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父親省吃儉用供女兒留學 卻被女兒嫌棄咒罵:“惡心玩意”

西班牙留學女生的事兒引發(fā)了又一場輿論風波。
越來越多的爆料和聊天記錄被公開,幾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辱罵父母”的女生。
看著女生說的話,不管是為人父母也好,為人子女也罷,血壓都會立刻飆升。
事情的起因是爸爸詢問,為什么每個月給的生活費都不夠用,需要信用卡?
女兒表示,自己花的都是生活必須品。
然后爸爸表示,自己的壓力非常大。
希望女兒盡快獨立,能打工賺錢,或者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女兒對父親的說辭不置可否,可能是看到身邊同學花錢不受約束,自己也想這樣。
甚至說,自己已經(jīng)快要吃不上飯了。
爸爸說,自己已經(jīng)51歲了,快退休了,以后的生活都要靠女兒自己努力。
這段不愉快的通話很快就結(jié)束了。
接著,女生把這段聊天曝光出來,破口大罵自己的父親,一口一個“老家伙”。
她爸爸的晚飯是稀飯和小咸菜。
她卻覺得每個月1萬元的生活費不夠用。
但實際上,在西班牙留學過和生活過的小伙伴紛紛表示,每個月1萬元的生活費足夠了,而且會生活的很好。
(西班牙留學生留言)
拿西班牙消費最貴的城市馬德里來說,
一個月的房子250歐-300歐,自己做飯再加上生活用品400歐左右,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到1萬人民幣。
為什么會說錢不夠用呢?
看完更多的爆料才發(fā)現(xiàn),該留學生對父母做的事情不光讓人難以理解,而且令人發(fā)指。
據(jù)其認識的人爆料,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她對自己的父親進行網(wǎng)暴,早在多年前,父女二人的恩怨就已經(jīng)開始。
現(xiàn)看看她本人在QQ空間的說法:
把她爸爸說成是泯滅人性,喪盡天良的惡魔。
她爸爸到底干了什么讓自己親生女兒這么恨他?
據(jù)女生自己說的情況是:
自己從高中開始去澳大利亞讀預科,但是中途被她爸叫了回來,理由沒有說清楚。
隨后自己被逼著學了西班牙語,沒有高考上了大專。
后來又去西班牙讀書,讀了一年后疫情爆發(fā),被父親逼著回來,這次理由是錢不夠了,而且不會再提供自己讀書的費用。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從另一個渠道聽到完全不一樣的版本。
該女生不是因為沒錢從澳大利亞預科回國,而是因為自己太廢了,后來又退學逼家里人給自己送到了西班牙。
更讓人迷惑的是,她對她父親似乎恨之入骨,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專門罵她爸,可以免費得到她的裸照。
很多網(wǎng)友想知道,她爸爸到底哪里得罪她了,要受這么大罪?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她爸爸是當初北大畢業(yè)的高材生,現(xiàn)在在上海某財經(jīng)雜志擔任主編,雖然薪資待遇不錯,但也是上班族。
網(wǎng)上流傳著一封她爸爸口吻的信,細數(shù)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育兒經(jīng)驗。
她爸爸出生在蘇北農(nóng)村,上世紀70年代從農(nóng)村,努力拼搏考上了北大。
這對父親本人的影響非常深遠。
所以,在該女生的成長過程中,她爸爸附加了很多希望在她身上。
爸爸承認自己在教育上有一些過失,是因為當年自己成長中的“危機感”經(jīng)常打罵孩子。
強加了很多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
(部分節(jié)選)
當然為了能讓他們一家在上海過上好的生活,買上房子,她父親也非常努力。
從聊天記錄上來看,在她小時候,她爸爸是非常疼愛她的。
盡管,父親的確在她的成長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她只看到父親“壞”的一面,卻沒有看到父親為何要逼她學習?
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被父母打過逼過學習,到了23歲的年紀,也理解了當初父母的苦心。
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我是說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希望他們幸福。
但很可惜,這名女留學生只看到了“黑暗”的一面,就把它當成了世界的全部顏色。
從始至終,女兒沒怎么提到母親。
原以為會和母親的關系更好一些,為數(shù)不多的一次提到母親,罵她是160斤的豬。
不僅如此,她還把她罵她父親的視頻發(fā)到了網(wǎng)上。
沖突的原因是她爸讓她不要睡那么晚,早上早點起,從視頻上來看,她瘋了一樣咒罵自己的父親。
相反,她父親倒是十分克制,耐心給她講道理,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涵養(yǎng)的人。
疫情期間,她還耐不住寂寞,違反防疫規(guī)定,私自逃出隔離,被網(wǎng)友發(fā)到了網(wǎng)上。
因為承受不住大家的攻伐,央求把視頻刪掉。
目前的情況是,她爸爸已經(jīng)聘請了律師想要讓她刪除網(wǎng)上那些言論。
這個女兒的確也去嘗試了,比如舉報了之前我們的一篇文章:
該女生以侵犯其名譽權的名義舉行了舉報
但后來微信方面并不支持她的投訴,駁回了她的舉報
畢竟是非曲折論世人評說
公道如何自在人心
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仁義禮智孝”,孝的含義在今天主要是孝順父母,人類最質(zhì)樸的情感,鳥類尚且知道反哺。
但越來越多的事情卻刺激著我們的神經(jīng)。
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感恩,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稱之為人,留學固然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知識和學習能力,但無法改變一個人的“人性”。
臺北市的一個美國碩士海歸在美國讀完碩士學位后就一直在家啃老,10多年沒有找到工作。
該名女子的父親10年前已經(jīng)過世,家里靠已經(jīng)73歲高齡的老母親每天在士林的市場擺攤賣衣服來維持生計。
據(jù)鄰居說,當天聽到母女兩人發(fā)生激烈爭吵,警方趕到現(xiàn)場的時候發(fā)現(xiàn)母親全身是血,身上多處被鈍器所傷,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據(jù)警方調(diào)查顯示,該名女子在狂怒中瘋狂拉扯母親的頭發(fā),還用木棒重擊年邁母親的背部,最后狠掐母親的脖子,直接導致母親窒息身亡。
圖源:SL News
啃老啃得理直氣壯,任誰看了都氣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丁奶奶81歲高齡了,患有尿毒癥的她靠著每個月微薄的退休金過活,平時生活簡樸的她一分錢都舍不得花,連一周三次去大醫(yī)院做透析都要擠公交車。
而本該孝敬母親,讓母親頤養(yǎng)天年,過上天倫之樂的生活的兒子,卻一直賦閑在家,還要讓母親用自己每個月3500元的退休金養(yǎng)他。
這個兒子其實原來也是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從小就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他高考考上了同濟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又去加拿大名?;F盧大學讀了個工程碩士學位。
圖源:看看新聞
如今成天在家打游戲,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來自至親的惡是讓人“絕望”的。
目睹這一樁樁一件件發(fā)生的事情,我們通常會想到:
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會讓一個人泯滅人性?大家都會想到一個概念“原生家庭”。
數(shù)學上有一個概念:?無限遞歸。
其實,若是將自身的缺陷無限遞歸,我們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源頭。
但是這樣的遞歸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就像數(shù)學中的演算結(jié)果:
“最終無限遞歸會導致運行時錯誤?!?/strong>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寫道:
“悲觀也沒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fā)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是一種影響,但絕不應該成為我們一生的支配。
你要知道,18歲以后,你的原生家庭,其實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