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對與錯

以前也好,現(xiàn)在也罷,許多人,給是非對錯給出了許多定義。
比如說,在今天,最基本的是非觀就是“無論你做什么,都是你的自由,但你不要影響別人?!?/p>
聽起來仿佛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但是其實也只不過是遵循模糊的“中庸之道”的一句模棱兩可的話罷了。
因為“不對別人造成影響”這句話本就是個偽命題。
假如在一個世界里,只有你自己,那么又哪來的是非對錯呢?
所以“是非對錯”這個觀念,一定是在交互中出現(xiàn)的,一定要先對別人有“影響”,然后才有是非對錯這一說的。
那么既然是非對錯失去了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標準,我們又要怎么去判別對錯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了我高中上生物課的時候,生物老師在講生物的定義的時候,她講到:“你們記住了,這世上的生物,一定都是趨利避害的?!?/p>
當然,也有同學提出質疑:一個母親豁出性命去救她的孩子,不就是“趨害避利”嗎?
生物老師講,在那個母親眼里,孩子的性命就是“利”。
當然,這是不是詭辯在這里就先不說。
但是“趨利避害”確實可以作為大部分人行動的動機。
假如“趨利避害”是生物本能,那么一個人想盡辦法趨向自己的“利”,避開自己對自己的傷害,豈不就是遵循了自己的本能?
那么在這個“趨利避害”的原始動機下,他在只有“損人”才能“利己”的情況下,選擇了“損人利己”,又算不算是遵循了自己的本能呢?
當然,損人利己是被社會所指責的價值觀,這是社會自發(fā)形成的機制,為了以免社會淪為爾虞我詐的地獄,社會在普遍的價值觀上指責這種價值觀。
那么如果說“趨利避害”是本能,是不是說,在一定層面上,社會壓制了個人“利己”的本能呢?
雖說遵循社會定義的價值觀是個體融入社會的前提,但是社會的價值觀卻不斷變化,而個體的本能卻與生俱來且永恒不變。
所以,如果不講普及,只說對于個體而言的話,到底遵循秩序是對,還是遵循本能是對?
當然,后來的很久,我都沒能想明白,因為社會與個人的矛盾仿佛無處不在且不可調解。
雖然沒能想明白在社會層面的對錯,但在個人層面卻有了個“無賴”般的想法。
假如,我是一個殺人犯,我在一生之中殺人無數(shù),而在最后,我被捕了,死刑立即執(zhí)行,但是我并不后悔,并且為我這一生殺人無數(shù)而感到高興,然后你問我下輩子愿意改過嗎?我說,如果還有下輩子,我還是愿意這么過。那么,這樣的一生,對于我自己而言,是錯的嗎?
當然,這個例子和古今以來的價值觀都相沖突。但是卻非常有意思。
因為它映出了一個問題:對于一個人來說,有一件事,他做了,雖然全世界都說他不對,但是他這一生都沒有后悔,那么對于他自己來說,這件事是不是能說是對的呢?
只是,對于大部分的事來說,如果幾乎所有人都說這事,這個選擇是錯的,那么這個選擇就很有可能令當事人后悔了,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北热纭昂煤米x書,努力賺錢。”畢竟社會的價值觀是一種選擇的“匯總”,包含了無數(shù)的“經驗”和“前車之鑒?!?/p>
所以我覺得,對于一個人而言,難的不是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而是在選擇后是否能夠“無怨無悔”。
當然,說了什么多,其實都是廢話,畢竟一句話就總結了:你選了,不后悔,就是對的。
可是很多人,無論怎么選,無論怎么做,他都會覺得后悔,因為他總會覺得“假如選了另一個,就會更好?!彼倳X得,我這一生啊,在面對抉擇的時候,總是出錯,總會覺得,我這一生都是一錯再錯。
其實,你要明白,哪有什么所謂的對錯,選了,后悔就是錯,所以怎么選怎么錯。
但是反過來講也一樣,選了,不要后悔,就是對的,所以怎么選怎么對。