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
這一部分聊聊莊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叫做魯王養(yǎng)鳥。你有養(yǎng)過動物嗎?可以先看看古人是怎么養(yǎng)的。
魯王養(yǎng)鳥
有一天,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從來每見過這種鳥,便以為是神鳥,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yǎng)在廟堂里。
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

可是鳥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活了三天就被餓死了。
魯王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yǎng)鳥,不是用養(yǎng)鳥的方法來養(yǎng)鳥??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莊子說,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在自然界,動物個體的大小有時候會決定很多,狗、猩猩這類有毛的動物會努力的讓自己顯得高大,以震懾對手,贏得競爭的勝利。
對于鳥來說,人也是一個體型龐大的動物,很多人圍著他,準備很多好吃的,這是表達喜歡表達欣賞嗎?
有可能是,如果我是這只鳥,我可能更多的會感受到威脅。這個人在恐嚇我,他會讓我感覺到驚嚇和緊張。
生活中有沒有這種誤解呢?真太多了。有句名言說,沒有被溝通占據(jù)的地方,會充滿誤解,謊言和毒藥。
我明明表達的是這個意思,聽到對方口中變成了完全另一個意思。溝通的臺詞和潛臺詞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時比起現(xiàn)實表現(xiàn)的,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腦海中的想法。比如在微信聊天里,一個意思說了兩三遍,對方都沒有看見。

我之前以為是一種特例,是偶然,到后來發(fā)現(xiàn)是常態(tài)。經(jīng)常會有,一句話問好幾遍的情況。尤其是發(fā)布一個消息,提一個需求,會有不同的人從完全沒想到的角度來問問題。
好像我們說的是不同語言,我在說中文,他在說英語。溝通需要增加確認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有更多交流。
望洋興嘆
秋天來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
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
于是河神改變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
“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北海神謙虛地說:“其實我存在于天地間,就好像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
而天與地也并不能說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對我來說,這就像成熟的過程。最初人一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有種感覺,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等到上學之后,發(fā)現(xiàn)好多跟我一樣的人,原來我不是最被疼愛的寶貝,原來我不是最受歡迎的寶貝。
好多人跟我一樣,他們也是家庭里的寶貝。這是第一次破自戀,原來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等到上中學發(fā)現(xiàn),原來我成績沒有那么好,很多人比我優(yōu)秀。有時候自己的學習走不到班里的前20,要從后往前查,才更容易查到我。
進入社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國家不是最強大的,還有美國。一個物質(zhì)條件、生活自由程度比中國更高的地方。
生活中類似這樣讓人憤怒的事情太多了。這種憤怒有個學名叫自戀性暴怒。你不符合我的想象,入侵了我的邊界,那我就會感覺很憤怒。
可實際上,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這有時是一件讓人感覺挺失望的事。
不斷見識到別人的強大,同時也不斷見識到自己的無能。在這個過程中心態(tài)就很容易垮,感覺自己要崩潰了。

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于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驕傲的人,會一次次的被挫傷,驕傲被挫敗。
這時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驗證,考驗你是否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可以一次次被挫敗之后,還能繼續(xù)站起來。
就像一個有彈力的球,可以在觸底之后反彈,比之前的高度更高。海納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偉。
今天的內(nèi)容就到這里,謝謝你的欣賞,故事源自莊子,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