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品讀
道德經(jīng)中修道人可以達(dá)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作為生物意義上人的修行最終目標(biāo),比于赤子。 今天品讀的是《道德經(jīng)》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句。 通常解釋中最有商量余地的是握固、全作、不嗄,這三個詞。手握的緊的掰不開、小孩雞雞常久直立(全常作脧后)、嗓子不啞。 試譯下:積德最多的近道之人,形為就和赤子這個初人一樣。那些蚊蛇不叮口交他,猛獸不吃他,兇鳥不抓他,骨弱筋柔卻能,保全身體,不知道陰陽和合卻能圓潤一體,是因為內(nèi)心精純至無。整天號卻抑揚(yáng)有節(jié) ,絕無頓挫之感,是因為自身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理解:這句來形象的描述赤子的狀態(tài),“比”這個字用的極重“一樣”,老子一般用如、若、幾、似等,用比很少。 接下來講,赤子首先是個“善攝生者”,至“無死地”的狀態(tài),自身可以長久了。再講“終日號”,開合之間上下通順運(yùn)用無窮了。多么近道的狀態(tài),似合道。 握固:想下剛生下的小猴子是什么狀態(tài),窂固握住母親。大約咱們老老祖宗作赤子時,也好不了太多。外物不傷身的保障就是牢固的與母體在一起,也就是遵道含德。 全作:全當(dāng)圓講好,描述循環(huán)往復(fù)動態(tài)平衡的圓潤狀態(tài)。那個脧作?赤女沒了!與那個玄牝解釋為黑牛?一樣,原味的夠嗆。老子忽視、歧視女性嗎?天上如知,胡發(fā)飛揚(yáng)吧! 不嗄:赤子之號,是與母親交流的方式。人修道的方式就是含德,用德行與客觀環(huán)境和諧共處。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