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讀《故事新編》之《采薇》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這個故事。
在魯迅那個時代,或許諷刺伯夷、叔齊是一件新鮮事,但是放在當今這個萬事皆可解構(gòu)的年代,什么都算不得稀奇。
我不知道在魯迅之前,是否有質(zhì)疑過這兩老頭的行為,但基本上他們都是以較為正面的形象,存在于詩詞中。
比如說王績的“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比如說白居易的“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已盡,饑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jié)獨長歌,其聲清且悲。”
但在魯迅的筆下,這兩個人卻像對糟老頭子,他們的餓死仿佛是咎由自取。
?
這兩老頭的出場,是在一個養(yǎng)老堂。伯夷正坐在臺階沿上曬太陽,這時叔齊帶來了一個壞消息,時局變了。而他們也確實聽說了商王無道的事實,但總覺得以下犯上,是不合先王之道的。
另外一個潛藏的隱患是,他們每天吃的烙餅也小了下去。
?
世間越來越不平靜,周武王伐紂的甲士隊伍路過了養(yǎng)老堂。而剛還在打太極拳的伯夷、叔齊,不合時宜地過來拉周王的馬嚼子。還以不孝不仁的名義,來勸說姬發(fā)。
這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35年12月,和前一篇《理水》可以說都是魯迅生命黃昏時期的作品。但是對于傳統(tǒng)仁、孝的反對,卻是貫穿了魯迅的一生。按照這兩老頭的行徑,很有些前清遺老的感覺。
當伯夷、叔齊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早已有大刀將砍下他們的頭。但姜子牙卻阻止了他們。這里魯迅并沒有交待姜太公釋放他們的原因,我想,應該是這兩人成不了氣候的緣故吧。
?
而故事的發(fā)展也確實如此。伯夷、叔齊接連聽到周師和紂王大戰(zhàn)的消息,紂王戰(zhàn)敗、奔上鹿臺自焚,周武王砍了紂王的腦袋,又接著砍了他的小老婆……
這里很有趣的一段描寫是,當“正經(jīng)人”叔齊聽到路人從皇帝的頭,講到女人的腳,就“雙眉一皺,連忙掩住耳朵”。顯然,這是魯迅在用筆墨諷刺那些道學家。
而后,這兩老頭就決定離開養(yǎng)老堂。本打算去華山,沒想到碰到了華山大王小窮奇,但這本想打劫的攔路客嫌他倆啥也沒有,便放走了之。
兩人又轉(zhuǎn)而到首陽山,但本想找茯苓吃,卻沒有;想找蒼術(shù),又不認識。做松針面吃,太苦太粗。在這里雖然魯迅并不是直言諷刺,但卻將兩人的狼狽、可笑用隱筆展現(xiàn)了出來。
好在還有薇,他們做各式各樣的薇吃。但伯夷不老實,卻將兩人的事跡傳了開去。一些百姓就紛紛來做了看客圍觀,兩老頭吃薇的畫面,自然是不好看。
魯迅安排了兩個人物,促成了伯夷、叔齊的死。一個是首陽村第一等高人小丙君,是個喜歡弄文學的詩人,還做好了一本詩集子。我疑心多少有些影射。
這人本想和二老談詩,但發(fā)現(xiàn)了他們?nèi)齻€問題,“第一、是窮:謀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詩?第二、是‘有所為’,失了詩的‘敦厚’;第三、是有議論,失了詩的‘溫柔’?!?/p>
更提出了“難道他們在吃的薇,不是我們圣上的嗎!”的致命論斷。而這個論斷最終由一個女人帶到了伯夷、叔齊的耳邊。兩人不再采薇吃,于是便餓死了。
?
故事如果到這,那么這兩個老頭的形象還不算特別惡劣。但魯迅最后補了一筆,說是那個最后傳話的女人,對聽故事的人講:伯夷、叔齊不種地,不砍柴,快餓死的時候,老天看可憐派來一頭鹿,給他們喝鹿奶。但叔齊卻貪心想吃鹿肉,于是鹿就逃走了……
雖然這個橋段也是古人記載中有的故事,但按照魯迅的筆鋒一改,這兩老頭的形象更加猥瑣不堪。
本是高高位于神壇,一下就被魯迅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