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閨女”的由來:為什么把處女跟黃花聯(lián)系到一起呢?
黔府歷史筆記/文

我們通常會把處女稱為“黃花閨女”、“黃花女兒”、“黃花女”、“黃花姑娘”。據(jù)考察文獻(xiàn)所知,目前最早使用“黃花女兒”的是關(guān)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一折。
那為什么人們會把處女跟黃花聯(lián)系到一起呢?我們現(xiàn)在來考察幾種說法:
一、“梅花妝”與“黃花閨女”
通常的解釋是因為南朝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具體而言,就是壽陽公主一日臥眠于檐下,有梅花落在她額頭上,拂之不去,洗了三天才落去。宮中女子見之甚奇,于是就紛紛效仿,后來這種妝容流傳到民間頗為盛行。

但梅花是季節(jié)性的,為此人們用黃色花粉制成的化妝品替代之,并稱之為“花黃”、“額黃”。由于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而采用這種妝容的都是沒有出閣女子,故把未婚女子稱為“黃花閨女”。
但其實這種說法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古代貼“花黃”、“額黃”的不只有未出閣的女子。據(jù)南開大學(xué)楊琳考察,南朝梁費昶的《詠照鏡》就描寫了一個清晨貴婦貼花黃的場景。還有就是明朝宋濂的《陽翟新朱定甫賦》也描寫了一位容顏已老的婦女貼花黃的場景。因此,由已婚女子也貼花黃,可以斷言這不能成為未婚女子的專稱。

二、“嫩黃瓜”與“黃花閨女”
還有人也把黃花閨女的由來與“嫩黃瓜”聯(lián)系起來。楊琳援引了徐傳武對這個說法的解釋,即:“黃瓜開黃花,雌花結(jié)了小黃瓜還不落掉,黃瓜長大以后黃花才白行脫落。帶著黃花的小黃瓜非常鮮嫩可口,人們都愛吃,有‘四大鮮’的低劣俗語就說:‘三月的韭,五月的藕,新娶的媳婦黃瓜扭兒?!S瓜扭兒,就是指小黃瓜,未長足‘個’的瓜果常有此稱,如‘茄子扭兒’、‘甜瓜扭兒’等等。

那帶有‘黃花’的‘黃瓜扭兒’特別鮮嫩而好吃,故用帶有‘黃花’的‘嫩黃瓜’喻指未成年的處女,進(jìn)而又以‘黃花’喻指年輕的處女,范圍再擴大,則所有處女都可用‘黃花女子’、‘黃花女人’來稱呼了。”(徐傳武:《古代文學(xué)與古代文化》第1114頁)
三、“黃花菜”與“黃花閨女”
也有人把“黃花閨女”中的黃花解釋為“黃花菜”。即是說,黃花菜又名“金針菜”,因“針”與“貞”諧音,取貞潔之意。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飽受爭議的,因為用黃花來指代處女最晚也是元代初期的事了,而“針”與“貞”在當(dāng)時讀音是不同的,并且黃花菜又名金針菜是明代時期的事了。
四、菊花與“黃花閨女”
楊琳教授認(rèn)為“黃花閨女”中的“黃花”其實是菊花。理由如下:
古代普遍認(rèn)為,菊花是貞潔的代表,人們常常用“貞”來贊美菊花。而處女是保持童貞的女子,兩者之間有著共同之處,因此用黃花比喻處女是具有合理性的。
其次,菊花還有一個名字叫“女花”。楊琳教授的具體解釋如下:
歐陽修《希真堂東手植菊花十月始開》:“當(dāng)春種花唯恐遲,我獨種菊君勿誚?!N花不種兒女花,老大安能逐年少。”這里的“兒女花”就是女花。詩句的意思是如果不種菊花,年老的時候怎么能希望返老還童呢?“女”在古漢語中可以特指未婚女子。明林希元《易經(jīng)存疑》卷十二:“未嫁為女。”

清胡煦《周易函書約注》卷十八:“未嫁為女?!薄锻趿艥h語字典》“女”字下:“未婚為女,已婚為婦。”菊花稱為“女花”就是由于貞節(jié)如處女的緣故。還有人還把菊花稱為“節(jié)女”。宋史鑄《黃華傳》:“黃華,字季香。世家雍州,隱于山澤問。生男日周盈,日延年,女日節(jié)女?!庇纱丝梢?,菊花與處女在古人觀念中有密切的聯(lián)系,菊花比喻處女的產(chǎn)生正是以這種文化觀念為基礎(chǔ)的。語言中之所以選用“黃花”而不用“菊花”,是因為“黃花”具有鮮艷的色彩效果,更能表現(xiàn)出花季少女艷麗動人的特點。
可見,說“黃花閨女”中的黃花指菊花,跟古人的菊花文化觀念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