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旅館淺析
加州旅館這首歌我很久之前就在聽了,本來一直想做個賞析,因為各種原因鴿了很久,直到今天才定下來做,加州旅館這首歌,不僅是老鷹樂隊的經(jīng)典曲目,對于美音式樂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歌曲,音樂風格為搖滾,歌曲發(fā)行于1977年,收錄于老鷹樂隊第五張專輯《加州旅館》中,次年,該曲獲得第20屆格萊美年度唱片獎。
要了解這首歌,自然要從歌詞入手,接下來我將分段,逐步挖掘這首歌中包含的內(nèi)容。
首先是第一節(jié)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
There she stood in the doorway
I heard the mission bell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
This could be Heaven or this could be Hell
Then she lit up a candle and she showed me the way
There were voices down the corridor
I thought I heard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Such a lovely face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Any time of year you can find it here
行駛在昏黑的沙漠公路上,涼風吹起我的頭發(fā)
濃烈的大麻味道彌散在空氣中
抬頭遙望遠方,我看到燈光閃爍
我的頭越來越沉,視線也變得模糊
我不得不停下來尋找過夜的地方
她站在門口
我聽到遠處教堂的鐘聲
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不知道這兒是天堂還是地獄
這時她點起一根蠟燭,然后給我引路
沿著走廊傳來陣陣說話聲
我想我聽到他們在唱
歡迎來到加州旅館
多么美麗的地方
多么美麗的臉龐
多么可愛的臉龐
加州旅館有如此多的房間
無論何時你都可以在這找到地方
可以看出,歌曲為敘事風格,以時間順序推進,歌詞講述了“我”作為一個旅途中的司機,獨自一人,因長途跋涉,天色漸晚,不得不尋找可供休息,恢復精力的地方,開頭僅僅用一句很簡短的歌詞,就描繪了一幅美式肌肉車夜晚行駛在沙漠高速公路的畫面,緊接著從聽覺,味覺,視覺來描繪即將接觸到的地方,很明顯,帶來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空氣中充斥著大麻味,但因為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只能硬著頭皮接受指引,歌詞寫到教堂的鐘聲,天堂或者地獄,表述了理性與感性的沖突,眾所周知,美國從二戰(zhàn)結(jié)束到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經(jīng)濟迅速恢復發(fā)展,新的科技革命興起,農(nóng)業(yè)也幾乎全部實現(xiàn)電氣化,“點起蠟燭”就顯得格格不入,實際上,無論是空氣中大麻殘留的味道,還是頭變得沉重,視線變得模糊,都與吸食毒品有關(guān),吸食大麻后讓人產(chǎn)生幻覺,點蠟燭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吸食毒品的方式?!瓣囮囌f話聲”和“如此多的房間”說明很多人陷入其中,歌詞仍然表述“美麗的地方,美麗的臉龐“,明顯和實際情況不符,從理性講是個糟糕的地方,從感性來講,卻又甘愿沉醉其中。
第二節(jié)
Her mind is Tiffany- twisted
She got the Mercedes Benz
She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
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And still those voices are calling from far away
Wake you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Just to hear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They living it up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What nice surprise
What nice surprise
Bring your alibis
她的心被珠寶捆綁
她開著一輛奔馳車
還帶著許多漂亮迷人的小伙子
她都喚他們叫朋友
他們在庭院里翩翩起舞
夏日的香汗淋漓
有人在起舞中回憶
有人在起舞中忘記
于是我叫來領(lǐng)班
請給我來點酒
他說從1969年
我們就不提供酒了
遠處仍然傳來他們的喧囂聲
在半夜把你吵醒
只聽到他們在唱
歡迎來到加州旅館
多么美麗的地方
多么美麗的地方
多么可愛的臉龐
在加州旅館他們縱情狂歡
這里好得令人吃驚
這里好得令人吃驚
為你帶來墮落的借口
第二節(jié)開始,歌詞著重描寫了這里的人,帶領(lǐng)“我“的女士是個重視物質(zhì),貪圖享樂的人,無論是有名的珠寶,還是昂貴的汽車,通通收入囊中,并且還教育或者說誘導身邊的人沉淪其中,不記代價,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Tiffany應該為蒂芙尼,于1837年開創(chuàng)的珠寶腕表品牌,代指名貴首飾,這里”twist“使用的被動式,譯為”她的心被珠寶所捆綁“,更能直觀反饋其拜金享樂的價值取向。所有人都沉醉其中,鶯歌燕舞,其余的都拋開。歌詞中談到了一個具體的時間點—1969,通過查閱資料,我推測作者想提到的,應該是當年發(fā)生在美國的大事件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該音樂節(jié)最早舉行于1969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jié)之一,主題是和平、反戰(zhàn)、博愛、平等,首屆音樂會為組織者自行籌資舉辦,遠離了資本,60年代晚期,美國戰(zhàn)后思潮激烈,社會矛盾非常多,人權(quán)問題,反戰(zhàn)思想,消除貧富差距,反建制等,當時年輕人的思想得不到重視,充滿了挫敗感,避世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宣泄,掩蓋自己的情感。意外的是,這場音樂會空前成功,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1自行籌辦,遠離資本;任何活動和資本沾上關(guān)系,那么這個活動就已經(jīng)不純粹了,有了雜質(zhì);2志趣相投的參加者;參加這個音樂會的,都是熱愛音樂,崇尚自由的一群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興趣愛好,有了廣大的參加者,音樂會成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3社會矛盾激化;60年代末期,受戰(zhàn)后影響,存在很多社會問題,音樂會成了宣泄不滿的活動,也成為了消極逃避的借口。伍德斯托克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征。“1969年后就不提供這種酒了”,“spirit”這里不僅字面意義上指酒,實際上也指和平、反戰(zhàn)、博愛、平等的精神,也指音樂和文化相結(jié)合的活動,而這在69年后便不復存在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目前共舉辦三屆,除69年第一屆外,第二、三屆分別舉辦于94、99年,70年代后,美國遭遇中東石油危機,越戰(zhàn)失敗,水門事件,對美國社會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使人變得頹廢,麻木,找托辭,找借口沉醉欲望中。
第三節(jié)
Mirrors on the ceiling
Pink champagne on ice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y stabbed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Last thing I remember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I had to find the pasage Back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Relax said the night man
We are program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天花板上鑲嵌著鏡子
冰鎮(zhèn)著的粉色香檳
她卻說
我們都是這里的囚犯
為自己的欲望贖罪
在主廳大房間內(nèi)
人們舉起狂歡之火
他們用鋼刀揮刺著
卻殺不死心中惡魔
我所記得的最后一件事
是我拼命跑向門口
我必須找到來時的路
回到我過去的地方
放松點吧,看門人說
我們只是按流程迎接
你可以隨時結(jié)賬走人
但你永遠無法掙脫
第三節(jié)無疑是全篇的升華,前面兩句依然在描繪環(huán)境優(yōu)越,豪華,突然轉(zhuǎn)折,很明顯,“她”很清楚自己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怎樣的生活中,變成這樣只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其他人也是如此,表面看起來無比快樂,無比勇敢,但是卻沒有勇氣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欲望,墮落其中。“我“已經(jīng)醒悟,想要逃離,但是卻被告知,迎接“我”只是走個流程,“我”本來就可自由選擇,但是欲望的種子早已種下,無法根除,也猶如之前提到的大麻,一旦沾染,就很難戒掉。前面兩節(jié)頻繁提到“多么美麗的地方”與后面的“我們不過是這里的囚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外表有多光鮮,內(nèi)在就有多黑暗。
第二節(jié)中提到“1969年后我們就不提供酒了”,有人可能會聯(lián)想到禁酒令,但是禁酒令時間對不上。美國禁酒令生效于1920年,因為婦女運動和宗教組織的推動而推出,禁酒令的推出,并沒有解決與之假想的社會問題,反而引發(fā)了更多的問題,于是在1933年,禁酒令被廢除。有人說“加州旅館”是美國版的《桃花源記》,很明顯不對,《桃花源記》是作者陶淵明對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抒發(fā)對當時生活的不滿,“加州旅館”明顯更寫實,60年代受自由,反叛思想的影響,社會推崇金錢和享樂,吸食毒品,日益糜爛的生活肯定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有一點相同,即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但是卻無能為力,你能清楚看到問題所在,但是你卻無法解決它。人的欲望就像黑洞,永遠都不可能填滿,有句話叫“知足者常樂”,知道的人非常多,但是做到的又能有幾人?壯士斷腕,需要有極大的膽識和勇氣。
我特別喜歡這句歌詞“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Of our own device”譯為我們只是這里的囚徒,在為自己的欲望贖罪,這句歌詞出自一個成功女性(至少從物質(zhì)化的層面來講是)之口,給人帶來了強的反差,也讓人覺得無比沉重,堪稱點睛之筆。?
參考文獻:
1 baike.baidu.com/item/加州旅館/1105 ?fr=aladdin
2 baike.baidu.com/item/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745984?fr=aladdin
3 baike.baidu.com/item/美國禁酒令/9091431?fr=Aladdin
4 www.sohu.com/a/168761683_610450
5 www.163.com/dy/article/EGLPIA7505313O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