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口語能力的蘇州自閉癥兒童重點干預方向
一個一歲多的小朋友,在他還沒有口語能力的時候,他在家庭當中與家人的溝通是不存在任何障礙的,他會使用什么溝通呢?會用眼神,用肢體動作,用表情,簡單的聲音,啊啊呀呀等,與他人進行溝通,表面看起來都跟“說”無關,但卻是在為“說”做準備。
宜童自閉癥研究服務中心表示:兒童語言的發(fā)展就像一個蓋高樓一樣,頂層的“社交溝通”是要建立在“地基”的完備之上的。并不是,孩子不會說話,我們就教他說話,這也是我們老師和家長經常存在的一個誤區(qū)。對于暫時還沒有口語語言交流的孩子,樓層的地基“語前技能”才是康復干預的重點。
一、無口語能力兒童具體掌握的語前技能
1.對人和環(huán)境的興趣/回應
一個小寶寶,當他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時,他會先去探索環(huán)境
或者在環(huán)境中,會對聲音感興趣,有人發(fā)出聲音了,他會有看向說話者,或者有玩具響了,他會去找,去看,去探索。
當有人和他說一件事情,它能夠作出一個相應的回應,比如:媽媽問孩子“寶寶,來吃飯了”,他會走到飯桌前去吃飯
2.溝通動機
有需求時通過眼神,表情,簡單的聲音,手勢向他人傳遞出信息
溝通動機分為
(1)要求實物: 使用動作或語言要求得到物品:要玩具,吃的等物品會說出或用手指指向物品
(2)要求動作: 使用動作或語言要求動作?!鞍职直摇?、 張開手看向爸爸
(3)要求活動或事件:使用動作或語言要求活動。 “媽媽出去打滑梯”、看向滑梯,手指指向滑梯
(4)要求關注:使用動作或語言引起你的注意。 走到跟前看看你、拍拍你,哭,都是想要獲取一種關注。
(5)要求停止、拒絕:使用動作或語言要求停止、拒絕不想要的物件或活動。不想繼續(xù)玩踢球啦,就站好不動了。不想喝藥,會跑掉或大哭
(6)指揮、展示:使用行為使他人注意到一些對象、事情?!翱磱寢屧诔缘案狻?。
(7)回應、回答:回應他的信息請求,接受到說話者的發(fā)言 。媽媽問“吃面包可以嗎”,孩子點了點頭
(8)炫耀:使用語言或行為把他人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使用道具或單純的口語吸引成人。
(9)迎接和送別: 使用行為和言語獲得他人的注意力,表示看到他人的存在和離去。主動地打招呼,說“拜拜”
(10)情感流露:使用行為或語言表達情感。包括開心,傷心,害怕,緊張生氣等

3.輪流
這個階段的輪流最開始的練習,并不是特別難的我們來輪流搭積木,投硬幣。而是注重在社交互動中一來一回的這個過程:比如:躲貓貓,大人用手擋在臉上,打開的時候,孩子作出一個反應非常喜歡,他會拉起你的手讓你在做一次。這就是人和人之間一來一回的互動。舉高高,撓癢癢。
當他們能夠進行一來一往的互動后,再去發(fā)展孩子持續(xù)和對方傳遞物品的能力 如:例如:推汽車,推球等
輪流是交談與社交游戲的基礎,教會孩子輪換,可以讓他更好地與成人和小朋友進行游戲互動與語言互動。
4.建立互聯網/共同關注: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溝通的目標,孩子和成年人共同關注某一個東西。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成人用手指指向與孩子之外的另一件物品,孩子順著成人的手看向那個物品。就比如,媽媽現在手里的手機響了,當媽媽和孩子一起看向這個手機了,媽媽說“你看,手機,打電話”,這個孩子也能夠回應成人發(fā)起的“你看”這個請求 ,看向手機。

這就是互聯注意,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我們通過和別人進行眼神的接觸、目光的追隨、手勢或者是指向的方式,來分享我們所看到的物體或者事情的能力。
所以我們經常說,互聯注意是通往語言的大門,這就說明了這個語前技能目標的重要性。
互聯主義主要有兩種,
1.回應互聯注意:跟隨別人的手勢、目光或語言去注意一個共同目標
(1)對展示的物件作出回應
(2)望向成人(目光接觸/目光對視)
(3)與物件建立目光接觸 、
(4)望向手指指向的地方
(5)追蹤別人的目光
2.引發(fā)互聯注意:發(fā)起者運用手勢、動作或語言吸引別人的注意到到某一個目標上
(1)協調的目光轉移 ?
(2)重復自己的行為以維持互動 ?
(3)展示孩子喜愛的事物 ?
(4)指向物件以作分享 ?
(5)獲得別人的注意才分享事物 ?

5.對指令的理解:
你讓他干什么,他能夠執(zhí)行。無口語階段的指令,主要是對環(huán)境性指令的接收:例如脫鞋、關燈、喝奶、吃飯、扔垃圾、洗手。
這些之所以被稱之為環(huán)境性指令是因為孩子還并未真正理解這些指令中字詞的含義,而是結合聲音和情景,了解這個時候需要做什么。
(1)有背景線索的指令:把球放在桌上,對自閉癥孩子說:“把球給我?!卑岩巫臃诺介T口,對孩子說:“請開門(或請關門)。”把物體放在地板上,對孩子說:“拿(物體)?!蹦贸龇e木,對孩子說:“請搭積木?!痹诤⒆痈鶕噶钔瓿蓛蓚€動作之后,老師拿出與這兩個指令有關的物體,讓孩子進行分辨,并完成相應的任務
(2)操作物品的指令:向孩子發(fā)出用特定物體做特定動作的指令:開車、吃餅干、拋球、搖鈴、戴帽子、梳頭、接電話、吹泡泡.

6.對字詞的理解
這里的對字詞的理解與對指令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建立孩子早期的語言理解能力,成人要做一個旁白,跟隨孩子的關注點,運用適合孩子能力水平的語言,對孩子的拿的物品,孩子做出的動作,孩子的情緒等進行平行描述
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與孩子進行理解一元素指令,即在給出的指令中包含一個語言元素,需要孩子進行區(qū)辯,例如:“給爸爸/給媽媽”的指令中,孩子需要注意區(qū)分給哪個人。
成人在與幼兒息息相關的活動中建立對常見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理解。例如:在吃飯的環(huán)節(jié)當中,可以告訴孩子“拿包子/喝水”。
7.模仿
模仿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教授孩子能夠模仿成人的動作,例如:模仿成人玩玩具的方式,例如:媽媽拿起汽車推了推汽車,孩子也能模仿媽媽那起小汽車推跑汽車。在兒歌中能模仿媽媽的動作。

8.理解和運用手勢
因為我們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無語言的孩子,當我們接到這樣的孩子,家長給到的反饋或者是我們在課上看到的,這個孩子大部分都是在用哭鬧來進行溝通,這樣的孩子或者說就是做不到用理解并應于手勢,或者就是強化的后果,這就導致這個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是非常不好的,進而家長也會產生嚴重焦慮。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要教授他,能夠讓他理解的溝通方式進行表達,就是手勢動作,在無口語階段的兒童,我們要教授他大量的手勢,運用簡單的手勢和成人進行溝通。例如用食指“指”、拜拜、飛吻、搖頭、用手推開,伸手,點頭 等。
9.模仿和玩聲音:
依據普通兒童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在開口說話之前他會有一個時間段,就是會做一些口部動作呀,或者會發(fā)出一些非常奇怪的聲音,就比如:“打pupu,砸砸嘴”,會大喊大叫“呀呀呀”、模仿擬聲詞,模仿成人的語調。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是非常鼓勵的,因為他還在探索如何應用神經去控制他的肌肉,如何控制他的面部,口腔器官唇、舌,下頜等,控制氣息。
以上9個方面是無口語能力兒童需要掌握的必備技能。語言并不是簡單的你說一個音、詞,我就和你說一個音、詞。語言是一種與外界進行溝通的工具,制造工具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技能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