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景點——游遍中國
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以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聞名天下,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巖溶地貌分布廣泛,并以巖溶峰林地貌為特色,類型齊全,發(fā)育完美,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xué)價值,而且是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旅游資源。漓江自北向南蜿蜓穿城而過,其他過境河流有桃花江、相思江、南溪,境內(nèi)河流有靈劍溪、小東江、寧遠(yuǎn)河等。桂林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植物種類繁多,首次在桂林和桂林附近發(fā)現(xiàn)以“桂林”二字命名的植物有11種。
●七星巖●
七星巖又名棲霞洞、碧虛巖,位于桂林市東普陀山西側(cè)山腰,自古素有“神仙洞府”的美稱。巖洞雄偉深邃,玉雪晶瑩,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洞里常年溫度20℃左右,游程800余米。洞內(nèi)景物豐富,“石索懸錦鯉”像一條金色的鯉魚,鱗鰭飛動,搖頭擺尾從洞內(nèi)往外游;“大象卷鼻”如一頭巨大的石象,甩動翻卷著的長鼻,栩栩如生;“銀河鵲橋”石崖像一座獨特的橋,下面的河叫銀河,銀河兩岸的崖壁上,是隔河相望的牛郎和織女,傳說每年七月在此相會一次;“女媧殿”前有兩根石乳凝成的巨大石柱,一根叫不周山,一根叫天柱。此外還有“獅子戲球”、“仙人曬網(wǎng)”、“海水浴金山”等,奇幻多姿,琳瑯滿目。
●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區(qū)東北,瀕臨漓江。每逢江水陡漲,山麓遏阻洶涌的巨瀾,使江水回旋倒流,故名伏波。山的東面建有臨江回廊、吸波茶室和聽濤閣,西面有癸水亭和山頂。山麓有還珠洞,洞東面豁然開朗,外面臨江潭。山上千佛巖,有唐代摩崖造像200余尊。山中石刻豐富,大都集中在還珠洞,其中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的題詞和自畫像,以及詩人范成大的詩作。
●疊彩山●
疊彩山位于桂林市區(qū)北部,是市內(nèi)風(fēng)景薈萃之地。它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鶴、明月兩峰。山色秀麗,山層橫斷,重重相疊,如疊著彩緞,故名。相傳山多桂樹,又稱桂山。又因山上有個特異的風(fēng)洞,也叫風(fēng)洞山。風(fēng)洞是疊彩山最奇特之處,南北對穿,僅能過人,前后開敞如廳,前名疊彩巖,后名北空洞,四季均有清風(fēng),清幽別致。風(fēng)洞北口,有迎風(fēng)樓,原名疊彩樓。疊彩樓四面開敞,綠蔭覆蓋,景色迷人。
●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陽江和漓江匯流處,整座山像一頭大象站在江邊,伸長鼻子吸水。山上有象眼巖,左右對穿,極似象眼。山下有著名的水月洞,它是象鼻和象身之間的一個溜圓的大洞。象鼻山東、西北麓均有石級通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有明代建造的三層實心磚塔,塔身嵌有普賢菩薩像,故名普賢塔。由于它像寶瓶,又似劍柄,所以又叫瓶塔或劍柄塔。象鼻山東麓水月洞旁的崖壁上,刻有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詩札。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堯山西南麓,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從孫靖江王朱守謙及其歷代子孫墳地。南北長約10千米,東西寬約3千米。每座王陵,都有內(nèi)外兩道圍墻,墓前陳列著石人、石獸、華表,建有碑亭、享堂。陵墓封土碩大,墓內(nèi)用青磚修砌,山墻上飾有琉璃瓦當(dāng)、勾滴、鴟吻、花磚,整個工程浩大,建筑豪華。
●榕湖和杉湖●
榕湖和杉湖位于桂林市,原為桂林古代的護(hù)城河。后來,桂林南城向外擴(kuò)展,這里就成為市中心一個景色綺麗的湖。以陽橋為界,東邊湖畔古時種有許多杉樹,故又稱杉湖;西邊古南門前有大榕樹,故稱榕湖。榕湖北岸的古南門,是北宋時代的古城。門前的大榕樹,相傳為筑城時所植。過去,城門上也長著一株榕樹,樹根從城墻上盤錯而下,所以人們又稱其為榕樹門,城樓即稱為榕樹樓。宋代詩人黃庭堅路經(jīng)桂林時,曾在此榕樹下系纜停船。
●獨秀峰●
獨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它平地拔起,孤峰矗立,四壁如削,挺拔秀麗,氣勢雄偉,故有“南天一柱”之稱。獨秀峰不僅峰秀,而且洞奇。山麓有許多巖洞,其中最著名的是東麓的讀書巖,巖如石室,內(nèi)有天然的石窟、石榻。古代著名文學(xué)家顏延之在桂林當(dāng)太守時,常在這里讀書,故名讀書巖。西麓有太平巖,久已淹沒,明嘉靖年間重新開辟,掘出一錢,曰“太平通寶”,巖因此得名。
●蘆笛巖●
蘆笛巖位于桂林市西北郊,由光明山、芳蓮嶺和芳蓮湖組成,是桂林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距市中心6千米。蘆笛巖是此風(fēng)景區(qū)的主要風(fēng)景,位于光明山南腰。巖洞長約500米,最寬處約90米。洞內(nèi)道路平坦,燈光明亮,形狀奇異、色彩繽紛的鐘乳石琳瑯滿目,有石乳、石筍、石幔、石花等。蘆笛巖內(nèi)還保存著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7則,均為墨筆書寫,歷1100多年,至今墨跡仍可辨認(rèn)。光明山東麓,筑有賞心樓和休息廳。站在樓、廳,可眺望遠(yuǎn)近山水和桂林田園風(fēng)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