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 · 落地梅花 | 東陽金鐘寺
金鐘寺坐落于歌山鎮(zhèn)西宅村。地理坐標北緯N29°16′23.70″、東經(jīng)E120°21′27.07″。
金鐘寺原名“鰲哧庵”。據(jù)胡氏譜記,南宋紹興21年(1150),永康胡公后裔遷居西宅,因先祖太婆信佛,在村西鰲魚山、鰲頭潭旁建一佛堂禮佛。胡氏后裔鄉(xiāng)貢胡宗寅至孝,辭桐廬教諭之職,在佛堂之旁建一書屋讀書侍母。宋亡后,朝廷請胡宗寅為官,但宗寅公堅辭不受,在其書屋鰲魚山旁,建一關(guān)帝廟而祀之,并植以松柏,以嘉關(guān)帝不降曹之德,明其誓不降元之志。因庵取鰲山之景,顯關(guān)帝之威,因稱“鰲哧庵”。
明洪武六年(1373),宗寅裔孫胡太和中會元,任胙城知縣(現(xiàn)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延津縣),鰲哧庵又增地擴建,晨鐘暮鼓,香火日盛,庵堂尼姑達數(shù)十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鰲哧庵重修,朝廷題榜為“鰲天閣”,“浙東四才子”之一、鳳山人樓上層有撰文記存。1946年鰲哧庵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特殊歷史期間,鰲哧庵部分被毀。
鰲哧庵北揖東陽江,東臨盤龍山、鳳凰山;西有十二蓮花山;南靠桃尖峰,列岡巒“落地梅花”之勢,居鰲頭碧水清潭之中,鐘靈毓秀。1996年相關(guān)部門將羅漢松、渾柏列入珍奇名木重點保護名錄。
2003年始,鰲哧庵負責人楊章純帶領(lǐng)眾人重修關(guān)公廟、鰲天閣、大雄寶殿、天王殿等。2009年改鰲哧庵為金鐘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