世子右親衛(wèi)帥都督成等著孝于家,竭誠于國,悲風(fēng)樹之以往,嘆扇席之無期,將恐大海成田、丹青夏天,故勒茲翠石飭播芳猷,銘曰;

淵澄岳峻,技茂根磐。有殷肇胤,世祿當(dāng)官。西河祚土,東晉鳴鑾。銀龜不墜,玉潤增蘭。乃祖弘.仁,瑚鏈在政。分竹唯良,君臨水鏡。唯考岐嶷,禮高德盛?;⒍让癜?,蝗飛境凈。于穆?我公,噂蝠司重光。雅操鸞步,雄志兩揚(yáng)。閨門肅稼,市閣琳瑯。弓穿七扎,文參五行。氣蓋廉藺,知邁蕭張。擁旄作牧,至德潛通。聲馳朝野,濟(jì)猊收蹤。仁嚙澤雉,信結(jié)筠童。三槐,恪敬,九棘維恭。河帕論成,蜀道陳謀。陣回飛鳥,氣避牽牛。司勛受冊,幕府運(yùn)籌。將軍一代,癌素千秋。爆帳均房,重扇地戶。云月徒暈,松風(fēng)漫鼓。音儀永謝,荒獨(dú)楚。

墓主宋忻,《北史》、《隋書》均缺載。西河,《隋書:地理志》有西河郡?!昂笪褐梅谥?,后齊置南朔州,后周改日介州。”又臨汾郡臨汾縣下有:“東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陽等五郡,后周廢為西河、定陽二郡。開皇初郡并廢。又有后魏永安縣,開皇初改為西河、大業(yè)初省?!彼涡盟烙陂_皇七年,所以西河當(dāng)為后魏永安縣,即今山西霍縣、洪洞一帶。

宣政元年,宋忻被授宜遷縣開國侯。關(guān)于宜遷縣《隋書?地理志》河南郡下有:“舊河南縣,東魏遷鄴,改為宜遷縣。后周復(fù)曰河南。”宋忻曾任大將軍王思政府參軍。王思政,《北史》有傳。太原祁人生卒不詳。北魏孝武帝初年封祁縣侯,為武衛(wèi)將軍,拜使持節(jié),中軍大將軍、大都督、總宿衛(wèi)兵。曾勸說孝武帝西遷關(guān)中,進(jìn)爵為太原郡公,拜光祿卿、并州刺史,加散常侍、大都督。西魏大統(tǒng)年間,歷河橋之戰(zhàn),鎮(zhèn)守弘農(nóng)、玉壁。后遷汾、晉、并三州諸軍事、并州刺史行臺。大統(tǒng)八年授際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統(tǒng)十二年,加特進(jìn)、兼尚書左仆射、行臺、都督、荊州刺史。十三年任河南諸軍事。十四年拜大將軍。防守穎州時,東魏攻城先挫敗東魏軍。后城破。及齊文宣受東魏禪,以思政為都官尚書、儀同三司。死后贈以本官,加兗州刺史。宋忻任王思政府參軍事當(dāng)在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前后。

志中“魏前元年,平蜀有勛氣關(guān)于?'平蜀”,《北史?魏本紀(jì)第五》載:“(廢帝)二年秋八月,大將軍尉遲回克成都,劍南平。"魏廢帝二年,為公元553年。

志中“公乃襟帶邊垂,鷹揚(yáng)作捍,遂尉勞惡羅城主李賓等一百人。翻城歸化,單車入趙,連擊而自降伏軾下,齊拔茅而送款”一事,史書沒有記載,惡羅城也不知位于什么地方。

志中“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左銀青光祿、崇業(yè)郡太守,贈浙州刺史粲……京兆杜陵人也?!表f粲,《南史》有傳,但疑非此人。

志中“世于右親衛(wèi),帥都督敬,,。關(guān)于宋敬史書缺載。

墓主宋忻祖父宋漢,史書缺載,曾仕冠軍將軍、中散大夫、桑干郡太守等職?!端鍟?百官志》有“自一品已下,從九品以上,又有騾騎……冠軍……等將軍,以褒獎勛庸”。說明冠軍將軍為贈官。桑干郡、北魏置、治所在桑干縣(今山西山陰縣東南《隋書?百官志》有,散騎常侍……冠軍將軍……三等上郡太守……為從三品?!雹谡f明宋忻祖父宋漢為從三品官員。

墓主宋忻父宋果,史書缺載。曾任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河州刺史。《隋書?百官志》載,.?特進(jìn),左右光祿,金紫,銀青等光祿大夫,用人俱以舊德閑者居之"③。說明左銀青光祿為散官。河州,治所在抱罕縣《今甘肅臨夏縣西南》、《隋書?百官志》吏部尚書……四平將軍……銀青光祿大夫……為第三品④,說明

志主妻,韋胡磨,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杜陵鄉(xiāng))人,生卒年月不詳。冊拜萬榮郡君。萬榮郡,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所在永康縣(今四川達(dá)縣西北)隋開皇初廢。

志主宋忻卒于開皇七年,春秋五十有五,其出生年代應(yīng)為公元532年,即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歷任王思政府參軍事,威烈將軍,奉朝請、明威將軍、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帥都督,前將軍左銀青光祿,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騾騎將軍,右光祿,帥都督,大都督,白超城主,伏流城主,陜州總管府司馬,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營軍器監(jiān),工部大夫驟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jié)儀同大將軍,大寧防主,幽州副鎮(zhèn)將,檢校總管府長史事。宜遷縣開國侯。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幽州總管府長史事,宜遷縣公。易州刺史,幽州總管。趙郡公行軍長史。蔚州刺史。佐長上兼州府兵又檢校行臺省度支尚書,潞州諸軍事,潞州刺史,鼓城公府長史等?!端鍟?百官下》“(隋)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之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總十一等,以酬勤勞。又有特進(jìn),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并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并不理事。”⑤

白超城在今河南新安縣西,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白超筑城于此,東魏時修筑為城。伏流縣,隋開皇初以南陸渾縣改名,治所在今河南嵩縣東北。大寧縣,北周保定元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寧縣東南,隋開皇二十年移治今大寧縣,大業(yè)三年廢。

《隋書?百官下》,“上柱國,國公,開國郡,縣公,為從一品”,說明末忻為從一品官員。墓志中所提及的周太祖、羊祜、鄧鷺,上柱國晉王(隋煬帝),竇憲、衛(wèi)青、車丞相(車千秋)、馬伏波(馬援)史書均有記載。志中“三年陰壽,隋書有傳,“元帥彭城公”,應(yīng)為彭城郡公虞慶則,隋書有傳。

墓志字體剛勁有力,行文流暢,氣勢宏大,只是沒有記載撰文者及刻字者。

四 結(jié)語

隋朝一代,凡38年,雖為一統(tǒng)江山,但時間短促,留存至今的遺物并不多,陜西隋墓發(fā)掘者亦不過20余座。朱忻夫婦合葬墓的發(fā)掘無疑為隋墓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貴的資料。該墓雖已破壞,但形制大體清楚,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遺物也較為豐富。同以前陜西發(fā)掘的隋墓相比較,可看岀武士俑、風(fēng)帽俑、彩繪騎馬俑、鎮(zhèn)墓獸、陶鼓等與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所出同類遺物基本相同,而甲騎具裝俑,侍吏俑、袒左肩男俑,陶碓等與陜西三原雙盛村隋李和墓?所岀同類器物基本相同。志蓋線刻邊飾圖案與姬威墓基本相同,加之俑各部分之間用鐵骨相接,體現(xiàn)岀基本一致的隋代風(fēng)格。另一方面,宋忻墓的發(fā)掘,使隋墓資料更趨完整。李和卒于開皇二年,宋忻卒于開皇七年,葬于開皇九年,而姬威卒于大業(yè)六年。李和墓中所岀土遺物不見姬威墓中所岀的彩繪不帶甲騎馬俑、袒右肩男俑等,所岀俑類顯示岀一種凝重,呆板的北朝風(fēng)格,而姬威墓所出遺物已不見李和墓中岀土的甲騎具裝俑,騎馬俑只有彩繪不帶甲俑,所岀俑類基本上顯示岀一種活潑生動之氣,似已基本上擺脫了北朝遺風(fēng),而向活潑生動的隋唐風(fēng)格轉(zhuǎn)化。特別是騎馬俑,人、馬均不帶甲,左手握緊馬韁,致使馬頭下垂,右手似舉起兵器,與敵拼搏,生動地刻畫岀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而宋忻夫婦臺葬墓兩種騎馬俑同岀,正好處于這種大變革時期,可以說是開陶俑活潑生動之先,填補(bǔ)了一個空白。

宋忻卒于開皇七年,從其年齡推算,其祖、父兩代均應(yīng)為北魏官員,可以說三代均為北魏官員。

宋忻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官至隋尚書省度支尚書,其墓志的出土,補(bǔ)充了史書的遺漏,為研究北朝史,隋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宋忻妻韋胡磨,岀身名門望族。韋氏家族為北朝至隋唐時期長安城南的名門望族。近年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宋忻墓北南李王村一帶發(fā)現(xiàn)了大批韋氏家族墓葬,宋忻為韋氏的女婿,墓葬又位于附近,無疑為研究韋氏家族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宋忻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銅鏡,制作精細(xì),浮雕感強(qiáng),造型較少見,不失為一藝術(shù)佳品。另外,墓志及蓋上的四神十二時像造型生動,筆畫簡煉,實(shí)為線刻精品。

總之,宋忻夫婦合葬墓的發(fā)掘,無疑為北朝隋代的考古、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參加發(fā)掘者:張建林 張?zhí)N ?刑福來 張建峰等

繪圖:翟建峰 張燕霞 ?焦德厚 董紅衛(wèi)

拓片:趙永峰

執(zhí)筆: 張建林 張?zhí)N ?刑福來

陜西長安隋宋忻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马鞍山市| 忻城县| 和林格尔县| 封开县| 武平县| 松溪县| 南投市| 星座| 石柱| 山东省| SHOW| 剑河县| 高雄县| 商水县| 安阳县| 杭锦后旗| 米林县| 新和县| 武陟县| 湟中县| 九寨沟县| 武义县| 青神县| 郸城县| 陆河县| 侯马市| 曲沃县| 黄石市| 商洛市| 绵竹市| 乌拉特后旗| 石阡县| 乌拉特中旗| 普定县| 保山市| 保靖县| 聂荣县| 巴马| 石阡县| 肇源县|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