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不吃回頭草,后半句更經(jīng)典,道出做人原則
民間俗語也是我們國家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一個人即便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但聽過一些俗語,也會知道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從小也聽到過很多這些俗語。

例如:“人心齊,泰山移”,“車道山前必有路”,“好漢不吃眼前虧”。不需要推敲琢磨,就是簡單的字面意思,卻蘊含了深厚的人生哲學。
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最早是出現(xiàn)在清代的李漁《憐香伴,議遷》:“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strong>
表示有志氣有擔當?shù)娜耍谠庥稣T惑和挫折時,不屈服,也不走回頭路,繼續(xù)向前。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的理解都是,走過的路不愿再走一遍。錯過的人不想再回頭。寧愿在現(xiàn)有的路上摸爬滾打,自己選擇的路苦著也要走下去。

其實大多時候是為自己沒有勇氣再來一遍的借口。
在典故里的原意是,良駒走出馬廄奔向寬闊無垠的草原,一眼就能看見鮮美可口的嫩草,沿著一條路吃下去。
不會東啃一口,西吃一嘴,丟三落四的再回去補吃遺漏的嫩草。一心一意專心吃眼前的草,身后自然也沒有回頭草供它留戀了。

后來形容一個人做事一心一意,不左顧右盼,朝三暮四,會更容易有所成就。
相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最終的結果只會是虛度光陰,在任何領域都不會有大的作為。本本分分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才是處事的根本。
浪子回頭金不換
好馬不吃回頭草,后半句人們通常會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是出自近代文學大家張恨水《八十一夢,第32夢》。
表示有聰明或有才華的人不務正業(yè),走進歧途,在人們惋惜不止的嘆聲中,經(jīng)歷一系列的事件后幡然醒悟,回歸正途。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哪怕是金子也不換。

其實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姓金的老地主,年近五十才得一子。不勝歡喜,為此取名金不換。
金不換從小衣食無憂,囂張跋扈,整天的惹事生非。別人種的莊稼都得上去踩兩腳。村里人叫苦連天,但又敢怒不敢言。
長大后的金不換更是遠近聞名的浪蕩子,揮金如土。

爹娘無奈,給他娶了一房媳婦,這媳婦樣貌俱佳,品行端正,對他言傳身教,終于金不換變得懂事了,從此奮發(fā)圖強,重新做人。這句俗語便流傳開來。
是啊,生而為人,誰會不犯錯呢?做錯了事情不要緊,重要的是做錯之后的態(tài)度。
若是誠心悔過,知道錯處,及時剎車并從中吸取教訓不再犯,便能得以寬恕。但若不知悔改,仍然要在錯誤的路上前進,那掉到陰溝也是遲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