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閱讀筆記(十二)
第三編 ?近代哲學
近代哲學的精神
第一節(jié) ?近代的特征
新時代的歷史可以說是思考精神覺醒,批評活躍,反抗權威和傳統(tǒng),反對專制主義和集權主義,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動自由。政治沖突以有利于國家的方式而解決,國家逐漸代替教會作為文化機構;國家掌權,取教會統(tǒng)治而代之。在國家內部出現了逐漸增長的、趨于立憲政治和民主政體的傾向,這種傾向現在依然存在:各個國家都要求平等權利和社會正義。在經濟領域里也表現出同樣的精神:奴隸制、農奴制和古老的行會制度逐漸消失,個人擺脫羈絆,要求獨立自主地尋求經濟出路(放任主義)。
在文化領域也有同樣的情況,反對控制,要求自由。理性成了科學和哲學中的權威。注意力從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轉到研究自然事物,從天上轉到人間;神學把她的王冠讓給科學和哲學。
在文化問題上尊重理論性,在信仰和行為問題上注重信念和良心,并駕齊驅。
近代哲學獨立地尋求真理,在這方面同古希臘的思想相仿。它追求知識時以人類理性為最高權威,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唯理主義的。它試圖解釋精神和物質現象時并不預設超自然的東西,因而是自然主義的。因此它是科學的,同新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有聯系。
第二節(jié) ?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
近代哲學按照它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泉源或準則而被劃分為唯理主義或經驗主義。(1)所謂唯理主義可以指出這種態(tài)度,它肯定知識的標準是理性而不是啟示或權威。(2)所謂唯理主義可以指這種觀點,它認為真正的知識由全稱和必然的判斷所組成,思維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體系,其中各種個命題在邏輯上相互有聯系。(3)還有關于知識的起源問題,近代哲學對此有不同的答案:(a)真正的知識不能來自感官知覺或經驗,而必然在思想或理性中有其基礎。真理是理性天然所有或理性所固有的,那就是天賦、或與生俱來、或先驗的真理。確實的真理起源于思想本身。這種觀點雖然有些人愿意定名為直覺主義或先驗論,也被成為唯理主義。(b)沒有與生俱來的真理:一切知識都發(fā)源于感官知覺或經驗,因此,沒有所謂必然的命題根本不是必然或絕對確實的,只能給人以或然的知識。這種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或感覺主義。
唯理主義者宣稱,只有唯理或先驗的真理、清晰明確被理解了的真理,才確實。經驗主義者否認有先驗的真理,指出清晰明確被理解了的真理不是必然確實的真理。
除了哲學哲學運動外,還有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信仰哲學),大衛(wèi)·休謨的懷疑主義結論可以說是洛克某些經驗主義前提的歸宿,比埃爾·培爾的懷疑主義的結論是笛卡爾唯理主義理想的運用。神秘主義可以流行在兩個領域里;中世紀許多唯名論者是神秘主義者,而近代許多神秘主義者則以唯理主義為基礎。
第一篇 ?英國經驗主義
第一章 ?弗蘭斯西·培根
第一節(jié) ?改造科學
培根是新思潮的典型代表。他指出,思想的眼光永遠不能脫離事物本身,應該如實地看待它們的影像。過去一事無成,它的方法、基礎和結果都是錯誤的;我們必須重新開始,使我們的頭腦擺脫流傳下來、因襲的偏見和意見。我們要獨立思考。要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歸納法為方法,發(fā)明的技術為目的。
培根一貫強調實際的目的,“把得到的真理應用到人類的福利上,是始終要記在心里的目標”。
第二節(jié) ?歸納法
培根認為過去科學和哲學之所以毫無結果,是由于缺乏正確的方法。
培根堅持必須清除頭腦中的一切錯誤的意見、偏見或幻想,這共有四種。(一)種族的幻象是人類頭腦的本性所固有的,其中有終極因的概念和把人的愿望加給自然的習慣。(二)洞穴的幻象是個別的人所特有的,這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性格、教育和交往,由于他所讀的書籍和所崇拜的權威。(三)市場的幻象是最繁雜的一種,因語詞和名稱的聯想而起。語詞常被用來作不存在事物的名稱,或者作現實事物的名稱,但是混亂、定義含糊,由事物倉促抽繹而成。(四)劇場的幻象出自錯誤的理論或哲學,出自被歪曲了的論證規(guī)律。
在哲學中研究、發(fā)現和解釋這個定律,既是認識的基礎,也是活動的基礎。培根稱這定律為形式,形式已經通用的詞。認識了形式,理解了極不相同的實體中的自然齊一性;就認識了自然中恒常、永久和普遍的東西,就為人類力量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這種力量是人類思想很難理解和預料的。
科學的發(fā)現的最重要的原因或規(guī)律是形式,而靠的則是歸納法。(1)一種特性或性質的形式是這樣,有了形式,性質就絲毫不爽地跟隨而來。(2)形式又是這樣,如果把形式移去,性質一定消失。(3)最后,真正的形式是這樣的形式,它從較多的性質所固有的某種存在之源,推演出某種性質,而這較多的性質所固有者,在事物的自然秩序中是比形式本身更清楚地為人所認識的。這一切都給我們提供了進行方法的線索。(1)給出一種性質,我們必須首先研究一切已知的事例,這些事例盡管質料上非常不同,在這同一性質方面卻彼此一致(這是所謂肯定的事例)。這是本質表或存在表(穆勒稱之為契合法)。(2)其次,我們應該檢查缺乏這種性質的事例(這是所謂否定的事例)。應該給肯定的事例增補上否定的事例,只在那些非常類似具有和會有這種性質的事例的食物中,探究某種性質的缺乏。培根稱之為差異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穆勒稱之為差異法。(3)再次,我們要考察這種情況,其中有我們所研究的對象,而大小的程度卻不相等;這要靠比較它在同一對象中的增減或在不同對象中的程度。
第三節(jié) ?哲學的梗概
培根認為人類必須重新開始科學工作。
哲學是理性的工作,研究由感官印象而來的抽象的概念;它的任務是根據自然規(guī)律和事實,組合和區(qū)分這種概念。
第四節(jié) ?人的哲學
人的哲學包括人類哲學和市民或政治哲學。前者以單個的人為對象,后者以結合于社會中的人為對象。人類哲學研究肉體和靈魂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人的靈魂有神圣或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邏輯討論知性和理性,倫理學討論意志、嗜欲和感情。政治科學的任務在于發(fā)現正義和公共利益的泉源。
第五節(jié) ?形而上學和神學
廣義的哲學是知識金字塔的頂點,建立在培根所提出的各種課題的正確、純粹和嚴格的研究上。培根的目的不是要提供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而是“要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更廣地擴大人類力量和卓越的界限”。
培根把神學區(qū)分為自然神學和神感或天啟神學。自然神學是有關上帝的知識或基本知識,這可以借助自然之光和人的沉思而得到。
培根區(qū)分開神學和哲學,這是中世紀末期情況的延續(xù);他把教義歸屬于一單獨的領域,這就為哲學掃清了陣地。
第六節(jié) ?培根是經驗主義者
培根認為除去天啟以外,一切知識都產生于感覺;只有個別的東西存在。精神或理性能對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加工,知識是理性的,又是實驗的;而理性本身卻得不出真理。
第二章 ?托馬斯·霍布斯
第一節(jié) ?目的和方法
托馬斯·霍布斯是近代運動的最勇敢和最始終一致的代表之一。他認為希臘哲學是“幻想”;排除根深蒂固的意見是要進行處理的任務。他重視科學或哲學的實際效用:知識的目的是力量。他完全否定神學的科學性:沒有關于上帝的科學,沒有關于天使的學說。他還排斥關于靈魂的唯靈主義的概念。他大膽地在他的唯物主義哲學中推演出機械論的記過。他是一個經驗主義者。
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年)的著作有《論公民的哲學基礎》、《論物體》、《論人》、《利維坦》、《自然和政治法原理》。
第二節(jié) ?認識論
霍布斯認為哲學是從結果到原因以及從原因到結果的知識;因此,它的一部分是綜合的,一部分是分析的。我們可以從感官知覺或經驗進到原則(分析),或者從始初的、最一般的命題、或不言自明的原則,到結論(綜合)。霍布斯是一個唯名論者,他也給推理下定義為一種計算:理性無非是計算,即加減為人所承認的普通名稱,以記錄和表示人的思想。
元始或第一哲學是關于一切科學的基本原則或定義的科學;它是其他分支的序論。哲學是關于自然物體和政治物體的運動和活動的科學??梢杂眠\動或用力學解釋一切事物:人類本性、精神世界、國家以及自然界的現象。
霍布斯表明需要論證或演繹法。
知識起源于感覺印象。感覺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只是在我們內部的運動。既然只有運動才能引起運動,外界出了運動以外,別無他物。一切感覺都是幻覺,但原因卻是實在的物體。
第三節(jié) ?形而上學
一個有物體存在于空間的真實世界存在著;除去想象的空間或事物所引起的空間概念以外,有實在的空間。哲學家不能回答運動開端的問題,只有“那些在法律上受權下令來崇拜上帝的人”才能回答。在創(chuàng)世的時候,上帝給一切事物以他認為好的自然而特殊的運動。
實體或物體是同樣的東西,談論無形體的實體,就等于談論無形體的物體,這是用詞矛盾或用語荒謬?;舨妓拐J為上帝本身是一物體或有一形體的存在物。
第四節(jié) ?心理學
精神是頭腦中的運動,或者它是頭部中的一個內在的基質,一個精微的物體。影像或觀念是頭腦和心中的運動,是物質實體的運動。這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他又指出心理作用是運動的現象或幻象,是精神的偶性,卻“與運動不同”,這樣,他就修訂了他的唯物主義:在這里意識狀態(tài)不再是運動,而是運動的效果。這種觀點近代學者稱之為隨附現象論:意識是隨后產生的現象。
第五節(jié) ?政治學
人生來就有權利享有一切事物,對他想討好的人做他愿意做的事,占有、使用和享受一切他能掌握的東西。自然已經把一切東西給所有的人,因此,權利和利益是一回事。處于自然狀態(tài),每一個人都努力追求這種權利,每一個人都可以侵犯別人的權利和抵制別人侵犯他自己,這就造成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舨妓拐J為人是兇惡的動物,人對人像狼一樣;爭奪財富、名譽、統(tǒng)率或其他權力,會引起競爭、仇恨和戰(zhàn)爭,因為競爭者要滿足他的欲望的辦法,就是殺害、制服、排擠或拒斥別人。
理性訓誡應該有和平狀態(tài),每一個人都要尋求和平。理性的第一道告誡,或自然規(guī)律,是要人自我保全。第二道告誡是要人放棄天賦人權;滿足于這樣一點自由,即如果為了和平和自衛(wèi)他認為有必要時,他可用以抵制別人,這相等于他容許別人抵制他自己的自由。他放棄他的權利以后,他的責任是不要是他那自愿的行動歸于無效。而一個人轉讓權利,是為了得到互惠地轉讓給他自己的某種權利或某種好處。因此,某種權利,例如自衛(wèi)權,說是轉讓了,那是無法理解的。他轉讓權利,目的是為了使他的生活安全。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契約。因為,第三條自然規(guī)律是人要執(zhí)行所締結的契約。這就是正義的源泉和開端。
道德哲學不過是關于人類交往中和社會中的善惡的科學。這些規(guī)律是理性的訓誡,所以叫做自然規(guī)律;它們涉及人對人的態(tài)度,所以叫作道德規(guī)律;就其制定者而言,它們也是神圣的規(guī)律。
建立國家和位置和平唯一的途徑,是把人們所有的權力和力量交給一個人或由一些人組成的會議;通過大多數人投票把全體人的意志化為一個意志。
臣民不得改變政體,至高無上的權力不能撤銷;誰也不能抗議由群眾所確定的共同元首的制度。
統(tǒng)治權可以掌握在一個人或由一些人組成的會議手里,那就是君主政治、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君主政體是最好的形式:在君主身上公私利益得到最密切的結合,君主的行動同一個團體的人相比,更能前后一致。不管歸誰掌握,統(tǒng)治權必須是絕對的。
霍布斯的國家理論可以看作是反對人民的要求,為英國斯圖亞特君主專制王朝作哲學的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