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門的奇妙冒險】第2篇 小學二年級的CMOS
本篇目標:
1.理解CMOS管的原理和特性。
?
在上一篇中,我們理解了P型摻雜和N型摻雜的微觀特性,以及用它們倆搭出來一個好玩的電子元件,單向導通的二極管。在本篇中,我們將要搭建一個更加好玩的元件,叫做CMOS管。它的全稱是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縮寫作 CMOS)。為啥是互補呢?這個詞的意思其實說MOS是有一對的,一個叫PMOS一個叫NMOS。誒嘿是不是很上一篇的套路有點像,沒錯,就是類似的構造。(搓手手.jpg)
?
我們先看這樣的結構,P型摻雜和N型摻雜以奇怪的姿勢嵌在一起,下圖的兩個N區(qū),一個叫源極一個漏極,我們這里暫不辨析了。這里的P區(qū)一般就稱作P型襯底。

這里構成了兩個PN結,不管電源的正負極怎么接,總會有一個無法導通,整個電路都是不導通的。而且對換P區(qū)和N區(qū)也不管用,怎么著都有一對PN結不通。那這個電路結構有啥用呢?
?
我們這里先開一個分支,了解一下電容的結構和特性。在這份初等教程,我們可以把電容簡單理解成兩個導電板,對著放,就是下面的這個結構:

和電源負極連接的板子,就會帶上負電荷;和正極連接的帶上正電荷。這倆板子中間就會形成一個電場,其中的電子特別想從負極的板子跑到正極,可惜中間是絕緣的,過不去。這種電路結構會有奇奇怪怪的作用。這里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我們主要關注下面的這個結構:

把電容的兩個板子貼在剛剛的結構上,剛剛提到,板子中的電子特別想往正極跑,就會在P型襯底的上方堆積起來,不僅填充了其中的空閑,還富余了一些,這樣就會形成新的類似N區(qū)的結構,就是上圖X點下邊的3個綠點,我們稱之為N溝道。這個電路結構就叫做NMOS。回憶一下我們上篇介紹過的,單純的N型摻雜材料是可以導電的。現(xiàn)在這個電路結構已經(jīng)造出了一個連通的N區(qū),就可以導電了,也即AB兩點導通。
手動劃重點,第一個數(shù)字抽象來了:X點接正極,加上高電平,AB導通;X點低電平,AB不導通。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電路符號來表示:

相應的,我們把上面那邊電路結構的P區(qū)和N區(qū)對調一下,電容的電源也換一下方向,就變成了下面這樣,這個結構就叫PMOS:

也是一句數(shù)字抽象:X點接負極,加上低電平,AB導通;X點高電平,AB不導通。電路符號如下:

寫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小結一下,因為之后我們就不會再出現(xiàn)了綠點和灰點的示意圖了,只會出現(xiàn)電路符號了。其實本篇要記住就是兩個電路符號和兩句話:

左圖:X點高電平,AB導通;
右圖:X點低電平,AB導通。
?
只要記住這倆符號和這兩句話,本篇就算OK了,小學二年級的難度,很好理解對吧~(搓手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