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 何來“蠢魚”
◎李五
? ? ? ?《廈門日?qǐng)?bào)》2019年10月13日A07版刊有文章《人生至樂 無如讀書》,其中寫道:“記得那時(shí),父親講得最多的兩句話是:‘自得讀書樂,不邀為善名?!x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边@里的“蠢魚”有誤,應(yīng)是“蠹魚”。
? ? ? ?蠹,讀作dù。蠹魚,蟲名,即蟫,又叫蠹蟲,體小,因其身體有銀白細(xì)鱗,尾分二歧,似魚,故稱。這種蟲子常蛀食衣服書籍,亦稱“書魚”“紙魚”“衣魚”等。北宋邵雍在《蠹書魚》詩(shī)中描繪:“形狀類于魚,其心好蠹書?!碧拼拙右住秱漆椤菲涠骸敖袢臻_篋看,蠹魚損文字?!焙蟆绑剪~”也被用來指啃書本,或指稱那些死啃書本的讀書人。
? ? ?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語出清代袁枚《隨園詩(shī)話補(bǔ)遺》卷十。意思是讀書如果不懂書中的精髓,還不如把它束之高閣,不然就和那些像蠹魚的書呆子一樣,整天死讀書,吞食些無用的糟粕?!按吏~”大概是形近誤植。
? ? ?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6期《一針見血》欄目。)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