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探》S2:成長之路上,沒有“純粹”

《心理神探》(Mindhunter / 心靈獵人)第二季算得上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美劇之一了,坦白說這季的觀感和品質不如第一季——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該劇的內容不再那么“純粹”了:除去線索混亂、虎頭蛇尾等問題外,其實多數(shù)人喜歡《心理神探》,就是喜歡那份簡單、踏實的勁兒,看看主角和變態(tài)連環(huán)殺手聊聊天順便破破案,再加上點心理刺激就很滿足了。

然而第二季雜糅進了太多別的東西,人物感情、政治因素、社會矛盾等等等等,更關鍵的是,這些新加的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和該劇主題無關,如果你只想看《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恐怕會有所失望。
但這只能算是《心理神探》第二季的特點而非缺點,FBI“行為科學部”發(fā)展壯大至今,不會只是搞學問、做檔案那么純粹,這一路注定伴隨許多血淚、犧牲和覺悟。
【友情提示:下面將按內容線索梳理點評《心理神探》S2,多圖長文,全面劇透,望周知?!?/p>
銜接與過渡
《心理神探》第一季結束時留下了許多坑,霍頓驚恐發(fā)作、比爾和溫蒂的不睦、行為科學部要被追責等等……大衛(wèi)·芬奇僅用一集就把這些坑都填了。
本以為自己要走的比爾,卻得知副局長夏普德即將退休,他的繼任者特德·岡恩是曾在華盛頓負責公共事務的副局長,此人放棄了“高升”機會轉來匡蒂科,就因為看到了“行為科學部”的潛力。

首集雖然沒有任何罪案,但特德的三場單獨面談,卻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和針對性,論策略、心機和精彩程度,并不遜色于和殺手的對話。
第一場面談比爾,特德直接闡明了自己的目標理念,以及要保全霍頓的想法,還有意讓比爾今后管住霍頓別跑偏。

第二場面談溫蒂,特德就沒那么直來直去了,而是旁敲側擊她成為FBI顧問的動機并且掉了掉書袋,但其目的也是請求溫蒂“規(guī)范”霍頓。
特德從一開始就認準了霍頓,無論是經(jīng)驗豐富的比爾,還是理論型人才溫蒂,都提前被他劃分為了“輔助選手”,來輔佐最膽大妄為、葷素不忌的霍頓。

而第三場面談霍頓時,特德就沒有絲毫限制的意味了,而是盡可能鼓動他再放開些,成為創(chuàng)建理論、學以致用的開拓者,只要別違背他怎么樣都行。
在本劇中,特德更像一個政治投機者,他想迅速把行為科學部的理論投入到實戰(zhàn)中,為此他還搞定了職責辦原本對該部門的追究。

特德可不是來做慈善的,他剛上任就送如此大禮,是為了把行為科學部的成果盡快轉化為自己的政治籌碼,因此抓緊實踐勢在必行,任何客觀條件他都能滿足。
至于上季結尾霍頓被艾德·肯珀擁抱后引發(fā)的驚恐發(fā)作,也通過幾場戲穩(wěn)定了下來:臥床不起,驚魂不定,將信將疑,漸復正常。

在短暫又巨大的精神刺激后,霍頓逐漸回過了神,并進一步愛上了這種“逼近深淵、擁抱危險”的感覺,求助溫蒂不過是給自己心理打個補丁,有了新上司特德?lián)窝?,他又可以生龍活虎了?/p>
而在老上司的歡送派對上,霍頓得知謝普德因為遭遇了“不可抗力”為自己背鍋才不得已提前退休,這下所有疑問都解開了。

此外,霍頓等人還知道了是道德感強烈的葛雷格告了密,比爾和溫蒂也重歸于好……第一集不但填了上季的坑,同時也為這季不同節(jié)奏的故事定下了基調,水準相當高。
面談和BTK
令不少人遺憾的是,“BTK”殺手丹尼斯·雷德在本季依然只活在片頭和片尾里,但實際上,行為科學部已經(jīng)開始了與他的漫長角逐。
比爾在得到BKT的資料后,去了堪薩斯州了解相關情況,還和幸存者凱文聊起了案發(fā)經(jīng)過。

盡管沒從凱文身上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但比爾確定BTK拿走了受害人身上的手表,這為破案提供了新思路。
而在一起殺人全家的案件中,BTK殺了太多“無關的人”,留下了太多線索,霍頓認定那是對方第一次犯案。

BTK的種種行為,明顯有模仿連環(huán)殺手、有“山姆之子”之稱的大衛(wèi)·波克維茲的痕跡,于是比爾和霍頓展開了本季中第一次面談。
大衛(wèi)一開始并不老實,他強調自己是被惡魔附體控制了,一直找“私生子、被欺瞞”等接口,直到被霍頓拆穿偽裝,他才承認自己每天都驅車狩獵的事實。

大衛(wèi)明確表示,自己會回到作案現(xiàn)場回味、享受——但他不拿紀念品,就算自慰也是在家中,他不會把性和暴力放在一起幻想。
大衛(wèi)確信BTK也會回到現(xiàn)場,但兩者的具體作為又存在差異……接下去的面談對象,換成了被指控犯下多樁謀殺案還樂于曝光的“小威廉”皮爾斯。

面對霍頓和吉姆·巴尼的詢問,皮爾斯一邊炫耀自己會說七種語言,一邊不斷否認殺人,直到吉姆用巧克力餅才撬開了他的嘴巴。
再之后,他們又探訪了有相似行徑的黑人殺人犯漢斯——他在殺了一個白人女性后又殺了兩個黑人妓女,并主動告訴警察去哪兒找尸體。

漢斯主觀臆造出了兇手“邪惡武裝”,他的思維邏輯同樣讓霍頓等人難以理解,尤其第一次行兇對象是白人女性,直到事后葛雷葛提出“制服”因素,才讓眾人有所頓悟。
再下一次面談,提問者換成了溫蒂和葛雷鉻,對象則是殺掉“糖果殺手”迪恩科爾的跟班小亨利。

在臨場經(jīng)驗不足的葛雷格失敗后,溫蒂借著“稱呼”問題打開了話匣子,并摸清楚了他拒絕同性戀身份指認的敏感,以及享受“瘋狂”的人生信條。
特德搞定了與臭名昭著的查理·曼森面談機會后,霍頓和比爾倒是先見了“老朋友”艾德·肯珀一面,在艾德看來,沒親手殺過人的曼森是個華而不實的家伙……對于霍頓的疑問,他更有發(fā)言權。

艾德講起了自己返回犯案現(xiàn)場的感覺,并以己度人,揣測了BTK的心理,在不了解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推測出“他擁有正常人生活”、“現(xiàn)實很快無法滿足他了”、“你們很難抓獲他”等結論。
霍頓對此有所質疑,按照以往經(jīng)驗來看,類似這樣的連環(huán)殺手應該生活都很糟糕才對,不會那么“滑不留手”。

艾德以教育懵懂學生的口吻,指出了霍頓思維中的“幸存者偏差”:你的經(jīng)驗,都只是從被抓的人身上得來的。言下之意,只要人家樂意,有些兇手一輩子都不會被抓。
經(jīng)歷了艾德的教導,之后面談曼森的過程反而有些無味:他只是個憤世嫉俗又擅于洗腦的“造夢者”罷了。

“不是我的錯,都是他們自己的主意?!甭?***的“恐慌計劃”撇得一干二凈,可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個顛倒黑白、巧舌如簧的詭辯奇才。
事后,霍頓聽從艾德的建議去見了直接行兇的德克斯,從而補全了這一系列慘案的拼圖。

德克斯說,曼森勾出了潛藏在他們心里的憤怒,去除了他們殺人時的恐懼……當人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秩序的敬畏時,做出任何事都不會奇怪。
本季中最后一個接受面談的在押犯人是性虐殺手貝特森,他只承認了一樁殺人案,并直言所有接觸都是暴力,只是程度不同,“痛苦是一種發(fā)泄,恐懼才是你想玩弄的東西。”

貝特森對溫蒂的疑問知無不答,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拂袖而去……事后溫蒂和葛雷格才意識到被對方擺了一道。
《心理神探》第二季中的這些“連環(huán)殺手”面談,本質上并不遜色于第一季(單論豐富性還更勝一籌),但由于缺乏足夠明確的主題和相應的案件,加上后期劇情完全倒向了亞特蘭大線,導致綜合印象與可看性反而稍稍落了下風……

BTK殺手丹尼斯本季中的戲份和上季差不多,但對于其身份、家庭、生活有了更多的描繪,例如妻子撞破了他變裝窒息式自慰的現(xiàn)場落荒而逃,以及事后建議他治療等細節(jié)。
正如艾德所說,丹尼斯越來越不滿足現(xiàn)實里殺人的刺激了,在本季最后,他在旅館房間里,對著一大堆“兇案紀念品”開始了又一場充滿幻想的自high……

鑒于現(xiàn)實中丹尼斯在2005年才被捕,(如果《心理神探》還有第三季或更多季的話)接下去行為科學部如何與他“隔空過招”,也是將來的一大看點。
相人可相己
本季中,溫蒂與比爾的兩條個人故事線分散了觀眾許多注意力,尤其是溫蒂和凱西戀情的始末,存在不少爭議。
在我個人看來,溫蒂這條線雖然與《心理神探》的破案主題關系最少,但在心理探討層面卻是非常高級的,思想深度也足夠分量。

溫蒂在離開“前任兼導師兼掌控者”安娜莉絲后一直單身,機緣巧合下看上了酒保凱西,幾番照面后,溫蒂率先接近了對方。
兩人第一次約會打保齡球時,溫蒂主動坦白了與前任的畸形關系……對于凡事井井有條的她來說,凱西“不止于工作”的生活似乎更加豐富多彩。

凱西順勢談起了自己的無拘無束和誠實坦蕩,溫蒂被這種印象所吸引,她沒必要唱反調。
從去看電影的分歧到回屋做愛,兩人關系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溫蒂對凱西更感興趣了,以至于看著她臟亂的公寓都別有風味,溫蒂還想認識凱西的兒子、進一步介入凱西的生活,沒想到被對方直接拒絕。

溫蒂的第一反應是害怕,緊接著是道歉和討好,她希望收回自己的話,打消自己的冒昧對凱西的冒犯——是不是和溫蒂上一段關系中的某些心理很像呢?
在溫蒂總結和貝特森面談的經(jīng)驗得失時,凱西則在做公交雜志上的心理測試題,后者還想借此更加了解溫蒂。

這是兩人第一次產(chǎn)生嫌隙:凱西認為溫蒂的研究顯得紙上談兵,溫蒂則覺得凱西有些說一不二。
但兩人還是變得越來越親密了,終于有一天,溫蒂提出凱西搬來和她一起住的建議,并用了一些諸如“省房租、更方便”的理由,結果凱西大發(fā)脾氣,還義正言辭地希望溫蒂能有話直說。

“我想要?!?/strong>這是多么誘人的真實情緒啊,溫蒂立馬道歉,還覺得自己很不誠實,愧對了凱西的真誠。
溫蒂可算是完全認同了凱西,并帶著百分百的誠意來找她,希望兩人能在一起。眼看著好事將成,凱西前夫帶著孩子來找她了……

躲著聽完了凱西的另一種“形態(tài)”后,溫蒂二話不說就離開了,再次和凱西對談,已是最后攤牌的分手時刻了。
溫蒂覺得很氣餒,凱西在前夫面前完全是另一個人,標榜誠實的人撒謊起來竟是如此令她無語——凱西的言行總讓溫蒂覺得自己不夠好,當她意識到這點時,她已把凱西當成和前任安娜莉絲一樣,是想偷偷控制自己的人了。

“找另一份工作?找新的住處?都是假的…你不是你自以為的那種人,你不自由,沒什么見識,生活品質不高,你是個酒保,還從公交雜志上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我希望你一切順利?!?/p>
溫蒂可能說對了,也可能是小題大做,但她這種舉一反三的應激反應,絕對能理解——與其跳入有風險的伴侶新坑,她寧愿獨自一人丟掉凱西的公交雜志。
醫(yī)者難自醫(yī)
相比之下,比爾的家庭故事線就顯得“切題”和完整多了,坦奇一家的經(jīng)歷像是時代之殤的一個縮影,加上比爾在人前能說會道,在人后卻沉默寡言,這個故事也更令人唏噓不已。

比爾、南茜和布萊恩一家三口日漸美滿的小日子,被一樁命案打破了:在南茜代理銷售的房子里,發(fā)現(xiàn)了22個月大幼童丹尼爾的尸體,尸體還被綁在了十字架上。
任誰看都會認為社區(qū)里出現(xiàn)了一個變態(tài)殺手,結果真相比預想的更殘酷:禍事是幾個大男孩闖下,而綁十字架是全程目睹此事的布萊恩出的主意。

所幸布萊恩并未受到嚴懲,只是要接受社工和精神專家的定期檢查……布萊恩還能待在家里似乎就是勝利,但對比爾和南茜來說,噩夢才剛開始。
已經(jīng)上學的布萊恩開始“退化”得像一個幼童,行為簡單幼稚,完全不說話,還出現(xiàn)了直勾勾盯著別家孩子看的情況。

不出意外,風言風語伴隨著古怪行為,布萊恩被整個社區(qū)孤立了,南茜越來越心力憔悴,比爾還不得不經(jīng)常出差。
韋伯斯特局長認為許多罪犯“從小就已注定”的結論,進一步擊垮了比爾的心防,他忍不住向溫蒂承認自己一直在分心,一件事都做不好。

比爾甚至開始懷疑,布萊恩把幼童綁到十字架上并不一定是為了“復活”對方。
而在苦主跑來說“原諒布萊恩”后,南茜動了搬家的念頭,她還一反常態(tài)開始抽煙,表態(tài)布萊恩不是自己親生的,“這些不是我的錯?!?/strong>

很顯然,南茜已經(jīng)扛不住巨大的心理壓力了,他只能“選擇性放棄”掉關于布萊恩的部分責任,才能自我催眠挺過這道關……
難得帶孩子的比爾,領著布萊恩去吃了冰淇淋,除了一句“那魚死了嗎”外,布萊恩仍然一言不發(fā),比爾終于也忍受不住懇求兒子:如果你不開口,我什么都無法了解。

一個在“探究罪犯心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的FBI探員,卻無法得知經(jīng)親眼見證過死亡的兒子,心里究竟是憤怒、傷心、害怕還是興奮,這份無力感,是最令人頹喪的。
南茜堅持要搬家,比爾則以自己和孩子為由希望從長計議,這也為兩人遭受沖擊的婚姻亮起了紅燈。

當家中電話無人接聽、屋里人去樓空時,比爾就只剩下了一柜子衣服和那張被南茜嫌棄的綠沙發(fā)。
詭異命案和問題兒童,毀掉的絕不僅僅是涉事的幾家人……比爾在行為科學部的工作,往長遠了說,可以有效減少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如果這話能讓比爾好受一些的話。
難言勝利的代價
本季《心理神探》最令人一言難盡的,就是針對亞特蘭大黑人少年的連環(huán)兇殺、失蹤案件了,伴隨它的早已不是單純的解謎探案,而是支離破碎的其他因素,這條主線的不如人意,也是第二季口碑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

霍頓接觸到卡繆貝爾太太等人、得知案情后,來向半退休的警察加蘭德了解情況,對方卻把黑人孩子失蹤、死亡歸結為正常出現(xiàn)的意外,“罪魁禍首是貧窮。”
這是本季最震撼我的臺詞之一, 雖然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大實話,但卻無法打消霍頓的疑心。

由于亞特蘭大的案子正在引起全國關注,正愁如何把行為科學部推到幕前的特德立刻給霍頓開了綠燈。
霍頓依據(jù)直覺和經(jīng)驗,把嫌犯鎖定為二十多歲的黑人男性,在FBI借勒索電話介入調查后,他又把自己的推測結論告訴了雷丁警長、布朗專員等人,不想因此觸了霉頭。

布朗顯然很抵觸、排斥霍頓的理論,之后一旦確認不是綁架案,便下了逐客令,結束了跨州調查。
同行的吉姆告訴了霍頓面前的無形阻力:亞特蘭大選出了黑人市長、黑人議員,任何一舉一動都會伴隨政治考量。

在巨額投資和生意面前,幾條窮人孩子的命是次要的,再說連環(huán)殺手什么的也都是猜測嘛……這種考慮和種族、真相都沒關系。
另一邊在討好上層的局長會議上,比爾和溫蒂也顯得格格不入,在特德示意下,一個得在政要面前談笑風生推銷故事,一個似乎得犧牲色相去討好管“錢袋子”的沃倫……

這并不是FBI的工作,卻也是行為科學部不得不接的逢場作戲。
亞特蘭大的案件背負了更多來自白宮的政治壓力,專案組力量也得到了增強,然而大家的調查方向卻和霍頓設想的南轅北轍:他們瞄準的是3K黨和打電話給警方的“綁匪”,可當比爾和吉姆他們去重新了解被害人信息時,才發(fā)現(xiàn)當?shù)鼐礁緵]有真正深入黑人社區(qū)調查過。

大概是因為警方和黑人社區(qū)從來都不信任彼此吧……
在霍頓看來,專案組把太多精力浪費在了野外自慰的管道工和口不擇言的3K黨身上了,他想通過追悼會、十字架等具有悼念意義的象征來引蛇出洞,想通過慈善音樂會招募志愿者找出嫌犯,又總被百般刁難,最后一事無成。

兇殺和失蹤依然不斷出現(xiàn),黑人社區(qū)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就連原本深得人心的杰克遜市長也無法壓制與日俱增的恐慌和憤怒。
警方和媒體披露了從孩童尸體上提取到地毯纖維的細節(jié),于是聰明的兇手改往河道里拋尸了——這也成為了霍頓最后的機會: 監(jiān)視河道,把守最佳拋尸地點的多座橋梁。

走投無路的雷丁警長同意了霍頓的主意,但警隊從上到下都不信霍頓“側寫”的那一套,“黑人殺黑人孩子”純粹是胡說八道,能干這種事的只會是白人。
就在眾人認為徹底無功而返的最后一個夜晚,有拋尸嫌疑的韋恩出現(xiàn)了,而且他的車上還有繩索、手套、狗毛……

但沒找到尸體,警方就不能扣留韋恩,等第二天霍頓和吉姆找韋恩時,車輛已被清理過了……可他們也得知了對方在城里四處發(fā)傳單發(fā)掘童星的營生,越來越多的線索指向了韋恩。
然而,事后專案組的調查依然束手束腳,因為這次找到的死者是個成年男妓,而且今年還是選舉年,“公眾看法和證據(jù)一樣重要?!?/strong>

如果不是卡繆貝爾太太等苦主們去華盛頓發(fā)聲請愿,亞特蘭大的政治壓力陡增,霍頓他們連監(jiān)視韋恩的權力都沒有……
現(xiàn)有的證據(jù)不足以釘死韋恩,他又不斷通過媒體給自己造勢,正當局勢越來越難看時,來自上層的“聲音”改變了一切:司法部主動找了州長和檢察署,現(xiàn)在僅靠纖維證據(jù)就可以定罪了。

不過,韋恩僅以謀殺成年人的罪名被起訴,在各方面不同的訴求下,這次抓人歸案硬是做成了一鍋欠火候的夾生飯。
與此同時,霍頓和吉姆等人還發(fā)現(xiàn)亞特蘭大的戀童癖檔案里存在許多遺漏,通過警方調查和孩童披露,顯然有許多黑人孩子的照片被隱藏了。

正當霍頓等人摩拳擦掌想要差個水落石出時,官方卻開始在慶祝勝利了;卡繆貝爾太太等苦主也不買賬,韋恩或許是個兇犯,但殺害她們孩子的真兇很可能另有其人,還遠沒到休息的時候。
可曾經(jīng)的聲援,如今大多變成了贊歌,杰克遜市長在慶祝,韋伯斯特局長在慶祝,特德也在慶祝。

亞特蘭大的案子已經(jīng)降級了,行為科學部經(jīng)此一役成了優(yōu)先部門——更重要的是特德賭贏了,他們這一路人今后也將獲得更多政治資本。
所以,好好慶祝勝利吧,你們盡力了……當霍頓得知亞特蘭大的調查被叫停時,《心理神探》第二季的故事也戛然而止。

這便是我文章開頭所說的“不純粹”——該劇的核心看點本該是讀取連環(huán)殺手心理、解決疑難案件,但現(xiàn)實是在這份“純粹”面前,牽扯了太多龐大、復雜、無形的事物,客觀實際無法避免這些,但一部劇集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神探》S2選擇呈現(xiàn)所有事實,卻又不能完全掌控更加繁復的線索和節(jié)奏,以至于它不能再帶來像第一季結尾時那樣的震撼了。
劇仍是好劇,但我們觀眾總想要更好、更多。
附第一季劇評:《心理神探》:芬奇再次打破了次元墻,別嚇壞了……
【也歡迎關注我公號“有愛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