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嘲諷動畫“冶金”了,日本對兒童的保護比我們想得還要周全


最近經常能看到一些“二次元玩家”在互聯網一些文章下面,用“冶金”來調侃一些內容,我覺得這些詞匯的被發(fā)明,可能從側面表現出,國人對日本一些二次元的同人創(chuàng)作對于兒童形象的描繪可能存在一些誤會,也導致了這些人,很多人會帶著顏色眼鏡,去看動漫里出現的關于兒童的內容,其實創(chuàng)造這些內容的日本人,對于兒童的保護,還是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肅和科學、全面的。
保護兒童的意識強烈

如果你看過日本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你應該會看到

小丸子和他們同齡的小學生,腦袋上都會戴著一個黃色的安全帽,上學下學的時候走在路上都會戴著,這都是取自真實的日本小學生的裝束;

日本的小學生,還真的戴著這樣的大大的黃色帽子,甚至會背上大大的黃色的書包,為了讓身體幼小的孩子看起來更加醒目;

在日本動畫片《工作細胞》中,可以看到,小學生形象的血小板,手上拿著黃色的小旗子疏導交通,這也取材于現實的日本;

孩子放學的時候,會有家長組成的疏導員,拿著醒目的小黃旗子,指揮車輛的行駛,確保小孩子們能夠安全的通過車流穿梭的馬路,這樣,司機也能更清楚眼前有孩子通過,自然也會更加當心;
日本社會在如何呵護兒童健康成長的意識是很到位的,我想大家可能都發(fā)現了,既然這么當心孩子,為什么不和中國一樣,由家長接送孩子呢?日本對兒童的培養(yǎng)方針上,還是放任孩子的天性,以及注重孩子的獨立的意識,孩子很小就被這樣培養(yǎng),因此獨立意識也建立的很快,不需要家長接送,這是日本教育兒童時候的一個特點。
健全的法律保護

日本有著完善的法律機制,來確保兒童得到社會的呵護。日本有《兒童福祉法》、《少年保護法》、《兒童虐待防止法》等法律法規(guī)來屏蔽對于孩子的虐待、不正當的對待和侵害,并且不斷修繕法律條例,來確保這些法律與時俱進。
日本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可以在家中體罰孩子,可以培養(yǎng)他們“做錯了事情就要接受懲罰”的觀念,但不可以直接的體罰形式來表達“懲罰”;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收斂對于孩子的懲罰,給予孩子更加全面準確的教育,而不是一方面的體罰;而在孩子心理成長的時期,體罰會給孩子更多的叛逆心理,這種叛逆心理的積聚,可能就是導致更多的家庭問題的一種誘因。

在日本,當兒童受到虐待的時候,國家的有關部門是有權進行強制的介入、干預的
不知道你們看過《寒蟬鳴泣之時》過不,動畫中,北條沙都子就是因為叔父的虐待而苦不堪言,一旦接到投訴,就會有兒童保護機構的人上門來執(zhí)行,如果投訴有效,兒童保護機構甚至可以強行隔開沙都子和叔父,所以圭一就盡可能想說服兒童保護機構的人來對沙都子進行保護,合理而正當;

新海誠的熱作《天氣之子》中也提到過,陽菜因為未成年,而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不能和未成年人的弟弟獨自居住在一起,所有也會有相關機構的人上門來談話,確定她是保護對象的時候,可以強制讓她們回到監(jiān)護人的身邊;這都是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法律健全的大環(huán)境下才成立的事實;
深夜檔動畫的規(guī)制

日本有不少內容“不堪入目”的糟糕動畫,內容太過“成年人”,所以可能的確不適合兒童過目,但是日本的電視臺有自審的機制,對于節(jié)目有明確的時間段分級,那些內容不適合兒童觀看的動畫片,也會被分級為“深夜檔”,必須在深夜才能播出,而在“黃金檔”播出的節(jié)目,必須確保內容的健康積極,不對兒童的成長造成影響,如果內容不合適,家長還可以去有關部門投訴,如果投訴成立的情況甚至可以讓電視臺停播某些節(jié)目,所以別看日本的動畫片,內容都很“過火”,實際上,分級制度的引入,還是可以將那些大人覺得“有害”的內容,隔絕于孩子接觸不到的時間。
總結:日本對于兒童的保護制度、意識,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全面,即便的確有一些不合適的內容,制度上也有辦法不讓孩子接觸到,這也許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不要再用“冶金”來嘲諷那些同人作品,錯的從來不是內容本身,而是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