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方哲學史閱讀筆記(三)

2020-11-04 19:19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三篇 ?重建時期

第一章 ?柏拉圖

第一節(jié) ?柏拉圖和他所研究的問題

要圓滿地解答人生、人類認識、人類行為和人類制度等意義的問題,有賴于解答一般的實在的意義問題。蘇格拉底極為著名的弟子柏拉圖承擔了這個迫切的任務。提供了認識論、行為論和國家論,而且還建立起宇宙論。

柏拉圖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

早起的以蘇格拉底哲學為主的一組,包括有關(guān)倫理的對話,在這里,柏拉圖實質(zhì)上沒有超出過他老師的觀點,包括:《申辯篇》、《小希比阿篇》、《查密迪斯篇》、《拉黑斯篇》、《李思篇》、《尤息弗羅篇》、《克里托篇》和《普羅塔哥拉篇》。

第二組他開始發(fā)揮他自己的觀點,制訂出方法論,包括:《斐德羅篇》、《高爾吉亞篇》、《曼諾篇》、《尤息底莫斯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篇》、《巴門尼德篇》、《克拉底魯篇》。

柏拉圖的體系完成于后期,包含:《會飲篇》、《斐多篇》、《斐里布篇》、《理想國》、《蒂邁歐篇》、《克力錫亞斯篇》和《法律篇》。

被認為是偽作的包含:《伊壁諾米篇》、《阿克拜第篇上、下》、《恩特拉斯篇》、《希巴克篇》、《塞亞各篇》、《米諾斯篇》、《克力托封篇》、《大希比阿篇》、《伊安篇》、《米納仁納篇》。

蘇格拉底曾指出,要過合理和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具有善的知識,而獲得這種知識是可能的。他沒有提供取得知識方法的理論,知識采取了以對話的形式引申出真理的藝術(shù)。柏拉圖在他的著作中運用這種方法,達到了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他還思索這種方法和真理的意義,概要地論述了方法論或辯證法或邏輯學,在那里,他討論了形成和結(jié)合概念的藝術(shù),或為把握真理而運用的邏輯推演。這是認識論和形式邏輯的開端。不過柏拉圖并不滿足于表明如何可以獲得真實的概念和判斷,他的主要目標是要取得真實的概念和判斷,以便從物理、精神和道德等等方面來認識實在,從統(tǒng)一和整體上來把握它。顯然,他認為不了解宇宙的性質(zhì),就不能解決知識問題。為此,他根據(jù)那成為他的理想的偉大思想家的學說精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

(Tip:這樣想來,柏拉圖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他人生的理念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蘇格拉底的思想的整合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開辟自己道路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則是自己思想成熟的階段。柏拉圖的思想是建立在蘇格拉底思想的基礎(chǔ)上一個成體系的完善的思想理論,相較于蘇格拉底的只言片語,柏拉圖發(fā)展的思想更加的系統(tǒng)和整合。)

第二節(jié) ?辯證法

柏拉圖認為,如果我們的命題產(chǎn)生于感官知覺和意見,那么,智者所提出的沒有真正知識的觀點就十分正確。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只能顯露現(xiàn)象。意見有真?zhèn)?,僅僅是意見,毫無價值。

真正的知識是以理性為基礎(chǔ)的,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

智者的錯誤在于混淆現(xiàn)象和實在、快樂和善。

我們必須由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這一點是做不到的,除非我們有一種欲望,或者對真理的愛,所謂厄洛斯,即由探索美的觀念所激起的愛慕之情:由探索美過渡到探索真理。

辯證法首先在于用一個理性概念來涵括零散的個別事物,其次,在于把這種理性概念劃分為類別,這就是概括和分類的過程。

辯證法是用概念進行思維的藝術(shù),思維的根本對象是概念,而不是感覺或影像。

的確,人是萬物和一切真理的尺度,因為在人的靈魂中蘊藏著作為他一切知識起點的某些普遍的原理、觀念、概念或理念。

經(jīng)驗不是觀念的來源,在經(jīng)驗或感官世界中沒有同真、善、美那樣的觀念恰好相符的東西;任何具體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地美或善的。

柏拉圖還認為數(shù)學概念和某些邏輯概念或范疇是天賦或先驗的。

知識是思想同實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它必須有一個對象。因此,如果觀念或概念要有作為知識的價值的話,某種實在的東西必然同它相符合。

要取得真知識,必須認識事物常住不變的本質(zhì)。只有思維、運用概念的思維,才能把握永恒不變的存在;它認識本然的存在、在萬變和繁雜中保持始終如一的東西,即事物的根本形式。

要證明知識的正確性,柏拉圖認為有必要求助于形而上學,求助于他的世界觀。

概念的知識揭示事務中的一般、不變和基本的因素,因而是真知識。哲學的目的在于認識一般、不變和永恒的東西。

(Tip:從我自己的思路來看,辯證法是開啟人類研究自然的思想境界的第一步,辯證法至少能夠說明從純粹的一元論視角脫離開來。隨著近現(xiàn)代科學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想要探究一個事物,可能不僅僅是需要一元的,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眼光才能窺探其中的奧秘。而辯證法則是對事物多面的思索和討論,并且辯證法與懷疑論不同,懷疑論的目的更傾向于懷疑,而辯證法更傾向于探究事物的基質(zhì)。尤其是古希臘的啟蒙時期,懷疑論的盛行,讓這種以懷疑作為手段的思維模式更具有價值。)


第三節(jié) ?理念論

理念或模式不是人心、以至神心中單純的思想。理念或模式是自在和自為的,有實體性的;它們是實體,是實在或?qū)嵸|(zhì)的模式,即萬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脫離和獨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樣受變化的影響。

理念或原型雖然無數(shù),但并非亂成一團,沒有秩序。它們抽成很有條理的宇宙,或者是有理性的宇宙。

真正的實在和真正的善是同一的;善的理念是邏各斯,即宇宙的目的。

柏拉圖認為宇宙的理念是邏輯體系。它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精神的統(tǒng)一體,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統(tǒng)轄,因而是一個有理性的精神整體。感官不能把握其意義,感官只能感知其不完善和流動的反映,永遠不能提高到理解完善和不變的整體的地步。

哲學的任務就是要用邏輯思維來了解它的內(nèi)在的秩序和關(guān)聯(lián),思索它的本質(zhì)。

柏拉圖的思想體系是希臘著名思想家學說的融合和變革。柏拉圖同意智者的意見,認為不可能有(關(guān)于現(xiàn)象的)知識;同意蘇格拉底的意見,認為真知永遠是關(guān)于概念的知識;同意赫拉克利特的意見,認為(現(xiàn)象)世界經(jīng)常變化;同意埃利亞學派的意見,認為(理性)世界是不變的;同意原子論者的意見,認為存在是多(理念);同意埃利亞學派的意見,認為存在是一;同意幾乎所有希臘思想家的意見,認為歸根到底,宇宙是有理性的;同意阿那克薩哥拉的意見,認為精神統(tǒng)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質(zhì)有區(qū)別。他的體系是到他那時為止希臘哲學史成熟了的果實。(Tip:其實這樣想來,很多我們所認為是集大成者的偉人或者思想家,其思想理論中間無不透露出其它思想家的身影。沒有什么內(nèi)容可以憑空誕生,也沒有什么理念可以直接想到。集大成者最大的意義在于整合,一方面整理了過去以來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又進行了深度的調(diào)和,使之符合當下的環(huán)境需要。如果用當今流行語來說,柏拉圖的思想就是縫合怪,所以真的需要深深的思索究竟什么才叫做抄襲?)

(Tip:理念是柏拉圖所創(chuàng)造一個概念,用來描述一種至高純凈思想,而哲學就是不斷靠近和探究理念的過程,這一概念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得到了繼承。所以從這一角度可以認為理念是一個哲學家最終的追求之物。)

第四節(jié) ?自然哲學

柏拉圖需要理念以外的某種東西來說明我們所感覺的世界或自然,這種世界或自然不是純粹感官的幻覺,而是比不變的理想境界低一級的秩序。

如果要標明柏拉圖體系的這一部分,應該稱之為二元論。因為它以精神為事物的而首要因素,物質(zhì)為占第二位的因素,它是唯心主義或唯靈主義的。無論如何,它是徹底反對唯物主義和機械論的。

柏拉圖在他的《蒂邁歐篇》中,試圖說明自然的起源,這部著作使人想起蘇格拉底以前的早期哲學。他提出一種宇宙生成論,造物主以理想的世界為模型來塑造世界,以善的觀念為指導,他盡可能地構(gòu)成一個完善的宇宙,唯受阻于物質(zhì)的基質(zhì)。

世界靈魂有自己的原始的運動,這是一切運動的原因;它自己運動,并促使物體運動。它彌布于全世界,是世界上美、秩序與和諧的根源;它是上帝的影像、一個可見的上帝。

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中有許多神祇,他沒有明確地肯定他們有人格,這也許是因為他類比人類靈魂來思考諸如善的理念、整個的理念世界、造物主、世界靈魂、行星的靈魂以及流行宗教的神祇,認為那是不言而喻的。

這種宇宙生成論是披著神話外衣的目的論的世界觀,試圖把實在解釋成在理性和倫理目的的指導下,一種有目的和井井有條的宇宙,一種智慧的作品。目的和終極因是世界真是的原因,物理的原因僅僅是協(xié)作的原因。宇宙中所有美好、合理和有目的的東西,全靠理性;凡是邪惡的、不合理的和無目的的東西,都是出自機械的原因。

(Tip:這里的自然哲學似乎與后來自然哲學的含義有所不同的樣子。這里指的是對于自然研究的哲學,而近代自然哲學逐步變成了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哲學統(tǒng)稱,后來這些學科從哲學中獨立了出去。這一內(nèi)容還是需要往后學習。

柏拉圖的宇宙觀表現(xiàn)了柏拉圖對哲學王的設想,既然國家需要哲學王,那么宇宙或者是世界也需要一個。)

第五節(jié) ?心理學

認識論表明有三種知識,即感官知覺、意見和真正的知識或科學。

就感覺和意見而言,靈魂依靠肉體;靈魂看到純粹的理念世界時,它是純粹理性。肉體那部分是知識的障礙物,靈魂要把我純粹的真理,必須不受它的干擾。

一切知識是回憶(回想),而一切學問是一種重新覺醒。

靈魂在它同肉體結(jié)合以前,必然已經(jīng)存在(先在)。

人類靈魂一部分是純粹理性,這有理性的部分是唯它具有的特性。另一部分是欲望,靈魂同肉體相結(jié)合,有礙于靈魂懷有求知的企望,有礙于取得知識。

正如感官知覺激發(fā)靈魂回憶純粹的理念或真理,對感性美的知覺作用引起感性愛,也激發(fā)靈魂回憶前世所沉思的理想的美。

(Tip:這里的心理學更多的還是一種古代樸素心理學了,缺乏心理學系統(tǒng)的概念和理念,而是單純探索感官知覺和肉體以及靈魂的關(guān)系。而且充滿了很多的設想。)

第六節(jié) ?倫理學

肉體確實是靈魂的監(jiān)獄、桎梏,從中解脫出來是精神的最終目的。

“因此,我們要盡快地飛離塵世,飛離就是變得同神一樣。”

靈魂脫離肉體,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終極目的。

有理性的部分是聰明的,必須著眼于整個靈魂而進行預想,它的基本職能是發(fā)號施令。生氣勃勃的部分(意志)的本分,是做理性的臣民和同盟者;音樂和體育可以使意志和理性這兩種要素結(jié)合起來。

當意志和欲望同理性融洽,接受它的領(lǐng)導時,他是有節(jié)制的。節(jié)制或克己就是控制某種快樂和欲望。當這三種內(nèi)部的因素彼此和諧,各司其專職時,一個人是正直的。

理想是一個有條理的靈魂,其中較高的功能駕馭較低的功能;它有聰明、勇敢、克己和正直四種德性。

有理性的生活即有德性的生活,是至善。過這種生活,才有幸福。

在柏拉圖看來,持久的東西是理性和真理,其余的一切都是虛幻。物質(zhì)是不完善的,是靈魂致命的重負,從這種障礙物中解脫出來,沉醉于探索美好的理念,或者像基督徒所說的,晤見上帝,是可以虔誠以求的崇高境界。在這里,柏拉圖的哲學走到極端而成為神秘主義。

(Tip:學習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之后,感覺到倫理學才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個重要核心。倫理學涉及到一個我到哪里去的問題。人類前進的方向是什么樣子的,以及什么樣的生活應該是好的。蘇格拉底提出的至善也作為后續(xù)繼承者們探討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什么是至善,雖然蘇格拉底也有一些闡述,但是這種闡述也經(jīng)歷了不同繼承者們的解讀。

柏拉圖將這種至善理解為德性,講求克己,通過建立道德規(guī)則來壓縮獲得快樂的空間,從而更容易獲得快樂。)

第七節(jié) ?政治學

由于德性是至善,個人不能孤立地而只能在社會中取得這種善,國家的任務就在于實現(xiàn)德性和幸福;國家體制和法的目的在于為使盡量多的人為善而創(chuàng)造條件,即保證社會福利。

國家的組織應該像整個宇宙和個人有德性的靈魂一樣,理性應該在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社會上有許多階級,正如靈魂有各種功能;各個階級之間的關(guān)系也相當于健康靈魂中各種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

當粗俗的多數(shù)人的欲望由少數(shù)人的欲望和才智所統(tǒng)御,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對誰應該統(tǒng)治的意見一致時,國家運行自如。每個人都應該在國家中有一種職業(yè),這種職業(yè)應該是最適合他原有的能力的。

柏拉圖反對私有財產(chǎn)和一夫一妻制,主張兩個(為勞動者所供養(yǎng)的)上等階級實行共財產(chǎn)共妻兒。監(jiān)督婚姻和生育(優(yōu)生學),遺棄弱嬰,推行國家義務教育,教育婦女作戰(zhàn)和參政,檢查文學藝術(shù)作品。他指出,藝術(shù)應該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手段。(Tip:這一波可能叫做存天理滅人欲。)

國家是一個教育機構(gòu)、文化工具,必須建立在可以獲得的最高知識,即哲學的基礎(chǔ)之上。

一個好的國家出去理性或洞見以外,還應該有自由和友誼。德性任然是理想,訓練有道德的意志仍然是目標。

(Tip:柏拉圖政治學基本就建立在德性觀點的基礎(chǔ)上了。)

第八節(jié) ?柏拉圖在歷史上的地位

柏拉圖的哲學認為知識起源于理性而不是感官知覺,是唯理主義的;肯定實在世界的存在,是實在主義的;認為這個世界是理想或精神世界,是唯心主義或唯靈主義的;感官世界是真實世界的一個表象或現(xiàn)象的世界,是現(xiàn)象主義的,是極端反唯物主義的;把一切現(xiàn)象都看作是一個可以理解的宇宙秩序的表現(xiàn),并引進一個聯(lián)結(jié)一切的宇宙靈魂,是泛神論的;承認造物主,是有神論的;斷言理想的世界超越經(jīng)驗世界,純粹理念要避免物質(zhì)因素的污染,宣揚超驗論;肯定宇宙靈魂遍布于空間,傳播內(nèi)在論;力圖從終極的原因或目的方面對宇宙作最根本的解釋,把一切都置于一個普遍的目的,即善的理念下,是反機械論的,主張目的論的;根據(jù)精神和物質(zhì)兩種基質(zhì)來進行解釋,是二元論的;宣稱整個宇宙的終極原因是善的理念,它在根本方面有倫理色彩,倫理學說反對快樂主義,是直覺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是自我實現(xiàn)的理論;政治理論是貴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

柏拉圖的體系對后期希臘思想和基督教哲學與神學有很大影響。每前進一步,都會看到柏拉圖唯心主義一直到現(xiàn)在為止,在全歐洲的哲學中,仍不失為一有生氣的力量。

(Tip:柏拉圖最大的兩個價值,一個是總結(jié)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二一個是從這個思想作為核心,發(fā)展出了自己的體系。)

第九節(jié) ?柏拉圖學派

老學園承襲柏拉圖晚年所采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認為理念就是數(shù),海珠中倫理學的研究,這一時期的領(lǐng)袖包括斯彪西波(公元前347-339年),色諾克拉提(公元前339-314年),波來摸(公元前314-270年)和克拉提(公元前270-247年)。

阿爾凱西勞斯(公元前247-241年)把懷疑論引進學園,建立第二期或中期學園。

公元前156年卡爾尼阿德成為學園領(lǐng)袖,建立第三期或新學圓。

(Tip:這里對后期柏拉圖思想變化是尚未可知的,但是為什么后期似乎目前還不知道有什么優(yōu)秀的哲學家了。)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

第一節(jié) ?亞里士多德探討的問題

柏拉圖是建立包羅萬象的唯心主義哲學的第一個希臘思想家。

亞里士多德以在它看來更前后一致的和科學的方式發(fā)展了這個體系。

首先要重新考慮超越的理念問題。其次是有關(guān)占第二位的因素,即柏拉圖式的物質(zhì)概念。

解釋事物逐漸變化的形式;解釋個體不死的靈魂存在而又依附肉體。

亞里士多德保留了那些不變的永恒的形式,他老師的唯心主義原則,但他排除了他們的超越性。

形式不脫離事物,而在事物以內(nèi);不是超驗的,而是內(nèi)在的。物質(zhì)不是非存在,而是能動的;形式和物質(zhì)不是彼此脫節(jié),而是永遠結(jié)合在一起的。

感官世界或現(xiàn)象界不單純是實在世界的模仿或影子,就是實在的世界,形式和物質(zhì)合成一體;它是科學的真正對象。

亞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

亞里士多德現(xiàn)存的著作分類如下:邏輯學、修辭學、形而上學、自然科學、倫理學、政治學。

(Tip:亞里士多德站在柏拉圖的基礎(chǔ)上,相較而言就是修復了上個版本一些BUG,并且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并且建立了更加晚上的體系。)

第二節(jié) ?哲學和科學

亞里士多德接受了他老師的唯心主義和目的論的前提:宇宙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一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有機的整體,一個永恒不變的理念或形式的體系。這是事物終極的本質(zhì)和原因,是使事物所以成為現(xiàn)在那種樣子的指導力量或目的。

哲學或廣義的哲學,包括一切這種經(jīng)過理性思考的知識,其中有數(shù)學和各專門科學。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學或哲學,亞里士多德稱之為太初哲學,我們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種科學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

(Tip:亞里士多德這里將形而上和形而下進行了區(qū)分,劃分了科學與哲學。)

第三節(jié) ?邏輯學

邏輯學的職能是論述取得知識的方法。亞里士多德是首先使之詳細完善、成為專門科目的人。他是科學的邏輯學的創(chuàng)始者。邏輯學是哲學的導論或緒論。

邏輯學的主旨是分析思維的形式和內(nèi)容以及取得知識的過程,它是正確思維的科學。思維是推理的或科學的論證,從一般推演出個別,從原因推演出受制約著。推論由語言中成為命題的判斷所組成,判斷乃由表述于項中的概念所構(gòu)成。

三段論式是由某種前提必然得出新結(jié)論的一種論述方法。在三段論式中,從一般得出個別,這是演繹推理。歸納是由個別的經(jīng)驗事實推演出一般命題。

基本的概念或原則為理性本身,即靈魂最高尚的部分所固有,是由理性的直接直覺得來的。

人類理性有從個別事物抽繹出其形式的能力,即抽繹出它和其他同類個別事物一致的東西。

知識總是由感官知覺開始,由個別事實上升到一般概念。一般是我們思考過程中最后所把握的東西,而在自然中卻是初始的;它們是初始的本原。

歸納是演繹的準備工作??茖W的理想必然總是由一般中推演出個別,提供論證或必要的證明,這有待于完成歸納工作,有待于經(jīng)驗激發(fā)起蟄伏于理性中的一般。

我們所經(jīng)驗的對象都處于時間和空間中,可以衡量和計算,同其他事物有關(guān)系,可以施予作用和承受作用,有本質(zhì)的和偶然的性質(zhì)。

科學就是要研究存在、本質(zhì)或?qū)嶓w的范疇,即研究事物本質(zhì)的性質(zhì)。

(Tip:邏輯學作為哲學的基礎(chǔ),尤其是三段論在論述過程中都是存在重要意義的。對于哲學來說,推理演繹都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如何使得推理演繹的結(jié)果更加合理且貼近于現(xiàn)實,就需要更優(yōu)質(zhì)的推理模式和更加豐富和嚴謹?shù)拿}最為依據(jù)。

歐幾里得和黎曼都選擇了五條不辯自明的公理,卻建立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幾何,足以說明推理演繹的重點相較于過程,更多是基礎(chǔ)命題。)

第四節(jié)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問題,是要發(fā)現(xiàn)終極的本原。德謨克利特及其學派把它歸結(jié)為運動著的物質(zhì)原子,柏拉圖說它是超驗的理念,這種理念能夠影響無形式的物質(zhì)。亞里士多德擯棄了這兩種回答,試圖予以調(diào)和。他認為沒有物質(zhì),就不可能有形式。

個別的對象或個體的存在物是實在的實體,個別具體存在物的形式,它所屬的那一類的一般的性質(zhì),構(gòu)成它的本質(zhì)或真正的性質(zhì)。歸根到底形式或理念也是最本質(zhì)的因素。

必然有變化的東西,在變化中持久常在的東西,具有我們所說的各種性質(zhì)的東西。這就是物質(zhì),物質(zhì)持久常在,物質(zhì)本身不會消失。

一個事物成長以后,它就實現(xiàn)了它的意義、目的或形式。形式是它真正的存在,它的實現(xiàn)或完成。它的可能性已經(jīng)實現(xiàn),潛在于它里面的東西則已經(jīng)變成現(xiàn)實的。物質(zhì)采取形式。

形式和物質(zhì)永遠共存,宇宙是永恒的。形式實現(xiàn)于事物中,它使物質(zhì)運動,一個目的或目標則由該事物所實現(xiàn)。

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藝術(shù)品時,心目中有一觀念或計劃;通過手的活動,他施作用于物質(zhì),他的動作由它的計劃所引導,這樣就實現(xiàn)了一個目的。在這種過程中,我們可以區(qū)分四個原則或四種原因。理念或形式(什么樣的東西,即存在于藝術(shù)家頭腦里的雕像)是形式因,物質(zhì)(雕像所由造成的東西)是物質(zhì)因,運動的原因(造成雕像所要借助者)是效力因或動力因,目標或目的(所以要造雕像的理由)是終極因。

有一個永恒的不動的第一推動者,他是自然中所有一切充滿活力的力量的決定性根據(jù)。這第一原因既然不動,它必然是沒有物質(zhì)的形式,純粹形式,絕對精神;因為有物質(zhì),就有運動和變化。第一原因絕對完善,是世界的最高目的或至善。是哲學家渴望達到的那種境界。

(Tip:形而上本身就包含了抽象于一般事物的存在,而針對抽象后內(nèi)容形成的學問也就是形而上學。因此探究事物究竟能抽象到一個怎樣的地步,以及當事物抽象到了極致之后會成為什么就是形而上學要探究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建立了一個第一推動力作為自然的統(tǒng)籌,而牛頓也是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動力的觀點,可能對于過去來說,宗教本身具有的這種不必解釋的價值對于哲學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用來填補無可探求的未知感。)

第五節(jié) ?物理學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是關(guān)于物體和運動的科學,其特征在于反對德謨克利特的機械的原子論的觀點。他擯棄從量的方面,從原子位置關(guān)系的變化上,來解釋物質(zhì)世界里面一切變化的做法。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運動,指的是各種變化,他根據(jù)目的論的觀點把運動定義為“可能性的實現(xiàn)”,并列舉四種運動:實質(zhì)性的運動(生成和衰亡);數(shù)量上的運動(物體靠增減而有大小的變化);性質(zhì)上的運動(一物轉(zhuǎn)化成另一物);位置上的運動(場所的變化),這制約著所有其他的變化。

亞里士多德斷定不能機械的解釋自然,自然是有動力和有目的的,它是活動的,其中所發(fā)生的事情都有目的。

(Tip:古代樸素物理學)

第六節(jié) ?生物學

亞里士多德可以成為有系統(tǒng)的比較動物學的創(chuàng)始人。

肉體是器械或工具,工具要為人所用,必然有使用者,即靈魂。靈魂推動肉體,確定其結(jié)構(gòu);它是生命的元質(zhì)(活力論)。

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有目的然后才有目的的實現(xiàn);沒有整體,我們不能理解部分。

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在整個的自然界,甚至在無機界中,凡是有生命痕跡的地方——就有靈魂。

(Tip:古代樸素生物學)

第七節(jié) ?心理學

人是自然的小宇宙和最終目的,因為有理性而不同于其他生物。在統(tǒng)轄較低級的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職能方面,人類靈魂類似植物靈魂;就有知覺能力以及所謂統(tǒng)覺、想象、記憶、愉快和痛苦以及欲望和厭惡而言,它同動物的靈魂相仿。

伴有深思熟慮的欲望叫作有理性的意志。

在被動的理性中,概念是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性使概念變成實在,實現(xiàn)或顯現(xiàn)。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依賴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的原因,什么東西都永遠不會變成現(xiàn)實的。

創(chuàng)造性的理性先于靈魂和肉體而存在,它絕對不是物質(zhì)的,不會消亡,不依附肉體而且是不朽的。它是從外部進入靈魂的神圣精神的火花;它同其他的精神職能不一樣,不是在靈魂發(fā)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

(Tip: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個靈魂劃分與弗洛伊德的劃分存在相當大的契合性。雖然差異也很大。

但是先驗存在這個部分對于心理學來說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

第八節(jié) ?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學說以他的形而上學和心理學為基礎(chǔ),是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廣博和科學的理論。它所要回答的問題是蘇格拉底的至善問題。

什么是至善?一個事物的善在于它特有性質(zhì)的實現(xiàn),每一種生物的目的或目標是要實現(xiàn)它那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本質(zhì)或使之明顯起來。

人的至善是全面和習慣地行使那種使人成為人的只能。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這一個詞曾被譯為快樂,如果這種不作歡樂解釋,無可非議。亞里士多德認為歡樂是伴隨有德性的活動而產(chǎn)生的次要的效果,因而包括在至善里面,但不能和它等同。

一個有德性的靈魂是一個很有條理的靈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當?shù)年P(guān)系。

什么是唯理的態(tài)度?亞里士多德說,是居中于兩個極端之間(即中庸論)。這種中庸并不是對每一個人和在一起情況下都一樣,它“以我們自己為準”,是“由理性所確定或者像一個正直的人會予以確定的那樣”。

什么是道德行為,是要由正直的人來決定,有德性的人是萬物的標準和尺度;他判斷事物正確,能在每一種情況下看清真理。另外有兩點需要銘記:道德行為包含一種氣質(zhì)或意志的一種習慣,它是品格的表現(xiàn):一只燕子飛來,還不能算春天。而且它是自愿的行動,有意識地帶有目的的行動,自由選擇的行動:“道德或邪惡是我們所能夠做到的?!?/p>

“道德是一種傾向或習慣,包括審慎的目的或選擇。道德在于中庸之道,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由理性來確定,或者像一個審慎的人會予以確定的那樣?!?/p>

對人來說,至善是自我實現(xiàn)。但是,不能把這種學說解釋成自私的個人主義。

“一個有德性的人往往為他的朋友和國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動,必要時,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寧愿捐棄世人所爭奪的金錢、榮譽和一切財物,只求自己高尚。他寧愿享受短時間的極度的歡樂,而不愿意享受長時間的平庸的歡樂;他寧愿高貴地生活一年,而不愿意平淡地生活多年;他寧愿采取一種壯麗的高貴行動,而不愿采取許多微不足道的行動。這對一個為他人而捐軀,為自己選取極大的高貴品質(zhì)的人來說,確實是這樣?!?/p>

“一個有德性的人自然向往一個有德性的朋友,因為對有德性的人來說,那種天然是好的東西,其本身就是好的和令人喜歡的?!?/p>

為善的本身而愛善,他必然愛一個有德性的朋友;從這個意義來說,有德行的人的朋友是他的第二個自我,即另一個自我。

正直有兩種涵義,即合法和公平。法是為社會全體,或在德性和類似的意義方面屬于社會上最好或先進的公民的利益,而要求所有的臣民來遵守的。

歡樂是有德性的活動的必然和直接的結(jié)果,但不是生活的目的。歡樂是活動的完成,是某種附加物。

“活動最完善時,最使人感到歡樂;處于健康條件下,對在它范圍以內(nèi)的最優(yōu)秀的對象施予作用的那個部分的活動,極為完善。”

人性的最好的部分的活動,即思辨的活動、采取沉思形式的活動,是最高尚的幸福。

“如果同人性的其余部分相比,理性是神圣的,那么,同人的一般生活相比,合乎理性的生活就將是神圣的。人們說人的思想不應太高尚,以至不能為人類所達到,或者人類的思想不應該太高尚,以至不能為必然要死者所達到,這種告誡不足為訓,因為以人的固有的傾向而言,他應該追求不朽,盡力遵循人性的最好的部分而生活?!?/p>

(Tip:亞里士多德支持柏拉圖在倫理學上的觀點,認為至善是一種德性,只有通過修行達到這種德性才能夠獲得這種幸福。然后描述了德性的人與德性的人之間是可以相互吸引的。

同時亞里士多德也展現(xiàn)了一個絕對地中庸,一個被嚴格規(guī)定了的中庸理論。)

第九節(jié) ?政治學

人是社會動物,只能在社會和國家中實現(xiàn)其真實的自我。

根據(jù)亞里士多德整體優(yōu)先于部分的原則,在性質(zhì)上國家先于和高于家庭和農(nóng)村公社以及個人。

社會生活是人類存在的目標或目的,而國家的目的是要培育好的公民。在這里,把個人是生活的目的和社會是生活的目的這兩種觀點調(diào)和起來了。社會由個人組成,社會的目的是使個體共鳴能夠過一種有德行和幸福的生活。

國際體制必須適合人民的特征和要求。

亞里士多德宣稱奴隸制是自然的制度,理應存在。(Tip:亞里士多德的局限性還是說這里的奴隸制度是一種隱性的)

(Tip: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建立在倫理學基礎(chǔ)上之后,調(diào)和思想而形成的。)

第十節(jié) ?逍遙學派

特奧弗拉斯圖斯繼承亞里士多德作為這個學派的領(lǐng)導,著有植物學一書和“物理學家”的學說史。斯特拉托從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69年接替特奧弗拉斯圖斯來領(lǐng)導這個學派,他專心致志地研究自然哲學。呂科接替斯特拉托作為領(lǐng)導人以后,逍遙學派失去重要地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就被人忽視了。到了公元前一世紀,這個學派轉(zhuǎn)向文字審定和解釋工作,依靠這種工作,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

(Tip:書中這個部分感覺是由于后期逍遙學派開始文字審定所以使得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流傳下來,但是并未看到逍遙學派本身的思想或者發(fā)展。)

西方哲學史閱讀筆記(三)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无棣县| 蛟河市| 轮台县| 长泰县| 隆昌县| 房产| 太康县| 嘉黎县| 四会市| 赫章县| 潢川县| 揭东县| 集安市| 萍乡市| 旺苍县| 两当县| 容城县| 双柏县| 北票市| 庆阳市| 西贡区| 深泽县| 南木林县| 江西省| 宜城市| 宝丰县| 高唐县| 兖州市| 株洲县| 夏邑县| 许昌市| 太和县| 通河县| 滦平县| 齐齐哈尔市| 澄江县| 金坛市| 肃南| 土默特左旗| 麟游县|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