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地位最高的實權(quán)官尚書令、尚書左右仆射為什么會變成虛職?
唐朝的中央核心制度是“三省六部”,“三省”就是中書?。ㄆ鸩菡睿?、門下?。▽徍苏睿⑸袝。ㄍ菩姓睿I袝〉牡匚辉谌≈惺亲罡叩?。比如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的品級是正二品、尚書省左右仆射是從二品,而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是正三品,與六部尚書相等。

除了品級高之外,尚書省的權(quán)力也很大,六部九寺五監(jiān)都直屬于尚書省。尚書省的長官在唐朝初年是名副其實的首席宰相,比如房玄齡就當(dāng)了二十多年的尚書省左仆射。可是到了唐高宗時期,尚書令、尚書左右仆射卻演變成了只有品級沒有實權(quán)的虛職。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正因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位高權(quán)重,所以尚書令成為對皇權(quán)威脅最大的宰相。從隋朝開始,尚書令就基本空置了。隋朝歷史上只有楊素活著的時候當(dāng)過尚書令,而且就任后不久就去世了。唐太宗登基后以“自己擔(dān)任過尚書令”為理由,將實際不設(shè)尚書令的慣例制度化。

雖然尚書令幾乎空置,但尚書省的權(quán)力在隋朝和唐初還是很大的。尚書省左仆射就是首席宰相。但三省制效率低的缺陷在唐朝初年開始顯現(xiàn)。要知道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位于三個不同的地方,一道政令完成整個流程需要很多時間,這不符合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quán)的效率需求。

從隋朝開始,三省長官為了提高效率而常在政事堂開會,唐太宗登基后又命令特別加銜的官員(如參預(yù)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等)也要參加政事堂會議。朝廷的主要決策基本都在政事堂會議上討論通過的,政事堂就逐漸發(fā)展成為三省之上的權(quán)力機構(gòu)。

貞觀末年,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權(quán)知三省”并檢校中書令,長孫無忌以此主持政事堂會議。再加上政事堂位于中書省和門下?。ㄌ浦凶跁r定在中書?。?,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逐漸成為政事堂會議的固定參會者和主持者。尚書省的左右仆射反而失去了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固定資格。

到了唐高宗中期,朝廷大事和日常政務(wù)幾乎都在政事堂會議上討論處理。政事堂從會議室演變?yōu)榱桉{于三省之上的宰相委員會,主持政事堂會議的中書令和門下侍中變成了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而沒有資格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尚書省左右仆射也就變成了沒有實權(quán)的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