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278艦名碎碎念
????????眾所周知,二戰(zhàn)時期的美國潛艇的艦名,全都是來源于水生動物........才怪呢,這個規(guī)律就不是英文系國家總結出來的,一般出自日本文章與中國文章。事實上本期的主角SS278 Scorpion,美國資料都是將其名源描述為蛛形綱arachnid的蝎目 Scorpiones。而日本與中國資料中,一般秉持上述規(guī)則將其翻譯為蝎子魚(對應鲉亞目 Scorpaenoidei)。故事本應就此結束,但是二戰(zhàn)之后的一些生物學研究,卻提供了一個似乎能將二者合二為一的思路。
????????中生代至今,所有蝎目物種都是陸生的。但古生代蝎目物種的生活環(huán)境(即蝎目的起源環(huán)境),科學界卻至今沒有定論,純陸生起源,純海生起源,半水生起源各執(zhí)一詞。1972年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志留紀的蝎目物種:雷蝎 BrontoScorpio anglicus。

1990年的文章則是認為雷蝎是最早的由水生轉變成陸生的蝎目物種,這篇文章的觀點認為,雷蝎巨大的體型使得體重太大,成為了完全陸生的障礙,故其至少也是半水生,脫殼應當在水中完成(2005年著名紀錄片《與巨獸同行》便是使用此論點)。但是由于雷蝎只有一個化石樣本,且化石完整度非常低(目前只發(fā)現(xiàn)了一塊長度約10cm的觸肢可動指化石),雖然按比例還原長度可達1m,但是這一數(shù)據(jù)可靠性不佳。目前對雷蝎的主要生存環(huán)境判斷為陸地的論據(jù),是因為本化石于陸地沉積物中發(fā)現(xiàn),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節(jié)肢動物的尸體通常在死亡后容易遷移,而櫛器(化學感覺器官)、口囊(進食結構)、毛孔(機械感覺器官)、呼吸結構(即書肺,如果真的有水生蝎則為書鰓)這些能夠確定生活環(huán)境的部位又很難形成化石,所以并不能就肯定雷蝎的生活環(huán)境。
????????距今為止,人們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蝎目物種是Dolichophonus loudonensis(看大佬譯為羅頓長戮蝎,僅供參考),但其是純陸生的。2020年,有一篇論文重新分析1985年發(fā)現(xiàn)的一些化石,并提出了論點:這些化石比羅頓長戮蝎還要早幾百萬年,他們將其命名為ParioScorpio venator(暫譯獵人祖蝎)。

這些化石有兩個基本完整的樣本,就連部分呼吸系統(tǒng)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消化系統(tǒng)都被保留了下來(這部分有大量描述與分析,在此就不討論了),化石來源于淺海的沉積物,但是由于與雷蝎同樣的理由,并不能作為生活環(huán)境的證據(jù)。但在2021年,研究者們重新研究了這些化石,認為它們并非蝎目物種,而是屬于分類學位置不確定一種節(jié)肢動物,因為其同時長有螯肢和下顎。
????????在志留紀興盛著這么一種生物:它們外骨骼發(fā)達,硬化程度很高;身體形似琵琶適合爬行;分為十三節(jié),最后一節(jié)為尾刺;除了螯肢外頭胸部有著五對附肢,有些還有著用于交配的抱握附肢;大多數(shù)品種都可以彎卷后腹并用尾節(jié)進行“扎”的動作,用以自衛(wèi)或者捕獵,種種描述與蝎目生物高度吻合,以至于被起了一個“海蝎”的諢名——這就是板足鱟綱Eurypterida。

板足鱟是如此的像蝎子,以至于早期的分類學把他分進了——肢口綱Merostomata,沒錯就是那個現(xiàn)存物種只有四種鱟的綱。但2013年的研究認為板足鱟并不會通過脫皮來增加體節(jié)與附肢,故提拔成綱。肢口綱依靠書鰓進行氣體交換,蝎目依靠書肺進行氣體交換,而板足鱟通常是以書鰓交換,部分品種被發(fā)現(xiàn)除了有書鰓結構還有位于身體內部的一套氣體交換系統(tǒng),這表明其有可能能短期在陸地行動。雖然被稱為海蝎,但其實大多數(shù)品種生活于淡水,其生存環(huán)境與現(xiàn)存的蛛形綱大不相同。
????????如果將“二戰(zhàn)時期的美國潛艇的艦名,全都是來源于水生動物”作為真理,那么sea Scorpions與Scorpionfish競爭力按理說應當不相上下,而板足鱟在美國知名度也不低,是很罕見的在二戰(zhàn)前就被完善描述的古生物,將其作為艦名是完全可能的,也基本符合DANFS對艦名來源的描述“一種蛛形綱動物,身體細長,尾部狹長,尖端有毒刺”,所以在翻譯艦名時,不應當簡單忽視這一艦名選擇,而蝎目本身是否在歷史首存在水生種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并不能簡單就將其視作不可用。本艦艦名應分情況命名為:蝎號/蝎子魚號/海蝎號/板足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