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本關于原生家庭的,人生自救指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借用了童話的設定,用輕松的氛圍和讀者討論嚴肅的心理學。極少有說教意味,更多的在引導讀者思考,心理醫(yī)生蒼鷺問蛤蟆最多的一句話是“你覺得呢?”
這句話同時也是說給讀者聽的,我們跟著蛤蟆先生在一次次心理咨詢里學會獨立思考,自我剖析,和平復情緒,解構(gòu)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的影響。看完這本書,相信很多人能做出多多思考的嘗試。
作者把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為“兒童狀態(tài)”“成人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
蛤蟆先生就陷入了兒童狀態(tài)里,父母從小的嚴苛和貶低,使他自卑,對身邊的長輩“獾”言聽計從,一面反感的同時,又對獾極度依賴。像兒時取悅父母一樣,取悅獾,時常承認錯誤,博取同情。蛤蟆冷處理自己的憤怒,長此以往,被遺忘的怒火成了恥辱感,擊垮了蛤蟆先生。處在這樣環(huán)境里的他,變得低自尊,給自己打上了受傷者標簽,對方只要不離開自己,做什么都行。變得自憐自艾,忽略美好,對方一旦表現(xiàn)出排斥,蛤蟆先生就像贏得了一場心理游戲,露出“我就知道會這樣,就知道你會這樣對我,和其他人沒什么兩樣”的嘴臉。
我無意貶低這類人,只是想強調(diào)“自省”的重要性。這本書也在教我們學會思考,學會自省。
在一種負面情緒占據(jù)大腦時,理性評估自己的行為和會導致的結(jié)果,往往就會得出最優(yōu)解。我也是個情緒不太穩(wěn)定的人,但是我在試著按蒼鷺說的,做出一個決定時問問自己,我接下來的沖動會導致什么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是否是我所能夠負擔的,就能稍稍獲得平和。
這本書沒有提出特別新奇,特別前衛(wèi)的想法,童話的載體在我看來有些無趣。但是,在沖動悲傷占據(jù)大腦時,像蒼鷺那樣自我“我覺得呢”,往往就是一場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